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HpcagA菌株感染对IL-8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27例胃癌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IL-8蛋白的表达进行定量检测,用PCR法,对27例胃癌组织中HpcagA基因进行扩增。结果 27例胃癌组织中中,有25例(92%)可明显表达IL-8蛋白;而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基本没有IL-8蛋白的表达或仅有弱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基本没有IL-8蛋白的表达或仅有弱表达,HpcagA感染的胃癌组织中,IL-8的表达水平为64.27%,高于未感染HpcagA的胃癌组织(39.86%)。结论 IL-8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HpcagA感染有关。即HpcagA菌株感染可上调IL-8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16、p15蛋白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对23例ALL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荧光强度,间接反映p16、p15蛋白水平。结果:23例ALL患儿p16蛋白阴性10例,p15蛋白阴性8例,p16、p15蛋白均阴性6例。3例T-ALL中p16、p15蛋白皆阴性2例,13例Non T-ALL中,p16蛋白阴性6例,p15蛋白阴性5例。高白细胞组的p16、p15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非高白细胞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HR-ALL组p16、p15蛋白阳性表达低于SR-ALL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p16、p15蛋白参与了部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p15、p15蛋白阴性的患者可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患者不同时期细胞免疫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及化疗后外周血T细胞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正常人及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及化疗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患者术前与正常人相比CD 3、CD 4及CD 4/CD 8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CD 8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较术前CD 3及CD 4/CD 8有显著性升高(P<0.05),CD 4略有升高无显著性,CD 8略有下降也无显著性差异;化疗前后CD 3、CD 4、CD 8及CD 4/CD 8均有所变化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乳癌患者不同时期外周血T细胞水平有一定的变化,可以了解乳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进而对判断病情、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构建LAPTM5野生型和NZB型腺病毒,体外感染小鼠B淋巴细胞系WEHI231,探讨LAPTM5过表达对LPS诱导WEHI231增殖与活化的影响。方法采用qRT-PCR检测RAW264.7、WEHI231和NIH3T3三种细胞系中LAPTM5表达,采用LAPTM5野生型和NZB型腺病毒体外感染WEHI231细胞,采用LPS(1μg/ml)刺激WEHI231细胞,采用qRT-PCR检测细胞内LAPTM5 mRNA的表达变化,证实LAPTM5过表达效果,CCK-8法检测WEHI231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采用qRT-PCR检测细胞内IL-6和TNFαmRNA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LAPTM5过表达对LPS诱导WEHI231细胞增殖与活化的影响。结果LAPTM5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高度表达,在小鼠B淋巴细胞WEHI231中较低表达,而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中不表达。感染LAPTM5野生型和NZB型腺病毒的WEHI231细胞中,LAPTM5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LAPTM5过表达后,LPS诱导WEHI231增殖能力显著增加,LPS诱导细胞中IL-6和TNFα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而LAPTM5 NZB型腺病毒对细胞增殖与活化能力的影响与野生型相比并无差异(P0.05)。结论LAPTM5过表达可促进LPS诱导小鼠B淋巴细胞WEHI231增殖与活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定位自发性SLE模型 (NZB×NZW)F1小鼠CD8 T细胞数量异常的遗传易感基因。方法 :建立 (NZB×NZW )F1×NZW回交小鼠模型 ,采用覆盖小鼠 1 9条常染色体的多态性微卫星遗传标记及数量性状位点分析进行基因定位。