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6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9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原发性肝癌中p16基因表达及CpG岛甲基化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探讨人原发性肝癌中 p16基因 m RNA转录水平变化与其基因启动子区 Cp G岛甲基化的关系 ,及其在肝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狭缝印迹杂交检测 2 0例人原发性肝癌及相应的癌旁、远癌组织及 2例正常人肝组织中 p16基因 m RNA表达水平 ,以甲基化特异性 PCR分析各组织中 p16基因启动子区 Cp G岛的甲基化状况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0例人原发性肝癌中 14例 (70 % ) p16 m RNA水平比远癌组织显著降低 ;13例 (6 5 % )显示 p16基因启动子区 Cp G岛甲基化 ,其中 84 .6 % (11例 )伴 p16 m RNA转录水平降低。结论 人原发性肝癌中存在高频率的 p16基因表达失活 ,其主要机制可能是启动子区 Cp G岛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转录 ,在人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意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用PCR技术对淋巴结核进行病原学检查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By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echnique in amplifying a reparative DNA sequence specific for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the pathogenic bacterium in paraffin-embedded tissue was identified. A 123-base-pair fragment, specific PCR product, was obtained from all 12 cases of 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 and 4 out of 10 cases in which tuberculosis was suspected. In the 4 suspected cases, 3 cases showed good results when treated by anti-tuberculosis therapy. The remaining case was lost from follow-up. Comparing acid-fast stain and PCR results, we confirm that PCR method is more powerful and more sensitive than acid-fast stain in the etiological diagnosis of 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  相似文献   
3.
真菌性鼻窦炎2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真菌性鼻窦炎以往发病率较低 ,近年由于诊治技术的不断提高 ,其病例报告逐渐增多。据报道 ,上颌窦真菌病已占上颌窦感染性疾病的 1 5 .8% 〔1〕。为观察围手术期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 ,本文总结 1 997年 5月~ 2 0 0 2年 5月采用内镜鼻窦手术结合药物综合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 2 3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 2 3例 ,男 1 1例 ,女 1 2例 ;年龄 36~5 8岁 ,平均 46.6岁。病程 5个月~ 4年。主要症状 :鼻涕带血或回吸性涕血 8例 ,鼻出血 3例 ,鼻塞、流脓涕 4例 ,从鼻腔或从咽部排出褐色块状物伴有臭味 4…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对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特异性识别总ERK1/2(p44/42 MAP kinase)和双磷酸化ERK1/2(phospho-p44/42 MAP kinase)的抗体及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L9981(缺失nm23-H1基因的原代肺癌细胞株)、L9981-nm23-H1(转染了nm23-H1基因的L9981细胞株)、L9981-PLXSN(转染了空载体的L9981细胞株)中总ERK1/2和磷酸化ERK1/2的水平.磷酸化ERK1/2活性应用非放射性免疫沉淀和Western blot法以及p44/42 MAP kinase分析试剂盒予以检测.结果 L9981-nm23-H1细胞株中磷酸化ERK1/2的水平,以及ERK1/2活性均显著低于L9981细胞株和L9981-PLXSN细胞株(P<0.01),L9981和L9981-PLXSN细胞株间磷酸化ERK1/2水平和ERK1/2活性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个细胞株间总ERK1/2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nm23-H1基因可明显靶向地抑制人高转移肺癌细胞株L9981中ERK1/2的转录表达和ERK1/2的活性.推测nm23-H1基因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了MAPK/ERK信号传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
nm23-H1基因逆转肺癌转移表型及其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3  
肺癌的侵袭和转移是多基因、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并且是一到两个关键基因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互配合、协同促进了细胞的癌变、侵袭和转移[1] 。转移抑制基因 (metastasissuppressorgenes)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导致对肿瘤转移表型的调控异常 ,最终导致肿瘤转移。nm2 3 H1基因已被证明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并与癌细胞的转移能力密切相关。我们的早期研究表明 ,nm2 3 H1基因的低表达和杂合性缺失与肺癌的高转移性和预后不良有密切关系 ,而且nm2 3 H1基因缺失的肺癌常伴有一些肿瘤侵袭相关分子的表达异常[2~…  相似文献   
6.
显微支撑喉镜下射频治疗早期声门癌及癌前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支撑喉镜下射频治疗早期声门癌及喉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采用Storz支撑喉镜及器械和Ze iss显微镜,对11例早期声门癌及10例喉癌前病变患者行显微支撑喉镜下射频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11例早期喉癌患者术后均无复发,其中1例患者术后4个月见前连合区粘连,局部有新生物突出,再次手术病理报告为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样增生;1例喉黏膜白斑患者术后8个月复发而再次手术。21例患者术后发音质量均较清晰。结论显微支撑喉镜下射频治疗早期声门癌及癌前病变疗效确切,并可最大限度保留喉部结构及发音功能,值得临床中提倡应用。  相似文献   
7.
甲状舌管囊肿和瘘管是常见疾病,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导致术后复发.选择我院1991~2002年86例甲状舌管囊肿和31例甲状舌管瘘管术后复发的共23例病人进行总结,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 :在鼻内镜下 ,将 18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进行手术切除。结果 :18例病人均为首诊病例 ,乳头状瘤已破坏上颌骨内侧壁及筛窦 ,其中 2例侵犯蝶窦 ,应用该手术入路治疗均获成功。术后 7天出院 ,经 1~ 3个月换药后术腔均上皮化 ,随访 6~ 4 6个月无复发。结论 :鼻内镜下行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 ,创伤小 ,面部不留瘢痕 ;鼻内镜下手术视野清晰 ,能够准确地将肿瘤彻底切除。但肿瘤累及范围过大以及疑有癌变患者不宜采用此术式  相似文献   
9.
改良乙状窦后进路舌咽神经切断术治疗舌咽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提高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疗效的手术进路。方法 :对 8例本病患者取改良乙状窦后进路 ,进入桥小脑角 ,暴露颈静脉孔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颈静脉内孔周围探查 ,并切断舌咽神经 ;如并发三叉神经痛者同时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结果 :8例术后舌咽神经痛 (其中 2例并发三叉神经痛 )症状均完全消失 ,无并发症发生。随访 2~ 7年无复发。结论 :舌咽神经痛经改良乙状窦后进路行颈静脉内孔探查 ,并切断舌咽神经根 ,可以获得解除疼痛、永不复发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改良硬腭进路在中、晚期鼻咽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硬腭进路在中晚期鼻咽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改进硬腭切口 ,保护腭大动脉 ,扩大鼻咽癌原发灶切除范围。术后给予常规化疗和预防性放疗。结果 :12例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 6个月~ 5年均无复发 ,无腭瘘 ,语言及吞咽功能正常 ,未出现放射性脑病等。结论 :改进硬腭切口 ,可扩大鼻咽癌原发灶的切除范围 ,且不影响切口的愈合 ;术后给予化疗及预防性放疗 ,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