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脉冲电流经皮刺激肝区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肝脏线粒体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健康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A组)、疲劳对照组(B组)、疲劳前刺激组(C组)、疲劳后刺激组(D组),每组18只。B、C、D组大鼠建立游泳力竭模型,C组和D组大鼠分别在游泳前和力竭后进行肝区脉冲电流刺激(频率1024Hz,电流强度10mA,间动周期1s,时间均为20min)。分别在第1、3、5周末分批处死各组动物(n=6),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肝脏线粒体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采用Bradfood蛋白定量法进行大鼠肝脏线粒体蛋白定量。结果第1周末3组大鼠游泳力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周末、第5周末D组大鼠游泳力竭时间均明显长于B组和C组(P<0.05)。第1周末4组大鼠肝脏线粒体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5周末B组大鼠肝脏线粒体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明显低于其余3组,且C组大鼠肝脏线粒体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明显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性疲劳大鼠肝脏线粒体Na+-K+-ATP酶及Ca2+-Mg2+-ATP酶的活性降低,而脉冲电流经皮刺激肝区可以提高其活性,降低线粒体内游离钙浓度,减少线粒体钙超载,提高运动耐力及运动成绩,加速机体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相似文献   
2.
<正>运动性疲劳是机体进行运动训练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限制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1]。适度疲劳给以合理的恢复可促进人体功能水平的提高,然而过度的运动性疲劳不及时消除会引起运动性疲劳积累,不仅无助于提高人体功能水平,而且可能形成过度训练症候群,最终损害人体健康[2]。目前,抗疲劳多采用药物治疗或刺激肌肉组织,在效果上各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何应用科学简便的方法缓解疲劳,避免过度疲劳的产生,从而提高训练效果,预防损伤的发生,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唑来磷酸治疗联合运动训练对于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生物学作用。方法选取雌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去势组以及治疗组3组,正常对照组行假手术,剩余2组行卵巢切除术。正常对照组、单纯去势组自由活动,治疗组术后每日行跑步训练,同时给予唑来磷酸治疗,给予皮下注射唑来磷酸0.5 mg/kg·d。术后12周分别做所有动物的骨组织病理学检测,测量腰椎骨密度以及血清中钙磷离子、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水平。结果腰椎骨密度测定显示正常对照组及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纯去势组;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显示正常对照组及治疗组钙离子、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去势组;腰椎椎体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治疗组骨小梁质量优于单纯去势组。结论唑来磷酸联合运动训练对于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有着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坐位下不同频率谐振对兔腰椎间盘组织病理学影响,探讨振动引起腰椎间盘病理学改变的机制。方法取90只成年健康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18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为造模对照组;C为4 Hz振动组;D为5 Hz振动组;E为6 Hz振动组。分别于实验第2、4、6周每组随机抽取6只白兔,取其腰56椎间盘组织,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进行病理学评分。结果振动组整体髓核组织形态改变相对较造模对照组出现早,振动6 Hz组椎间盘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高于其他组别(P<0.05),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振动4 Hz组与造模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结论振动产生动态应力易导致髓核组织病变,产生共振效应时可使椎间盘组织产生的病变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5.
BACKGROUND: High-energy vibration is easy to damage non-cavity organs of the body and the damage effect is remarkable, but few studies concern the process of high-energy vibration-induced injury.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武器开发方面的应用使得现代化武器的杀伤力大大增加,颅脑作为机体的高级中枢和易受波及的特点,使得爆炸等所致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无论在战时或者平时极端环境下逐渐增多,同时TBI又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当前对于爆炸冲击波所致TBI研究较多,为此,本文对于单因素高能震动的致伤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以便了解其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装甲兵肌源性低位背痛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了解谐振对肌源性低位背痛的影响,以及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对改善肌源性低位背痛是否有效。方法采用笔者所在研究所自制调查表及拟定的肌源性低位背痛诊断标准,对某部402例装甲兵发病情况进行调查,比较不同专业和军龄战士发病率及疼痛程度;对患者采取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比较其改善情况。结果该群体中低位背痛的患病率12.93%,乘员发生率20.36%,载员发生率7.66%,两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度疼痛发生率8.21%,Ⅱ度疼痛3.98%,Ⅲ度以上发生率0.75%,三种疼痛级别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作为干预手段(持续8周),患病人群中未干预组有5例症状缓解,干预组有19例症状缓解;健康人群中实施干预后无低位背痛发生。结论装甲兵是肌源性低位背痛高危人群;长期谐振是造成装甲兵肌源性低位背痛重要危险因素;疼痛多为Ⅰ、Ⅱ度;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对预防、缓解疼痛及治疗均有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