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为避免病毒载体带来的安全隐患,利用新型的非病毒载体聚乙烯亚胺体内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观察其对老年大鼠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以寻找能够有效促进老年骨折愈合的基因治疗方法。 方法:实验于2006—04/2007—04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取雄性SD大鼠24只,其中20月龄18只随机分为基因治疗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1组3组,4月龄6只为空白对照2组。②实验方法:所有大鼠建立股骨骨折模型,1周后基因治疗组骨折断端经皮注射聚乙烯亚胺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转染试剂250μL,生理盐水组断端经皮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其他2组不加处理。③观察指标:骨折第8周摄X射线片,然后取标本行组织病理切片、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骨折第8周4月龄大鼠骨折基本愈合,3组老年大鼠骨折均未完全愈合,但X射线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1组相比,基因治疗组骨痂明显增多、骨痂骨化过程提前,Ⅰ型胶原染色深、面积较大,说明愈合速度加快、愈合能力改善。 结论:20月龄老年大鼠骨折愈合过程明显延缓,聚乙烯亚胺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体内转染的方法可以增强老年大鼠骨折修复能力、促进老年大鼠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避免病毒载体带来的安全隐患,利用新型的非病毒载体聚乙烯亚胺体内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观察其对老年大鼠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以寻找能够有效促进老年骨折愈合的基因治疗方法。 方法:实验于2006-04/2007-04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取雄性SD大鼠24只,其中20月龄18只随机分为基因治疗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1组3组,4月龄6只为空白对照2组。②实验方法:所有大鼠建立股骨骨折模型,1周后基因治疗组骨折断端经皮注射聚乙烯亚胺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转染试剂 250 μL,生理盐水组断端经皮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其他2组不加处理。③观察指标:骨折第8周摄X射线片,然后取标本行组织病理切片、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骨折第8周4月龄大鼠骨折基本愈合,3组老年大鼠骨折均未完全愈合,但X射线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1组相比,基因治疗组骨痂明显增多、骨痂骨化过程提前,Ⅰ型胶原染色深、面积较大,说明愈合速度加快、愈合能力改善。 结论:20月龄老年大鼠骨折愈合过程明显延缓,聚乙烯亚胺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体内转染的方法可以增强老年大鼠骨折修复能力、促进老年大鼠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3.
运动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增多,传统的治疗方法[1]对部分急性运动损伤治疗效果较好而对慢性运动损伤的疗效不佳或长期应用副作用明显,而促使人们另觅新法。近年来随着对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以下简称PRP)研究的深入,其功效逐渐被揭示,使它有望成为运动损伤疾病的更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背景:超前镇痛的有效性目前存在争议,既往研究中关于置换前因素对外周及中枢敏感化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目测类比评分法在某些时候不能有效的反映患者的疼痛情况,其客观性和重复性不佳。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对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置换前预防性镇痛的有效性。 方法:选取因膝关节病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患者为评估对象,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后筛选出患者30例,按随机数表法等分为塞来昔布组和维生素C组。两组患者入院后第2-4天分别口服塞来昔布与维生素C,并分别于服药前1 d晚及服药后第3天晚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定患者轻重侧静息及活动时的疼痛程度,再用痛阈测量仪测量患者的电痛阈及电耐痛阈值,测量过程遵循随机双盲对照原则。 结果与结论:塞来昔布组患者服用塞来昔布3 d后双膝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双侧下肢的电痛阈较服药前提高(P < 0.05),重侧电痛阈值(目测类比评分较轻侧高)服药前、后变化较轻侧明显(P < 0.05),双侧下肢电耐痛阈用药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塞来昔布组患者服药前后双膝轻重侧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值与对应侧的电痛阈及电耐痛阈的变化差值无显著相关性(P > 0.05);维生素C组患者服药前后双膝的目测类比评分、双侧下肢电痛阈及电耐痛阈变化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证实,塞来昔布可提高膝关节病患者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置换前的电痛阈,重侧更为敏感,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前可发挥预防性镇痛的作用。相对于目测类比评分,痛阈的变化或能更敏感地反映膝关节置换患者用药前后的疼痛变化,疼痛水平的变化与疼痛敏感度的变化之间尚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塞来昔布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疼痛程度及疼痛敏感度的影响,比较塞来昔布对健侧与患侧下肢疼痛敏感度的影响,探究塞来昔布用药前后疼痛程度的变化与疼痛敏感度的变化之间有无相关性,探讨塞来昔布能否通过影响患者术前疼痛状态而发挥预防性镇痛作用。[方法]以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患者为评估对象,排除股骨颈骨折、术前2周曾服用过镇痛类药物、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影响下肢感觉疾病的患者,并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后筛选患者40例,随机分为塞来昔布组、维生素C组,各20例。