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常常能反映出人体疾病过程中全身和局部的改变。近年来微循环研究采用新的影象分析技术,使活体微循环的研究不仅能对血液循环中的微细结构作动态的观察,而且能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进行深入研究,解决了许多发病学及治疗学的问题。为了从微循环的角度探讨血管性头痛中医分型治疗效应的微循环特征及其变化规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呼吸道微生态平衡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从内到体表的各个系统、器官均存在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基本上是无菌环境中生长,出生后各种有益微生物才逐步定植在新生儿的各个部位,有益菌的最初建群、演替直至最终达到生态平衡,其过程十分复杂。了解维持呼吸系统生态平衡的必备条件,预防人类因微生物平衡失调引起的咽炎、鼻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甚至龋齿、口腔黏膜病、牙周病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水肿变化情况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大脑前动脉穿刺法建立SAH模型,亚低温组于穿刺后立即将大鼠放于冰毯上降低体温至(32±0.5)℃,3h后在室温下自动复温.采用干湿重法测量各组脑组织水含量.结果 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在穿刺形成SAH后,大鼠脑水肿从SAH后3h开始增加,48-72 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120 h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亚低温组脑水肿程度和常温组比较显著减少.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够显著减少大鼠SAH后脑水肿.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初同型半胱氨酸首次在尿中被发现,1969年Kilmer Mecully首次提出同型半胱氨酸(HCY)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现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在脑卒中的致病因素中受到了极大关注,现已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是脑卒中的一种独立风险因子。笔者对HCY的代谢及理化性质、检测方法及高同型半胱酸血症引发脑卒中的机理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脑局部血流量(rCBF)及24 h内死亡率和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分为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常温组通过大脑前动脉穿刺法建立SAH模型,室温处理;亚低温组于穿刺后将大鼠放于冰毯上降低体温至(32±0.5)℃,3 h后室温下自动复温.测定大鼠SAH后2 h内rCBF,计算各组大鼠24 h内死亡率.结果 常温组穿刺后2 h内rCBF显著降低,24 h内死亡率35.88%;亚低温组术后2小时内rCBF显著降低,但降低幅度较SAH显著减少,24 h内死亡率为5.17%.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显著提高SAH大鼠rCBF,减少24 h内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出现晚,早期诊断困难,多数病人就诊时病情已到晚期,影响治疗效果。我科近7年来(1973.11—1980.8)共收治肾癌病人65名,其中55例经  相似文献   
7.
学业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为师生和教学管理者提供重要的教学反馈信息等。目前,我国各院校的学业成绩考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有了不少改进。但多数仍停留在传统考试的模式上,又因近年来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卒中后抑郁症状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卒中病人的康复和回归社会,引起临床医师的普遍关注,国内资料较少,就此问题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320例卒中后癫痫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影像学表现及治疗途径.结果 早发性癫痫发生在卒后1~2wk,晚发性癫痫发生在卒中后1~2a,以全身强直阵挛样发作多见,其次,为部分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强直阵挛样发作,癫痫持续状态.精神运动性发作、失神性发作少见.靠近脑叶及皮层卒中后癫痫多见,一旦出现卒中后癫痫,应给以强化抗癫痫治疗1~3个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0例卒中后癫痫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影像学表现及治疗途径。结果早发性癫痫发生在卒后1~2wk,晚发性癫痫发生在卒中后1~2a,以全身强直阵挛样发作多见,其次,为部分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强直阵挛样发作,癫痫持续状态。精神运动性发作、失神性发作少见。靠近脑叶及皮层卒中后癫痫多见,一旦出现卒中后癫痫,应给以强化抗癫痫治疗1~3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