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工频磁场 (PFMF)是否有促癌或协同促癌作用。方法 利用荧光光漂白后再恢复法观察漂白细胞荧光强度的恢复以判断经间隙连接的细胞间通讯 ,以相对荧光强度恢复速率(CFIRR)作为对细胞间隙连接通讯 (GJIC)作用的评价指标 ,研究不同磁场强度单独作用或协同佛波酯(TPA)对星形胶质细胞GJIC功能的影响。结果  3ng/mlTPA作用 1h时CFIRR的中位数 (Md)值为4 .53 % /min ,空白对照组为 9.74% /min ,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 (H =1 2 .0 84,P <0 .0 0 5)。 0 .8或 1 .6mT磁场作用 2 4h时CFIRR的Md 分别 8.2 5、6 .68% /min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H =32 .61 7,P >0 .0 5)。 0 .8或 1 .6mT磁场作用 2 3h ,再与TPA共同作用 1h时CFIRR的Md 分别为 3 .32、2 .85% /min ,与TPA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H =2 .589,P >0 .0 5)。结论  0~ 1 .6mT的 50Hz磁场单独作用不能抑制星形胶质细胞GJIC功能 ;协同TPA ,不能增强TPA对星形胶质细胞GJIC的抑制作用 ;但是磁场对星形胶质细胞GJIC的抑制作用随着磁场强度增强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2.
细胞核形态和DNA指数分析在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组装的MIPS-I型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3个级别星形细胞瘤的细胞核形态和DNA指数(倍体)同时进行原位定量测定。结果 在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5项反映核形态的参数诊断正确率为56.3%;代表核DNA改变的7项参数诊断正确率为70.8%;综合应用12项参数诊断正确率为75%。结论 细胞核形态和DNA指数分析可作为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1 病例摘要患者男 ,8个月。发热伴皮疹 4个月 ,于 1 999年 8月 2 6日入院。患儿 4个月前出现不规则发热 ,发热第 4天出现皮疹 ,皮疹初起米粒大 ,粉红色 ,以后渐扩大 ,表面溃疡。经不规则抗感染治疗无效 ,渐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于 8月 30日心衰死亡。其父母既往有养犬史。体检 :肝脾肿大 ,WBC2 6.3×1 0 9/L,N67.6% ,Hb正常。 B超发现腹膜后肿块 ,CT提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血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像呈感染变化 ,骨髓涂片见弓形虫。临床诊断 :弓形虫感染 ,败血症。病理检查 :大体检查 :全身皮肤多处皮疹伴溃疡 ,以颜面部为甚。浅…  相似文献   
4.
通过医学生前期教育中增设司法鉴定相关的新生研讨课,将真实典型的法医病理案例融合贯通于基础医学理论和实验教育中,进一步开设法医学选修课,引导医学生申请司法鉴定和法医病理相关的科研训练,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临床思辨能力,进行早期预警,提升防范和应对突发医疗事件的能力,同时提高老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从多方面助力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减少和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在融合性形态学实验课程的基础上,以案例为先导,把人体的正常结构与病理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比较学习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病理学知识,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6.
成人不明原因猝死118例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成人不明原因猝死的死因分布.方法:在我室1950年~1999年尸检3162例中抽取成人不明原因猝死118例进行死因分析.结果:成人不明原因猝死男女比3.21∶1,21~50岁占90.68%;死因中循环系统疾病占60.17%,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占11.02%,消化系统疾病占6.78%,呼吸系统疾病占5.93%,尸检后仍原因不明者占1.69%.结论:循环系统疾病仍为成人不明原因猝死者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死亡原因及其变迁。方法:收集我室自1983年至1999年尸检材料,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初生儿首位死因为羊水吸入及胎粪性肺炎;婴儿主要死因是小叶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幼儿死因肺部感染仍占首位;学龄儿童死因肺炎减少,传染病增多。结论:(1)肺炎是儿童死亡主要原因,随年龄增长,传染病增多;(2)幼儿组及学龄儿童死亡率降低,尤以幼儿组明显;(3)各年龄段传染病死亡率较以往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竺可青  赵仲生 《浙江医学》1998,20(8):486-487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以下简称CNS-PML)较少见,仅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3%~1.5%,或占全身各系统恶性淋巴瘤的0.7%。现将我们收集的9例CNS-PML手术病例作一临床病理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成人不明原因猝死118例死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竺可青  章锁江 《急诊医学》2000,9(6):389-390
目的:分析成人不明原因猝死的死因分析。方法:在我室1950年~1999年尸检3162例中抽取成人不明原因猝死118例进行死因分析。结果:成人不明原因猝死男女比3.21:1,21~50岁占90.68%;死因中循环系统疾病占60.17%,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占11.02%,消化系统疾病占6.78%,呼吸系统疾病占5.93%,尸检后仍原因不明者占1.69%。结论:循环系统疾病仍为成人不明原因猝死者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