塞来昔布组患者入院后第24 d口服塞来昔布(200 mg,2次/d),维生素C组患者入院后第24 d口服塞来昔布(200 mg,2次/d),维生素C组患者入院后第24 d口服维生素C(200 mg,2次/d),分别于入院当晚(服药前天晚上)及服药后第3 d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患肢静息及活动时的疼痛程度,并用痛阈测量仪测量患者双侧下肢痛阈及耐痛阈值。测量过程遵循随机双盲对照原则。[结果]塞来昔布组患者服用塞来昔布3 d后患肢静息及运动状态下VAS评分的变化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及患侧下肢痛阈值较服药前有所提高(P<0.05),服药前后患侧痛阈的变化较健侧更加明显(P<0.05),健侧及患侧下肢耐痛阈较用药前无明显变化(P>0.05);塞来昔布组患者用药前后患侧痛阈变化差值与静息VAS评分变化差值(rs=-0.529,P=0.016)、运动VAS评分变化差值(r=-0.463,P=0.040)呈负相关关系,耐痛阈变化差值与静息及运动VAS评分变化差值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维生素C组患者服药前后的VAS评分、痛阈及耐痛阈较用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塞来昔布可有效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前痛阈,对患侧下肢痛阈的影响较健侧更为明显,但对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及耐痛阈无明显影响。塞来昔布用药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变化与疼痛敏感度的变化之间存在负相关。塞来昔布可能通过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前痛阈而发挥预防性镇痛作用。今后的课题可进一步使病种单一化,扩大样本量,将研究范围扩展至整个围术期,更直接地研究术前敏感度的变化与术后疼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塞来昔布预防性镇痛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避免病毒载体带来的安全隐患,利用新型的非病毒载体聚乙烯亚胺体内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观察其对老年大鼠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以寻找能够有效促进老年骨折愈合的基因治疗方法.方法:实验于2006-04/2007-04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取雄性SD大鼠24只,其中20月龄18只随机分为基因治疗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1组3组,4月龄6只为空白对照2组.②实验方法:所有大鼠建立股骨骨折模型,1周后基因治疗组骨折断端经皮注射聚乙烯亚胺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转染试剂 250 μL,生理盐水组断端经皮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其他2组不加处理.③观察指标:骨折第8周摄X射线片,然后取标本行组织病理切片、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骨折第8周4月龄大鼠骨折基本愈合,3组老年大鼠骨折均未完全愈合,但X射线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1组相比,基因治疗组骨痂明显增多、骨痂骨化过程提前,Ⅰ型胶原染色深、面积较大,说明愈合速度加快、愈合能力改善.结论:20月龄老年大鼠骨折愈合过程明显延缓,聚乙烯亚胺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体内转染的方法可以增强老年大鼠骨折修复能力、促进老年大鼠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高位颈椎椎管内肿瘤各病变指标与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改善率之间的关系,探讨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并施行手术切除的52例高位颈椎椎管内肿瘤病例资料,记录临床表现、肿瘤位置与大小、手术前后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和JOA评分、并发症等信息,统计分析各因素与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ASIA分级C级及以下的患者术后JOA评分改善率较低。相关性分析提示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肿瘤横断面定位和肿瘤长径之间存在线性相关,髓内肿瘤患者的JOA评分改善率较其余部位的低,肿瘤长径值越大,JOA评分改善率越低。年龄、病理征、肿瘤病理类型、术中出血量等与JOA评分改善率无明显相关性。并发症也影响JOA评分改善率,尤其髓内肿瘤术后出现的颈髓神经后遗症,严重影响术后神经功能。结论高位颈椎椎管内肿瘤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总体理想。但术前ASIA分级C级及以下、肿瘤较长、髓内肿瘤、术后出现并发症等因素可能提示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较差。  相似文献   
8.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坐骨结节滑囊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坐骨结节滑囊炎被认识长久,但其治疗手段仍保留在40年前的封闭及手术等方法。目的:分析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坐骨结节滑囊炎的疗效。方法:收集15例坐骨结节滑囊炎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双侧同时接受富血小板血浆(n=10例,共20侧)或封闭(n=5例,共10侧)注射治疗。随访6-14个月,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治疗满意度评分及复发率进行评估,比较这两种治疗方法在各观察时间点的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在目测类比评分方面,富血小板血浆组和封闭组综合各时间点的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0.219,P=0.643);分别在各个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富血小板血浆注射的疼痛评分在短期内(治疗后1周内)高于封闭注射,但长期随访的疼痛评分低于封闭组。在总体满意度、疗效和不良反应评分方面,富血小板血浆注射在短期内(尤其是治疗后1周)的评分不如封闭注射,但持久的长期评分却高于封闭注射。在方便性评分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的复发率较封闭注射低。分析结果说明对于坐骨结节滑囊炎的治疗,富血小板血浆注射和封闭注射均可缓解疼痛,封闭注射的短期疗效更好,尤其是在治疗后1周内,但其长期疗效不佳,而富血小板血浆注射起效缓和,但疗效持久、复发率更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