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慢性乙肝患者杀伤性免疫细胞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范淳  刘林 《免疫学杂志》1996,12(1):43-47
通过对4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与LAK细胞活性的观察,探讨了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与非复制状态下的杀伤性细胞活性。结果表明:在乙肝病毒的高复制状态下,CD8^+细胞数增加,CD4^+/CD8^+比例显著下降;NK细胞活性与LAK细胞活性也明显低下,且在HBeAg与HBVDNA阳性组中,NK活性与LAK活性的改变与HBeAg的P/N值变化呈显著负相关,而NK活性与LAK活性变化则  相似文献   
2.
血清脯肽酶与慢性肝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临床应用及与血清透明酸(HA)和前胶原Ⅱ(PC Ⅱ)水平的平行比较,进一步评价了血清脯肚酶(PLD)活性测定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意义。模型显示,PLD活性变化与肝纤维化平均积分(Mf)呈“剪刀差”改变。6周前PLD活性随Mf增加而升高,6周后Mf继续增加而PLD活性逐渐降至正常,提示PLD主要是反映肝纤维化进展,并不反映肝纤维量的多少。慢性活动性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变患者的PLD升高最明显,显著高于慢性迁延性肝炎和失代偿期肝硬变患者。PLD活性与HA及PC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同时从胶原蛋白合成和降解角度研究胶原蛋白代谢,能更准确地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为临床病理学提供了新的手段.重组DNA技术应用于临床病理学,代表了最新的基础研究向临床实验室的过渡,是特殊染色,酶组织化学,电镜,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计数器等技术的延伸和发展,构成了目前病理学论断与研究中最为先进而有力  相似文献   
4.
1型及2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HIV-2)被认为是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由于血循环中游离病毒出现率低以及被感染细胞数量少,直接测定血中HIV 是较困难的。一种称为聚合酶链反应的体外DNA 扩增技术已被用于感染者的HIV 前病毒序列的检测。本文介绍聚合酶链反应的原理及其在检测这些病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一、检测对象本文共检测了33例乙型肝炎患者的抑制性细胞功能和血清抑制活性及61例次的血清抗LSP。其中慢活肝18例(12例经肝活检证实),慢迁肝3例(1例经肝活检证实)以及重症肝炎12例(9例经肝活检证实)。临床及病理诊断参照1983年郑州会议标准。健康对照11例。二、结果(一)ConA 诱导抑制性细胞活性(图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并分析布鲁杆菌病合并骨关节痛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查情况,为临床医生诊断和鉴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间沈阳某医院收治的布病合并骨关节痛患者的病例资料,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以及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来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构成比和率。结果平均年龄为49.16±12.47岁,41~60岁人数所占比例最高(60.56%);男女性别比为2.56:1;汉族人口最多,占79.78%;职业以农民居多,占58.20%;动物接触史以接触羊者居多(63.82%),接触方式主要为饲养或放牧家畜(63.15%);临床分期以急性期(77.08%)为主;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72.58%)、乏力(68.76%)、多汗(42.92%)等;关节受累以脊柱(68.99%)为主。布鲁菌属分离率为33.86%;心肌指标中,乳酸脱氢酶升高117例(26.29%);炎症指标中,67.64%患者CRP升高,43.16%患者PCT升高。肝功能指标中,ALT升高占比24.94%。结论布病合并骨关节痛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以中老年为主,多为农民。动物接触史主要为羊,其次为牛,接触方式以饲养或放牧为主。临床症状多为发热、乏力、多汗等,骨关节痛情况以脊柱受累严重,同时伴有一定程度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短程激素撤除疗法配合免疲调节剂及抗病毒剂治疗7例慢性乙型肝炎。结果表明本疗法对血清病毒标志的转阴作用优于未用激素组。HBeAg和DNA-P近期阴转率皆为71.4%,优于对照组。但远期疗效较差。因而提示该疗法对治疗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伴高度转氨酶异常者是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措施,但不宜用于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9.
范淳  刘林 《重庆医学》1994,23(6):324-326
本文对10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脯氨酸肽酶(PLD)活性进行了检测。并与血清ALT,PCⅢ,白蛋白及胆红素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除慢迁肝外,其他各型肝炎的PLD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其中以急性肝炎最高,慢活肝次之。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LD活性变化与ALT活性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p<0.01)。二者的异常率均在80%以上。重症肝炎的PLD活性虽有增加,但在幅度与异常率方面均低于前二者。在慢性肝炎中,尚发现PLD活性与PCⅢ的活性高低有关(p<0.01)。而与白蛋白无关。此外,PLD活性也显示与胆红素的高低有关。从而提示PLD活性是反映肝细胞坏死与纤维化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0.
范维珂  范淳 《中国肿瘤》1994,3(9):11-13
流行病学证据提示乙肝病毒(HBV)感染是肝细胞性肝癌(HCC)病因中最重要的危险因子,占80%,世界上HBV带毒者约有3亿人,其发生HCC的危险性比未感染者高出200倍。我国的统计表明,在11亿人口中,大约有6亿曾有过HBV感染史,其中约1.2亿人口成为慢性带毒者。慢性带毒者的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