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1例青少年起病的伴基底节区和小脑萎缩的低髓鞘化脑白质营养不良(H-ABC)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18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例H-ABC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 抽取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静脉血样, 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对患者进行检测, 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和致病性分析。结果患者为31岁男性, 表现为发育迟缓、认知下降及步态异常等。WES检测结果提示其TUBB4A基因存在c.286G>A杂合变异, Sanger测序结果显示患者父母均未携带该变异。经SIFT在线软件分析, 该变异位点编码的氨基酸具有高度的进化保守性。该变异已被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收录, 人群携带频率低。经PyMOL软件构建3D结构显示, 该变异对编码蛋白结构及功能可能产生有害的影响。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 该变异被评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S2+PM2Supporting)。结论 TUBB4A基因c.286G>A(p.Gly96Arg)变异可能是H-ABC患者的遗传学病因。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椎间融合术中腰椎融合器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基于正常人L3~4节段的CT扫描数据,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钛合金椎间融合器制作,设备为EOSINT M280(EOS GmbH公司,德国).建立完整的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实验模型进行不同入路的生物力学性能测定并进行对比研究.手术入路包括前路腰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直接外侧腰椎间融合术(direct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DLIF)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在L3椎体表面施加500 N的模拟重力和10 N·m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6种生理活动,观察力学性能差异.结果 行不同入路腰椎融合术后,ALIF以及DLIF模型的预测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椎间融合器应力显著低于PLIF和TLIF模型;ALIF、DLIF以及TLIF模型的终板应力较PLIF显著降低.结论 在4种不同入路的选择中,ALIF、DLIF术后模型的ROM、融合器应力、终板应力均有良好表现.结合临床ALIF的局限性在于前路手术操作相对复杂,容错率较低,而DLIF入路效果与ALIF相似,且具有更好的综合性优势,同时在临床操作过程中更适合于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 WML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静脉溶栓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笔者医院2014年7月~2021年2月发病4.5h以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合并有脑室旁白质病变(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lesions, PWMLs)或深部白质病变(deep white matter lesions, DWMLs)的前循环AIS患者129例。根据Fazekas评分量表评分分为PWMLs组(2~3分)和DWMLs组(2~3分)。根据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和预后不良组(3~6分)。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不同部位WMLs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 PWMLs组与DWMLs组在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血压病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WMLs组脑卒中复发比例、预后不良发生比例均明显高于DWMLs组(P均<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溶栓前血糖(P=0.028),血同型半胱氨酸(P=0.001)、溶栓前NIHSS评分(P<0.001)、TOAST分型(P=0.038)、WMLs部位(P=0.025)、脑卒中复发比例(P<0.001)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PWMLs较DWMLs(OR=8.92,P=0.037)溶栓前NIHSS评分(OR=1.67,P<0.001)、脑卒中复发(OR=19.97,P=0.003)是前循环AIS静脉溶栓90天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合并有PWMLs的前循环AIS静脉溶栓患者脑卒中复发率更高,发病后90天神经功能恢复更差。与DWMLs比较,PWMLs能够更好地预测前循环AIS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WMHs)部位对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静脉溶栓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前循环AIS患者。根据Fa...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同时连接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4月至2015年4月接受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进行临床治疗。观察手术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和Cobb角的变化情况,并对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分别为92%、95%),均优于治疗前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分别为32%、74%)(P<0.05);患者治疗后的Cobb角为(4.1±0.6)度,低于治疗前的Cobb角(23.8±0.8)度(P<0.05),且在后期1年的随访过程中,上述3项指标无明显变化。患者治疗前的视觉模拟评分为(5.8±0.9)分,高于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1.5±0.3)分(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可以采用椎弓根螺钉同时连接棒内固定方法进行,该方法治疗效果好,术后痛感低,无明显并发症,稳定性好,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椎病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术后椎体前缘骨吸收(anterior vertebral bone resorption,AVBR)情况及风险因素,以及AVBR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于2015年3月~2019年3月开展ACDR手术的128例颈椎病患者资料,对其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手术资料、影像学资料、手术疗效和假体相关并发症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组间单因素分析(AVBR组vs无AVBR组)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AVBR的风险因素.结果 12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ACDR手术,术后获访17~41个月,平均(27.3±9.2)个月.随访期间发生AVBR 68例,发生率53.1%,其中49例(72.1%)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①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VAS、NDI和JOA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即刻,AVBR组患者的节段曲度显著大于无AVBR组(P<0.05),但两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无显著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VBR组患者的上、下终板长度均显著短于无AVBR组患者(P<0.05),节段ROM显著大于无AVBR组(P<0.05).③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BMI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836)、BMI(OR=0.854)均是患者术后发生AVBR的独立影响因素.④两组术后的假体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VBR现象在颈椎ACDR术后3个月内较为常见,但对手术疗效无明显影响.年龄偏小、BMI偏低者,是ACDR术后出现AVBR的高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生率日益增高.腰椎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之一[1].腰椎椎间融合术通过重建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改善其异常负荷承载力,结合神经减压和内固定来达到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性和安全性较好[1-2].腰椎椎间融合术目前大致可分为后路、前路和经皮轴向入路.后路手术主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basal ganglia 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BG-EPVS)和半卵圆中心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centrum semiovale 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CSO-EPVS)对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静脉溶栓患者90天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2月~2020年2月就诊于笔者医院发病4.5h以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前循环AIS患者408例。BG-EPVS与CSO-EPVS根据视觉量化评分分为无或轻度组(0~2级)和中重度组(3~4级)。根据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314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94例)。比较上述分组之间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探讨BG-EPVS和CSO-EPVS对前循环AIS静脉溶栓患者90天临床预后的影响。应用Graphpad Prims 8.0软件绘制森林图。结果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年龄、心房颤动、糖尿病、基线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TOAST分型分布、BG-EPVS严重程度、出血转化、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90天脑卒中复发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O-EPVS与预后不良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中重度BG-EPVS相较于无或轻度BG-EPVS(OR=2.043, P=0.033)是前循环AIS静脉溶栓患者90天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重度BG-EPVS是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90天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