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关节撑开融合技术治疗伴有脊髓空洞症的颅底凹陷(BI)合并寰枢椎脱位(AA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应用后路寰枢关节撑开融合技术治疗伴有脊髓空洞症的BI合并AAD的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X线片评估患者植入融合器的位置;通过颈椎CT矢状位图像测量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CLV)和寰齿间距(ADI)评估BI和AAD的复位程度;通过颈椎MRI矢状位图像测量延髓颈髓角(CMA)和脊髓空洞占位率评估延颈髓腹侧受压和脊髓空洞的程度;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程度。结果 43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 无植入物失败、融合器沉降或感染等情况发生。43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M(Q1, Q3)]为6(3, 9)个月, 术前、术后CLV分别为(12.8±3.8) mm、(5.8±4.0) mm(t=-0.51, P<0.001);ADI[M(Q1, Q3)]分别为5.0(4.2, 5.8)mm、1.3(0, 2.7) mm(Z=-5.70, P<0.001);CMA分别为(129.3±9.9)°...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两种后路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basilar invagination with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BI-AAD)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 基于BI-AAD患者枕颈CT数据和临床手术方案,建立寰枢椎关节间融合器+后路枕骨板+C2椎弓根螺钉(Cage+C2PS+OP)和Cage+C1侧块螺钉+C2PS(Cage+C1LMS+C2PS)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运动工况下寰枢关节稳定性、C2终板和植入器械应力分布特征。结果 与Cage+C1LMS+C2PS模型相比,Cage+C2PS+OP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工况下寰枢关节活动度分别降低了5.26%、33.33%、43.75%、-5.56%,钉棒系统应力峰值分别降低了47.81%、60.90%、48.45%、39.14%。两种内固定方式下C2终板和融合器应力均主要分布于运动受压侧,螺钉与椎体接触处和螺钉尾部都承受较大的载荷。结论 两种内固定方法都能提供相似的稳定性,但Cage+C1LMS+C2PS中钉棒系统应力集中较明显,螺钉松动和断裂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年工程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心脏无论作为人体心脏的替代还是作为心脏移植的过渡支持都己取得长足的进步,产品的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能都得到明显改善.到目前为止,人工心脏技术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在产品化及临床应用中存在许多技术瓶颈.本文分析了心脏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了人工心脏泵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以便为促进人工心脏的技术进步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经椎板间人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椎板间人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5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椎间盘突出13例、L5-S1椎间盘突出41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d、3个月、1年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手术前后疼痛改善情况,复查腰椎MRI评价髓核摘除情况和有无复发.结果 54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6.30%(52/54),其中2例术中出现硬脊膜破裂,改为手术显微镜下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平均手术时间58.35 min,中位住院时间3d.出院时52例疼痛消失、2例疼痛减轻,其中5例患侧小腿外侧麻木感加重.与术前相比,术后1d、3个月和1年时VAS和ODI评分均减少(均P=0.000).术后复查腰椎MRI显示髓核摘除满意,神经根压迫解除,亦未见复发.无一例发生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因髓核脱出椎管内游离较远,术中对神经根牵拉较重,术后出现S1神经根分布区麻木,术后1个月缓解.结论 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应用个体化定制3D打印假体重建枢椎前柱治疗枢椎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10月我科应用个体化定制3D打印假体重建枢椎前柱治疗的6例枢椎椎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11~63岁,平均42.7±19.2岁。初次手术4例,其中脊索瘤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术后复发2例,均为脊索瘤。肿瘤累及椎体节段:C2节段5例,C2~C4节段1例。所有患者均行后前联合入路方式切除病变椎体。前路经口咽后壁入路5例,经下颌下咽后入路1例。所有患者均应用个体化定制3D打印颈椎假体行枢椎前柱重建。脊索瘤患者术后补充术区放疗。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肿瘤复发及内固定稳定性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无神经、血管和硬脊膜损伤发生,术后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1.8±3.7个月,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所有患者内固定稳定,未见螺钉松动及假体移位。结论:应用个体化定制3D打印假体能够有效重建枢椎前柱结构,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结构拓扑优化技术在寰枢椎关节间融合器设计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1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寰枕交界部位CT扫描,建立寰枢椎三维几何模型;对寰枢椎内固定系统模型基于边界反演法进行材料参数反演,构建各向同性材料参数下的简化模型,采用变密度法对植骨窗部分进行拓扑优化设计,获得植骨窗体积最大且结构刚度满足要求的结构,并几何重构为新型寰枢椎侧块关节间融合器(Cage A)。模拟融合器植入,比较CageA与传统融合器(Cage B)植入后,椎体、融合器及植骨内部应力响应,对植入融合器和椎体力学响应进行评估。结果 与传统融合器(Cage B)相比,Cage A模型最大应力明显降低,且应力较均匀分布在支撑面上;在后伸状态下,植入Cage B的整体模型形变峰值明显降低;Cage B植入的椎体最大应力值、植骨体积占比无明显变化。结论 借助结构拓扑优化技术设计的寰枢椎关节间融合器,应力分布均匀,椎体受力小。该方法可以实现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融合器设计。  相似文献   
7.
