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5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甘草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涉及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甘草入药的主流基原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初以甘肃、陕西所产为最优,唐宋时期扩展至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产地;明清时期核心产区移至内蒙,近现代以来逐步形成内蒙古、甘肃、宁夏三大主产区。历代甘草的主要炮制方法为炙法,唐代之前未提及辅料,唐代出现蜜作为辅料的相关记载,宋代出现蜜炙法,明清时期蜜炙的相关记载进一步增多,并延续至今,形成"炙甘草"的炮制规范。故建议包含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原方标注为"炙"的,唐代之前可按清炒法进行炮制;唐代及以后处方中标注为"炙"的甘草药材建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炙甘草"的规定进行炮制;标注为"生"或未标注者,当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所用附子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进行了系统考证,为包含附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附子药材主流基原为毛茛科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药用部位为其子根,以四川绵阳为道地产区;宋代起开始大规模种植,清代陕西成为另一产区,但品质不及四川。附子炮制历史变迁复杂,由火制转变为水火共制,其辅料也经历了"简单-复杂-简单"的演变过程。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附子药材以乌头A.carmichaeli子根为来源,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黑顺片"炮制品的加工规范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FITM3) rs12252多态性与乙型流感感染之间的关联.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4月北京地区流感样病例(ILI)监测乙型流感感染病例80例、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SARI)监测乙型流感感染病例85例和健康对照人群65例.提取基因组DNA,使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IFITM3rs12252多态性..结果 ILI病例组IF-ITM3 rs12252基因型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SARI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基因型分布频率具有显著差别.61.2%的SARI病例为IFITM3 rs12252 CC基因型,明显高于ILI病例和对照人群.隐性遗传模型显示CC基因型个体比TT基因型和CT基因型个体有更高的风险发展为乙型流感重症感染(OR =4.73,95%CI 2.42 ~9.22).结论 IFITM3 rs12252 CC基因型会导致较高的乙型流感重症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经史等文献,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所用麦冬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经典名方开发中涉及麦冬的取样及研究等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麦冬入药基原有沿阶草属(Ophiopogon)和山麦冬属(Liriope)多种植物,主流为麦冬O.japonicus(L.f)Ker-Gawl.、山麦冬L.spicata(Thunb.) Lour. var.prolifera Y. T. Ma.与阔叶山麦冬L.muscari(Decne.) Baily。浙江自宋代起成为麦冬优质产区,明代成为麦冬的道地栽培产区。清代起四川发展为麦冬的另一道地产区。明代及之前麦冬强调去心加工,然清代以来麦冬心亦入药使用。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涉及麦冬药材以麦冬O.japonicus块根为来源,结合生产实际可不进行去心加工,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进行炮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2022—2023年北京市流感流行特征及甲型H3N2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基因、抗原性变异情况, 为北京市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市2022年第14周至2023年第20周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并选取不同时间、不同人群来源79株甲型H3N2流感病毒, 通过HA基因扩增测序及抗原性分析实验, 分析其基因变异和进化特征。结果 2022年第14周至2023年第20周, 北京市流感病原学监测流感样病例咽拭子24 244份, 检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4 987份, 其中甲型H3N2流感病毒2 749份, 检出阳性率为11.34%。79株毒株中50株(63.29%)为疫苗株的低反应株, 2022年8~11月毒株中94.44%为低反应株, 2023年2~3月毒株中54.10%为低反应株,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79, P=0.004)。79株甲型H3N2流感病毒HA基因序列与疫苗株A/Darwin/9/2021相比, 核苷酸相似度为97.47%~98.47%, 氨基酸相似度为97.05%~98.17%。基因进化分析显示2022年8~11...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医籍,结合现代相关文献、标准等资料,对黄芪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方法等根据不同历史发展时期进行系统考证,为含该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黄芪本名黄耆,而“芪”字本指药材知母,明代开始俗作黄芪,进而逐渐将黄芪作为药材正名。