结果 :CD8 T细胞数量异常的易感基因与小鼠第 1条染色体尾端 92 3cM处的微卫星遗传标记D1Mit36肯定连锁 (Lods值 >3) ,且回交小鼠该遗传标记B W型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8 T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W W型组 (P <0 0 0 1 )。结论 :(NZB×NZW )F1小鼠外周血CD8 T细胞数量异常的候选易感基因位于第 1条染色体尾端 92 3cM附近 ,来源于NZB小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MCF7细胞系中基因组DNA的甲基化水平.方法 采用Nano LC(75 μm×15 cm,5 μm)和Micro LC(1.0 mm×15 cm,5 μm)的C18反相色谱柱,以甲醇-醋酸铵缓冲液(pH 5.0)为流动相,使用线性梯度程序,将MCF7细胞中基因组DNA水解产物进行分离,两种体系流速分别是300 nl/min和40μl/min,在273 nm波长处检测,利用外标法分别检测DNA中脱氧胞嘧啶(dC和甲基化脱氧胞嘧啶(5mdC)含量.结果 MCF7基因组DNA的水解产物,经反相色谱分离得到的峰图有较好的准确性与重复性;DNA水解后的产物为弱保留化合物,且Micro LC分离效果优于Nano LC;乳腺癌细胞MCF7甲基化水平为19.3%,高于正常细胞中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结论成功的将MCF7细胞中基因组DNA水解产物经反相色谱分离;使用Micro LC分离DNA水解后的弱保留产物较佳;MCF7细胞系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高于正常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乙肝疫苗是否增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对于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hepatitis B virus transgenic mice,HBV-Tg)的抗病毒作用.方法 给予HBV-Tg腹腔注射CIK细胞,皮下注射乙肝疫苗,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中HBV DNA水平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并用HE染色观察肝脏的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CIK细胞降低了HBV-Tg鼠外周血中病毒载量,血中CD3~+、CD4~+及CD8~+细胞增多,乙肝疫苗和CIK细胞联合应用后,这种作用增强.结论 乙肝疫苗增强了CIK对于HBV-Tg小鼠的治疗作用,这种增强作用是否通过增加体内CD3~+、CD4~+及CD8~+细胞,尤其是CD8~+细胞而实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在特异抗原桥粒芯糖蛋白3(desmoglein3,Dsg3)刺激下寻常型天疱疮(PV)患者一级亲属淋巴细胞Th1/Th2、Tc1/Tc2极化状态的变化,探讨PV发生机制.方法 PV患者一级亲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Dsg3刺激下体外培养3 d,流式细胞仪四色胞内染色分析PV患者一级亲属CD4~+ T细胞和CD8~+T细胞中IFN-γ~+和IL-4~+细胞的百分率,观察PV患者一级亲属Th1/Th2、Tc1/Tc2比例的变化.结果 PV抗体阳性一级亲属中的PBMC经Dsg3刺激培养者与未经Dsg3刺激者比较,Th2、Tc2百分率均显著升高(10.13%±3.72%vs 7.28%±3.58%,20.01%±10.43% vs 14.91%±8.06%,P<0.05);经Dsg3刺激培养后PV抗体阳性一级亲属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h2、Tc2百分率均显著升高(10.13%±3.72%VS 6.10%±2.82%,20.01%±10.43% vs9.58%±5.49%,P<0.05).结论 特异性抗原Dsg3刺激下,自身反应性T细胞活化,Th1/Th2、Tc1/Tc2细胞分化失衡,可能在PV的启动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刚地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大部分宿主。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机体内多呈隐性感染,若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可使隐性感染急性发作而危及生命。目前临床上常采取乙胺嘧啶和磺胺嘧啶联合用药治疗弓形虫病,但其毒副反应发生率高达40%.且不能根治。因此,急需寻找高效、低毒药物最终控制弓形虫感染是当务之急。中药是我国医药学的瑰宝,有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0.
肿瘤的恶性增生表现为细胞凋亡障碍及细胞分裂的失控,细胞有丝分裂的速度,程序发生紊乱,DNA含量和肿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一直为肿瘤研究中所关注,但食管鳞癌及癌旁细胞DNA含量及S期细胞比值(S-phase fraction,SPF)与其生物学特性的关系还未见报道。我们对手术切除的48例食管鳞癌及癌旁的新鲜组织,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DNA倍型和S期细胞比值,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以探讨DNA倍型,SPF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及PCNA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食管鳞癌及癌旁新鲜组织48例均取自中国医大附属一,二院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的病理标本,其中男4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