颅颈交界区畸形是一类位于枕骨大孔及上颈椎的先天性畸形, 包括骨性和神经的畸形病变, 可压迫小脑和后组颅神经, 导致运动、感觉障碍。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临床症状评估, 对把握手术指征和评价手术效果非常重要, 目前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有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健康调查简表等。但这些临床评分往往侧重于描述某一类型临床症状, 而不针对颅颈交界区疾病。颅颈交界区畸形症状复杂, 往往需要综合使用不同评价量表才能提高效度。芝加哥Chiari畸形预后量表、宣武医院脊髓空洞结局量表是目前已发表的两个专用于颅颈交界区疾病的量表, 但仍需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临床研究以证明其有效性。本文结合既往文献结果, 介绍了既往用于颅颈交界区骨性和神经畸形的临床评价方法, 并讨论其应用特点和局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髓中与经络有关的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在神经元之间和对交感节前神经元的投射特性。方法:用含有1.0%HRP的CB-HRP溶液分别注射于41只SD大鼠的足三阳经胸-腰段穴位肌肉,即胃经"承满""梁门"等,膀胱经"肝俞""胆俞"等,胆经"阳陵泉""阳关"等,以及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等部位。常规灌流后冰冻切片,HRP成色反应后,显微镜下观察运动神经元的树突联系和对交感节前神经元的投射特性。结果:CB-HRP逆行标记在脊髓前角显示每条经都有特定的运动神经元支配,同经的运动神经元通过相互之间的树突特异性投射,形成每条经所特有的神经柱,不同经的运动神经元柱中的树突不发生投射关系。在有脊髓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胸-腰节段,标记的运动神经元发出树突束,向交感节前神经元区投射;而位于脊髓颈段无交感节前神经元结构的部位则没有此种运动神经元的树突投射。结论:每条足三阳经在脊髓前角都有它们特定的运动神经元支配,同经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在神经元之间特异性相互投射而形成运动神经元柱状结构;在脊髓胸-腰段,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对脊髓交感节前神经元发出定向投射。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通过行为学和电生理学等方法 ,探索表面镇痛剂缓解机体深部组织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雌雄各半),用完全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构建左侧胫骨前肌炎症痛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镇痛剂贴敷)和对照组(普通透气胶布贴敷)。分别观察大鼠的痛行为学;用伊文氏蓝的渗出测定血管渗透性;用电生理方法记录皮和肌肉的神经纤维放电情况,并观察去神经后的纤维放电情况。结果:表面镇痛剂有缓解肌肉炎症痛的作用,且具有药物特异的潜伏期(从10分钟到1~2小时)和作用时程。镇痛剂作用的皮肤区表现为血管渗出通透性增加。神经的纤维活动记录发现镇痛剂对A-纤维的兴奋性没有影响,也不能诱发其自发电活动;但却可以提高皮肤C-纤维的兴奋性,诱发C-纤维的自发电活动。电生理实验中潜伏期和作用时程与行为学实验中药物起效时间的对比证实药物对肌肉的镇痛作用与皮肤C-纤维的自发电活动相关。来自炎症肌肉的C-纤维传入电活动记录证明,表面镇痛剂可有效的抑制肌肉C-纤维的自发传入电活动;若去除药物作用的皮肤区的神经支配,则药物对深部组织的炎症痛的缓解作用消失。结论:表面镇痛剂可能通过激活皮肤的痛觉感受器,反射性减弱深部炎症肌肉的损害性传入活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