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急性肺损伤(ALI)早期应用控制性高浓度氧疗、持续气道内正压(CPAP)和双水平气道内正压(BiPAP)不同通气策略对气体交换和血管外肺水的影响。方法: 24只杂种犬在制作油酸ALI模型成功后(PaO2/FiO2≤300 mmHg),保持自主呼吸,随机分为:(1)控制性高浓度氧疗组(n=8);(2)CPAP组(n=8);(3)BiPAP组(n=8)。连续记录并计算正常、ALI早期(阳性对照)和干预后1~4 h内各项气体交换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在氧合指数(PaO2/FiO2)的改善上,干预后4 h BiPAP组效果最明显(375.83±81.55, P<0.01),其次是CPAP组(327.17±78.82, P<0.01),氧疗组改善不显著(255.00±49.85, P>0.05)。在肺泡死腔与潮气容积之比值[VD(alv)/VT]上,氧疗组进一步增大(P<0.01),CPAP组和BiPAP组显著降低(P<0.01)。3种通气策略均可提高氧输送量(DO2),BiPAP组效果最明显(P<0.01),其次是CPAP组和氧疗组。氧疗组的氧耗量(VO2)显著增高,氧摄取率(O2ER)明显高于CPAP组和BiPAP组(P<0.05, P<0.01)。干预后3组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较正常基础值和ALI早期均显著增高(P<0.01),3组间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肺内分流比例(Qs/Qt)上,BiPAP组改善最明显(P<0.01),其次是CPAP组(P<0.01),氧疗组效果不显著。3组实验动物的肺动脉楔压(PAWP)和心排指数(CI)保持相对稳定。在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上CPAP组和BiPAP组均进一步增高(P<0.05, P<0.01)。3组对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的改善无显著作用(P>0.05)。结论: 在ALI早期,BiPAP和CPAP对于改善气体交换和组织氧合具有积极作用,其中BiPAP效果更为显著。3种通气策略对血管外肺水的改善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型营养评定法(MNA)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应用,分析其与BODE指数的相关性。方
法选择2012年4月~10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呼吸内科门诊稳定期COPD老年患者139例,采用MNA评估营养状态并分为
营养良好组、营养风险组及营养不良组。测定患者的体测指标、肺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6MWD),采用MMRC评估呼吸困难程
度。按BODE指数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分析其与MNA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3组间性别构成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
及体测指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1)。3组间BODE指数参数FEV1% Pred、BMI、MMRC、6MWD的评分情况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P<0.001)。MNA评分与BODE指数呈负相关(r=-0.605,P<0.001)。结论MNA与体测指标、BODE指数密切相关,适
用于COPD人群;营养是COPD患者症状的重要影响因素,改善营养状态是缓解症状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对大鼠内毒素(LPS)急性肺损伤(ALI)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肺损伤组(内毒素ALI模型组)、地塞米松干预组,每组16只.每组大鼠依据不同的观察时间点(以大鼠气管内滴注LPS的时刻为起始时刻后的1、2、4、8 h 4个时间点)分为4个亚组(n=4).给予正常对照组气管内滴注0.9%氯化钠溶液 0.3 mL,10 min后股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 1 mL;急性肺损伤组气管内滴注LPS 0.2 mg/kg(溶于0.3 mL 0.9%氯化钠溶液),10 min后股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 1 mL;地塞米松干预组气管内滴注LPS 0.2 mg/kg,10 min后股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3 mg/kg(溶于1 mL 0.9%氯化钠溶液).各组于1、2、 4、8 h 4个时间点于心脏抽血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取肺组织进行肺湿/干质量比值(W/D)测定,并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中IL-1β和TNF-α的含量.结果 给予气管内滴注LPS后于1、2、4、8 h观察大鼠动脉血PaO2,急性肺损伤组、地塞米松干预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两组PaO2均在4 h时达最低点,各时间点动脉血PaO2对比,地塞米松干预组均显著高于急性肺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PS致炎后1、2、4、8 h 4个时间点急性肺损伤组、地塞米松干预组各时间点W/D比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两组间比较地塞米松干预组较急性肺损伤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形态学观察可见急性肺损伤组与地塞米松干预组均出现肺水肿、出血、炎性细胞浸润,而地塞米松干预组肺损伤程度较急性肺损伤组减轻.ELISA试验结果显示急性肺损伤组在气管内滴入LPS 1 h后BALF中IL-1β、TNF-α含量迅速升高,4 h时达峰值,地塞米松干预后IL-1β、TNF-α表达在相同时间点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对照组BALF中IL-1β、TNF-α在不同时间点无明显变化.结论 地塞米松可通过抑制内毒素性大鼠ALI肺组织中IL-1β、TNF-α的表达,改善呼吸氧合功能,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对睡眠状态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力学和中枢驱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呼吸内科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COPD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16例,常规肺通气功能测定,经过NIPPV治疗病情稳定后,分别在患者自主呼吸和NIPPV时清醒和睡眠状态下进行呼吸力学、膈肌肌电图和多导睡眠图的监测,连续采集并计算各项生理参数30 min。