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用红色热明胶灌注尸体动脉是解剖基本技术之一。采用注射器灌注,速度慢,效率较低,灌注时还可能出现中断,造成灌注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动脉灌注效果和速度,我们设计制作了一个压气式动脉明胶灌注器,经使用,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经额入路蝶鞍区肿瘤切除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采用解剖技术对 35个甲醛固定 ,红色明胶动脉灌注的尸头标本蝶鞍区的有关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两侧视神经管颅口内缘间距为 11.0 9± 2 .2 2mm ,视交叉前缘至交叉前沟前缘间距为 7.0 2± 1.86mm。垂体上面与鞍隔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垂体上面通过鞍隔孔露出鞍隔平面以上者 3例 ( 8.75% ) ,在鞍隔平面以下者 13例 ( 37.14% ) ,与鞍隔平面平齐者 19例 ( 54.2 9% )。两侧颈内动脉在穿经海绵窦上壁处间距为 13.2 5± 2 .4 8mm ,大脑前动脉发起处 ,两侧颈内动脉之间距为 17.86± 1.55mm。结论 经额入路蝶鞍区肿瘤切除术主要是通过交叉前间隙 ,在颈内动脉之间的区域操作 ,手术中要保护颈内动脉、视神经等结构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临床牙种植和下颌骨外伤的处理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对 30例成人下颌牙窝外壁厚度、牙窝间隔厚度、牙窝深度、牙窝上口的径线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 在所有下颌牙窝中 ,中切牙窝最浅 ,其左侧为 8.96± 1.79m m,右侧为8.6 7± 2 .46 mm;尖牙窝最深 ,左侧为 14 .38± 2 .5 8m m,右侧为 13.74± 2 .18m m。下颌牙窝外壁上缘薄 ,下缘厚 ,且外壁可有缺损 ,缺损出现率为 6 .46 % .结论 熟悉下颌牙窝的结构特点对牙种植和下颌骨外伤的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细胞缺氧/缺糖损伤后线粒体膜电位(MMP)和凋亡的变化情况及阿司匹林的保护作用。方法用体外培养7 d的Wistar大鼠皮质神经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缺糖模型组、缺氧/缺糖加100μmol/L浓度阿司匹林组。缺氧/缺糖2 h处理后,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分析法检测神经元线粒体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双染法检测不同组神经元的凋亡情况。结果缺氧/缺糖损伤2 h后,模型组的线粒体活性和MM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细胞凋亡百分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阿司匹林组能显著提高神经元线粒体活性、膜电位,降低细胞凋亡的百分率。结论阿司匹林可抑制缺氧/缺糖损伤所致的神经元线粒体活性和膜电位的降低、稳定线粒体膜电位,抑制神经元凋亡,起到神经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介入灌注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康复时间。方法 经颅脑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降纤酶介入灌注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降纤酶治疗组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DSA脑血管造影,明确梗死部位,然后用3F微导管送至闭塞动脉的近端,先予司威特降纤酶;然后再行脑血管造影,观察血管再通情况,同时进行神经科查体并按照标准进行评分;导管留置72h、持续灌注司威特降纤酶,术后不同时间分别进行临床疗效的评定。结果 治疗组在术后12h、1d、7d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发病后12h内行灌注治疗,在术后2、12h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在发病后12~48h行灌注治疗病例的有效率;治疗组灌注后PT和APTT延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脑梗死发病超早期进行动脉内介入灌注溶栓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乙醇对大鼠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慢性乙醇摄取对大鼠肝窦内皮细胞(LSEC)窗孔的影响。方法 用乙醇直接灌胃的方法建立大鼠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并于开始灌胃4周末、8周末、12周末,以及停止灌酒后(用平衡饲料继续喂养)12周末,分别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动物,经心脏灌流后取肝脏组织行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LSEC窗孔的动态变化。结果 正常的LSEC扁平,胞核及细胞器排列规则,远侧胞质呈薄片状,有许多窗孔,内皮下缺乏基底膜(BM);乙醇喂养4周末,可见部分LSEC远侧胞窗孔数减少,但BM未形成;8周末,窗孔数明显减少或消失,内皮下开始有不完全的BM形成,同时有功能活跃的纤维母细胞形成;12周末进一步加重,甚至可见完整的BM形成,但这种改变也多限于单个或邻近的窦状隙内,极少有广泛的纤维化形成;停药12周末,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明显减轻。结论 随着乙醇的慢性刺激LSEC的去窗孔化和BM的形成也逐渐发生,严重时可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和肝纤维化;这种早期即有局限性的去窗孔化改变和毛细血管化的生成可能是形成酒精性周围型纤维化的基础;去除病因后这种肝纤维化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7.