黄芪历代主流基原可确定为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或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的干燥根,不同历史时期还存在多花黄芪A. floridus、金翼黄芪A. chrysopterus、梭果黄芪A. emestii等黄芪属甚至非黄芪属植物作地方习用黄芪使用的情况。黄芪最早产区为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后逐渐往东北方向扩展,宋代以来多将山西所产绵黄芪奉为道地,至清代除山西外又加内蒙古为道地,民国则推崇东北所产。现主产于山西、内蒙古、甘肃及东北等省区,商品以栽培品为主,山西大同、忻州等地仿野生栽培品质较好。黄芪在本草、方书中记载的炮制方法较多,多用生品,炮制品中以蜜炙为主流。基于当前资源栽培、生产情况,《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所载11首含黄芪的经典名方建议均使用蒙古黄芪A.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以山西大同、忻州等地产者为佳,且除清心莲子饮注明需蜜炙外,其他方剂建议用生品。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历代本草所总结的传统品质评价方法为依据,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从性状、显微结构、化学成分3个层面对移栽和仿野生2种规格黄芪药材进行系统比较。方法:对收集的移栽和仿野生黄芪进行性状特征、横切面显微特征对比分析;对所含纤维素类、浸出物、糖类、总黄酮、总皂苷等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解吸电喷雾电离质谱成像(DESI-MSI)对移栽及仿野生黄芪木质部与韧皮部所含次生代谢物及其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性状方面,移栽黄芪性状变异较大,而仿野生黄芪的外观性状与断面特征均与传统总结优质黄芪“直如箭干、肉白心黄”的特征相符。在显微结构方面,移栽黄芪木栓层薄,切面裂隙多贯穿形成层呈长条形放射状分布,无明显生长轮特征;仿野生黄芪木栓层厚,切面裂隙呈不规则腔状分布于木质部中心及韧皮部外缘,形成层紧密无裂隙,有明显生长轮特征。在化学成分方面,移栽黄芪的水溶性浸出物、80%乙醇浸出物、蔗糖含量明显高于仿野生黄芪,而总皂苷、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则明显低于仿野生黄芪,二者所含100%乙醇浸出物、总多糖、总黄酮含量总体相近,但仿野生黄芪稍高;...  相似文献   
8.
经典名方中枳实与枳壳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等文献,结合实地考察,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所用枳实及枳壳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进行了考证。枳实、枳壳同出一物,唐代之前的本草中仅载有枳实,后因功效、采收时间、加工方式不同而分化开来。唐代及之前枳实枳壳的主流基原为枳属枸橘Poncirus trifoliate(L.)Raf,药用部位为其成熟果皮。宋代两者基原逐渐向柑橘属酸橙类转化,采收期提前至未成熟时期。明代已明确将酸橙Citrus aurantium L.作为枳实及枳壳的正品基原,枸橘被定为伪品,体现了临床优选,枳实的采收期进一步提前至农历四、五月份的落果期。历代本草中记载其主流加工炮制方式为破开晒干,多为麸炒。枳实枳壳在历史上的变迁为疗效导向下新旧品种的更替,并得到临床认可而被延续。建议经典名方中涉及到的枳实、枳壳药材,其基原应选用芸香科柑橘属酸橙C.aurantium,汉唐处方中可用破气或理气作用强的枳实入药,宋代及之后处方中的药材可与原著文献记载的名称及内涵保持一致。其基原及采收加工炮制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半夏和天南星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进行考证,为含该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历代半夏主流基原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 Breit.,其混淆品由跋为天南星科虎掌P.pedatisecta Schott.的幼苗或磨芋属植物等,今已不再入药;历代天南星的主流基原有异叶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 BI.,天南星A.erubescens(Wall.) Schott.和虎掌P.pedatisecta。半夏历代推崇山东齐州所产者,近代以来湖北荆州一带成为另一道地产区。天南星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半夏的炮制沿革,秦汉时期采用热水处理的方法以减毒,并多与姜配伍使用,自魏晋时期逐步发展为姜制,宋代以来出现加入白矾、石灰、甘草等辅料以及制曲的炮制工艺并被沿用,最终形成生、清、姜、法4个规格。经典名方中标为汤洗的半夏药材,建议采用与之接近的清半夏制法。天南星自唐代提出加入生姜、石灰等辅料炮制,宋代辅料种类进一步增加,出现胆汁制南星与白矾制南星,明代发展出姜矾等多种辅料共制的炮制方法,形成生、制、胆3种规格。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古代资料,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细辛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毒性与剂量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为包含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宋代之前细辛主流基原为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因历代推崇华阴为道地而得名;自明代以来,产自辽东一带的辽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 Kitag.成为商品主流,被认为品质亦佳并延续至今,华细辛产量则逐渐下降,目前已无商品。宋代之前文献记载细辛无毒,南宋陈承提出细辛有麻痹呼吸的作用,因而规定单用粉末服用时剂量不可超过半钱匕,后在此基础上演变成"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经考证认为,细辛单用粉末时需严格控制剂量,入汤剂则剂量限制放宽,但需久煎保证其安全性。结合当代生产实际,建议经典名方中细辛药材选用辽细辛A.heterotropoides var.mandshuricum为基原,加工与炮制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关规定,其剂型与剂量当遵循原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