结果: COPD患者自主呼吸时睡眠与清醒状态比较,呼吸频率(RR)和吸气时间占呼吸周期比值(Ti/Tto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潮气量(VT)、分钟通气量(VE)、平均吸气流量(VT/Ti)、动态肺顺应性(CLdyn)、膈肌电电压的均方根(RMS)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气道阻力(Raw)、压力-时间乘积(PTP)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则有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COPD患者清醒状态下, NIPPV与自主呼吸相比较,RR、VT和V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T/Ti、CLdyn和SpO2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Ti/Ttot、Raw、PTP、RMS和PETCO2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COPD患者睡眠状态下,NIPPV与自主呼吸相比较,RR和R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T、VE、VT/Ti、CLdyn和SpO2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Ti/Ttot、Raw、PTP、PETCO2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结论: 呼吸力学异常变化和中枢驱动降低是COPD患者发生夜间睡眠低通气和低氧血症的主要原因。NIPPV可显著改善清醒和睡眠状态下COPD患者的呼吸力学异常,降低了气道阻力和呼吸做功,改善了通气应答,增加了通气输出。NIPPV可显著降低清醒状态下COPD患者的中枢驱动,对睡眠状态下中枢驱动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对夜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力学和睡眠紊乱的影响.方法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呼吸内科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COPD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16例,常规肺通气功能测定,经过NIPPV治疗病情稳定后,分别在患者自主呼吸和NIPPV时睡眠状态下进行呼吸力学和多导睡眠图的监测,连续采集并计算各项呼吸和睡眠参数.结果 COPD患者睡眠状态下,NIPPV与自主呼吸相比较,呼吸频率(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潮气量(VΥ)由(0.35±0.10)L升高到(0.45±0.12)L、每分钟通气量(VE)由(6.17±1.15) L/min升高到(7.97±2.34) L/min、平均吸气流量(VΥ/Ti)由(0.24±0.09) L/s升高到(0.39±0.11) L/s、动态肺顺应性(CLdyn)由(43.46±12.75) ml/cm H2O(1cm H2O=98 Pa)升高到(60.23±17.31) ml/cm H2O、指脉氧饱和度(SpO2)由(83.55±5.07)%升高到(95.67±5.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吸气时间占呼吸周期比值(Ti/Ttot)由0.43±0.11降低到0.33±0.08、气道阻力(Raw)由(25.64±6.02) cm H2O/L-1·s-1降低到(20.34±3.67) cm H2O/L-1·s-1、压力-时间乘积(PTP)由(423.12±89.06) cm H2O· s-1·min-1降低到(170.44±41.53) cm H2O· s-1· min-1、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由(63.74±8.45) mm Hg(1 mm Hg=0.133 kPa)降低到(45.32±5.74) 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01).睡眠效率(SEF%)由(74.23±12.78)%升高到(84.41±15.11)%、快速动眼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REM/TST%)由(12.16±7.38)%升高到(19.35±9.41)%、慢波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SWS/TST%)由(5.38±3.35)%升高到(13.68±7.25)%、夜间基础指脉氧饱和度(SpO2%base)由(84.77±4.97)%升高到(96.46±4.32)%、夜间最低指脉氧饱和度(SpO2%lowest)由(75.03±6.32)%升高到(85.78±4.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潜伏期(SLT)由(63.32±25.26) min降低到(30.57±8.02) min、微觉醒指数由(38.24± 17.57)次/h降低到(25.66±15.78)次/h、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由(3.63±0.76)次/h降低到(2.51±0.67)次/h、呼吸紊乱最长时间(BDLon)由(40.02±8.83)s降低到(21.37±5.66)s、指脉氧饱和度低于90%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SpO2%<90%/TST%)由(29.36±9.74)%降低到(17.72±5.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可显著改善睡眠状态下COPD患者的呼吸力学异常,降低了气道阻力和呼吸做功,改善了COPD患者夜间低氧和低通气状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COPD患者的异常睡眠结构,纠正了睡眠紊乱,睡眠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住院患者中的呼吸道病毒病原学分布及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2年05月-2015年05月因AECOPD住院的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各患者病毒感染情况,同时记录其基本资料、临床资料和住院时间等,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病毒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AECOPD患者127例。PCR病毒检测阳性例数52例(40.94%),单一病毒感染患者36例(28.34%),双重病毒感染患者16例(12.60%)。病毒检测阳性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长于病毒检测阴性组[(11.5±0.96)d vs(8.99±0.42)d,P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P =0.029)、糖尿病(P = 0.001)、呼吸衰竭(P =0.049)、既往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P =0.028)是AECOPD患者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AECOPD住院患者呼吸道病毒感染率高。病毒感染使住院时间显著延长。吸烟、糖尿病、呼吸衰竭、既往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可能是COPD患者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和防治有助于降低AECOPD发生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