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种健康教育方法对武警某部新兵艾滋病知信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对武警某部 90 3名新兵艾滋病多种健康教育方法干预效果评价 ,为部队全面开展此项健康教育奠定基础和提供依据。方法整群多阶段抽样选定 4组对象 ,用 4种方法 (板书授课 VCD ;多媒体授课 VCD 资料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 VCD 资料 )进行教育。结果干预前后 4种方法知识得分均有显著提高 (P <0 .0 1) ,除第 3种方法外 ,其余 3种干预前后态度和行为得分也有显著提高(P <0 .0 1)。 4种方法比较 ,以第 2种效果最佳 (P <0 .0 1)。结论在新兵群体采用同伴教育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 ,应采取综合方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建立中性蛋白酶Ⅱ(DispaseⅡ)对神经球的分散、消化及消化后神经元的诱导培养方法。【方法】取15 d胎鼠的脑组织,经剪碎、研磨、血清培养基培养得到的神经球,培养2 d后观察细胞贴壁情况,并换成诱导剂培养液培养3 d,用DispaseⅡ消化已培养的神经球,后期将经DispaseⅡ消化后的细胞继续进行培养、诱导、鉴定。【结果】用DispaseⅡ消化神经细胞后体外培养并诱导,神经球能够诱导分化成神经元,并能形成典型的神经元细胞网状,经NSE鉴定阳性。【结论】利用DispaseⅡ消化的方法能够将神经球消化成单个细胞,消化后的细胞能够继续培养并向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大鼠SCs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的诱导分化效应,为神经组织工程寻找理想种子细胞提供参考。方法取新生1~2 d SD大鼠双侧坐骨神经,酶消化法分离培养SCs,并行S-100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取成年雄性SD大鼠腹股沟和腹膜后脂肪组织,差速贴壁法纯化获得ADSCs并传代,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细胞表型CD29、CD34、CD45、CD73、CD90和CD105。取原代SCs和第3代ADSCs按2∶1比例于Transwell共培养系统共培养(实验组),以单纯培养ADSCs作为对照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培养14 d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神经元核蛋白(neuronal nuclei protein,Neu N)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表达情况,并计算阳性细胞率。结果成功分离培养ADSCs并能连续传代,流式细胞仪检测示其高表达CD29、CD90、CD73和CD105,低表达CD34和CD45。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见,实验组共培养后原本呈梭形的ADSCs以胞核为中心收缩,胞体折光性增强,胞体伸出多个长而粗的突起;对照组ADSCs形态无显著变化。流式细胞仪及免疫荧光染色示,共培养后14 d实验组均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NSE、MAP2、Neu N、GFAP,且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SCs与ADSCs非接触共培养,两者不仅能够共生,且SCs能显著促进AD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氯化钴(CoCl2)诱导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PC12细胞凋亡的作 用及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 PC12细胞,分别以 10、20、40、80 μmol/L的 CoCl2溶液和 100、200、400 μg/L的 IGF- 1溶液处理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得出 CoCl2和 IGF-1最佳干预浓度。根据选定的实验条件,应用 CoCl2处理 PC12细胞建立 HIE细胞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CoCl2处理组、IGF-1+CoCl2处理组。分组处理 24 h后采用 CCK-8法 检测细胞存活率;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 Bax、Bcl-2及 Caspase-3的蛋白的表达 水平。最后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设 CoCl2处理组、CoCl2+IGF-1处理组、HIF-1α抑制剂 2-甲氧雌二醇(2-MeOE2)+ CoCl 2组和 CoCl2+2-MeOE2+IGF-1组,Western blot观察 IGF-1、2-MeOE2及两者共用对 PC12细胞 HIF-1α及 Bax的表 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CCK-8检测结果显示,40 μmol/L CoCl2和 200 μg/L IGF-1为最佳干预浓度。利用以上浓度分 组干预细胞 24 h后,与 CoCl2组相比,IGF-1+CoCl2处理组细胞存活率明显提升,TUNEL阳性细胞数和细胞比例降低, 同时抗凋亡蛋白 Bcl-2表达上调,促凋亡蛋白 Bax、Caspase-3,HIF-1α表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应用 2-MeOE2对细胞进行预处理后,CoCl2+2-MeOE2组与 2-MeOE2+IFG-1组 HIF-1α和 Bax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但均较 CoCl2+IGF-1组明显下调(P<0.01)。结论 IGF-1可抑制 CoCl2诱导的 PC12细胞凋亡,其保护作用 可能与 HIF-1α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7.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一百多万人发生周围神经损害,多由严重创伤、肿瘤切除、先天性畸形等原因所致,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与重建仍是当前临床神经领域的一大难题。现就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技术应用及组织工程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间孔狭窄的并发症及其原因和相应处理措施。方法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286例经X线、CT或MRI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01例)和腰椎间孔狭窄(85例)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手术前后疼痛情况、Macnab标准评价手术疗效,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并分析原因及相应处理措施。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随访时VAS评分减少[1.00(0.00,1.50)分对8.50(7.75,9.25)分;Z=2.825,P=0.050];Macnab标准优良率达95.45%(273/286)。286患者中神经损伤8例(2.80%)、术区出血和神经根周围血肿形成6例(2.10%)、硬脊膜囊破裂1例(0.35%)、肌肉痉挛3例(1.05%)、感染1例(0.35%)、术后复发4例(1.40%),均予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间孔狭窄总体疗效满意,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通过术前评估,术中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缩短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对症处理,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降低腰骶部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术后并发症的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对脑脊液漏、脑脊液感染及膀胱功能障碍类常见并发症进行针对性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精心护理.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行开放引流,并辅以合理抗生素治疗.结果 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5例脑脊液漏、2例脑脊液感染及3例神经源性膀胱经精心护理,病情好转出院,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术前精心准备,术后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病情变化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汉黄芩素及其抑制剂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对人脑胶质瘤干细胞(BGSCs)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汉黄芩素(1、10、1000μmol/L)对BGSCs进行浸染,并设空白对照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汉黄芩素对BGSCs增殖的影响;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DK1 mRNA表达;同时检测脂质过氧化产物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汉黄芩素对人BGSCs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各剂量汉黄芩素组BGSCs增殖〔吸光度(A)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随给药浓度增加,细胞生长抑制率(IR)较空白对照组逐渐增加,以汉黄芩素100μmol/L组作用更显著〔A值:0.18±0.02比0.67±0.03,IR:(64.43±0.04)%比0,均P<0.05〕;各剂量汉黄芩素组CDK1 mRNA表达(A值)均较空白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10μmol/L、100μmol/L汉黄芩素组出现显著提高(0.378±0.061、0.733±0.081比0.125±0.019,均P<0.05);脂质过氧化产物GSH (mg/g)、SOD(U/g)和MDA(nmol/g)在各个剂量汉黄芩素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GSH:474.51±38.63、479.67±15.89、481.17±36.41比487.00±28.53,SOD:26.58±2.26、26.75±1.96、27.08±1.52比27.31±1.89,MDA:4.92±0.45、4.72±0.73、4.61±0.47比4.45±0.26,均P>0.05)。结论 CDK1可能参与汉黄芩素抑制人BGSCs生长的作用机制,该作用与脂质过氧化产物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