桥小脑角区面神经与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形成的动脉袢及面神经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显微解剖关系。方法: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蛛红明胶的成人尸头22个(共44侧),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并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果:(1)在44侧尸头标本中存在动脉袢的为42则(95.45%),每侧只有1个动脉袢的13侧(30、95%),有2个动脉袢的20侧(47、62%);有3个动脉袢的2侧(4、76%);有4个和5个动脉袢的各为1侧(2、38%)。(2)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由小脑下前动脉本干形成者33侧(78、57%);由小脑下前动脉侧支形成者9侧(21、93%)。(3)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类型中内耳门外型者23侧(54、6%),内耳门型者5侧(11.9%),由耳道型者14侧(33.33%)。(4)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空间位置中水平位者29介(69.05%);垂直位者13侧(30.95%)。(5)面神经与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位置关系有五种,其出现率分别为:中间位54、76%(23侧)、下位11.96%(5侧)、后位9.52%(4侧)、上位4.76%(2侧)和前位2.38%(1侧)。(6)动脉袢与面神经根接触者出现率为77.02%。结论:桥小脑角区脑桥小脑间隙脉袢的形成及空间位置复杂,并且面神经与脑桥小脑隙动脉袢形成复杂的解剖关系。动脉袢可对面神经形成迫导致神经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研究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学。方法 采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蛛红明胶的成人尸头22具(共44侧),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并没行有关数据学处理结果:①22具尸头44侧共发现小脑下前动脉41支。从基底动脉下1/3段发出者34支(占82、93%)从基底动脉1/3段发出者7支(占17.07%)。②小脑下前动脉起始段位于展神经根腹侧者34支(占82、93%);位于展神经根背侧者5支(占12.19%);穿展神经根丝者2支(占4.88%)。③小脑下前动脉与第Ⅶ和第Ⅷ对脑神经位置关系腹侧型者16支(占37.84%);穿神经根型者19支(占47.02%);桥袢型者4支(由9.76%),远隔型者2支(占4.88%)。④小脑下前动脉形成的桥臂袢位于三叉神经根腹侧者9个(占34.62%);位于三叉神经根腹外侧者15个(占57.69%);位于三叉神经根背侧者2个(占7.96%)。结论: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与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及三叉神经的解剖关系极其密切,血管与神经之间可产生相互压迫而导致某些神经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入选患者78例,均经TCD及颈部血管彩超证实为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2例予马来酸桂哌齐特24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对照组36例予盐酸川芎嗪注射液16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0%,显效69.44%,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起效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脑神经海绵窦段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为海绵窦手术避免脑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17例成年头部标本的海绵窦内脑神经的位置、走行、毗邻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动眼神经入窦点在后床突的前外侧 7.8± 2 .1mm ,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后方 5 .0± 2 .0mm处。滑车神经窦内段长度为 10 .1± 3 .9mm ,其走行可分为窦内直行、中份凸向眼神经、“S”型双弯曲、前 1/2段凸向眼神经 4种类型。眼神经在窦内的长度为 15 .8±6.2mm。展神经在窦内为单干者占 5 2 .9% ( 18侧 ) ;2干者占 2 9.4% ( 10侧 ) ;3干者占 17.7% ( 6侧 )。结论 :滑车神经的走行变化较大 ,经Pakinson三角行海绵窦手术时 ,应注意保护滑车神经。切开海绵窦上壁分离窦腔时 ,应注意保护经上壁入窦的动眼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