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1.
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双侧股骨干骨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双侧股骨干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自2005年2月至2008年3月采用弹性髓内钉闭合复位治疗儿童双侧股骨干骨折7例,男5例,女2例,年龄3~13岁,平均8.3岁。车祸伤6例,高处坠落伤1例。合并伤:肺挫伤2例,颅脑损伤3例,膀胱损伤1例,跟骨骨折1例,无神经血管损伤及骨筋膜室综合征,均为闭合性骨折。2例患者术后采用石膏辅助外固定。结果: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1~37个月,平均30.3个月,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无继发骨折移位及内固定物失效或断裂。7例患者14侧骨折全部愈合,骨愈合时间7~12周,平均8.7周。无延迟愈合,骨不连,旋转畸形,髋、膝关节的功能障碍。1例患者出现双下肢不等长(长度差5 mm)。根据Flynn提出的评分标准,结果均为优。结论: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儿童高能量损伤股骨骨折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钢板髓外固定与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内固定方式分成髓内钉组(18例)和钢板组(1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愈合时间及Harris评分情况。结果髓内钉固定患者的出血量、骨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LISS固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61、2.12,P均<0.05),且髓内钉固定患者6个月后Harris评分亦明显优于LISS固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P<0.05)。结论在治疗转子下骨折患者中,髓内钉固定的疗效可能优于LISS钢板固定。  相似文献   
3.
Endobutton 装置治疗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Endobutton装置治疗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对采用Endobutton装置固定治疗的8例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进行连续随访,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5~44岁,平均34岁。对有踝关节损伤病史及踝部出现疼痛、红肿、踝关节周围瘀斑的患者常规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并予以手术治疗。手术前后X线测量:①内踝关节面与距骨关节面的间隙;②胫骨前结节与腓骨的重叠阴影;③下胫腓联合间隙3项指标,并结合Baird-Jackson评分标准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正侧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3.83±0.37)mm,下胫腓联合间隙(7.90±0.22)mm,胫距关节内间隙(5.08±0.34)mm;术后下胫腓联合重叠影(7.46±0.14)mm,下胫腓联合间隙(3.39±0.07)mm,胫距关节内间隙(3.16±0.07)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Baird-Jackson评分(94.63±3.66)分,优6例,良1例,可1例。结论:Endobutton装置治疗单纯下胫腓联合的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捷、无须再次取出内固定、可较好恢复踝关节功能、减少相关并发症等优势,可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小RNA-34a (miR-34a)的表达对人脂肪干细胞(hADSCs)移植治疗大鼠跟腱炎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h ADSCs被分别转染miR-34a mimic和miR-34a inhibitor 24 h、48 h、72 h和96 h后的细胞活力情况。注射胶原蛋白酶构建跟腱炎大鼠模型,建模后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PBS注射对照组(PBS组)、h ADSCs治疗组(h ADSCs组)、转染阴性对照(NC)的h ADSCs治疗组(hADSCs+NC组)、转染miR-34a mimics的h ADSCs治疗组(h ADSCs+miR-34a组)和转染anti-sense miR-34a的h ADSCs治疗组(h ADSCs+anti-miR-34a组)。分离跟腱组织,检测跟腱组织的硬度、压力和最大负荷拉力等生物力学指标;利用RT-qPCR检测miR-34a及I型胶原蛋白(collagen I)、scleraxis (Scx)和生腱蛋白C(tenascin C,TNC) mRNA的表达水平; Western blot测定collagen I、Scx和TN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体外过表达和敲减miR-34a可分别抑制和促进h ADSCs的活力; 5组大鼠跟腱组织生物力学测定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h ADSCs组大鼠跟腱组织硬度、压力和最大负荷拉力显著提高;与h ADSCs+NC组相比,h ADSCs+miR-34a组和h ADSCs+anti-miR-34a组分别显著降低和提高了上述生物力学指标。与PBS组相比,h ADSCs组大鼠collagen I、Scx和TNC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与h ADSCs+NC组相比,h ADSCs+miR-34a组miR-34a的表达水平升高,collagen I、Scx和TNC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而h ADSCs+anti-miR-34a逆转了上述趋势。结论:miR-34a通过调控脂肪干细胞活力和分化,影响跟腱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肩胛悬吊复合体(superior shoulder suspensory complex,SSSC)双重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SSSC双重损伤患者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19~60岁,平均45.1岁。8例接受手术治疗,7例接受保守治疗。通过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全部患者获随访,时间7~24个月,平均14.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3周(9~12周)。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8例手术患者为(92.37±1.99)分,7例保守患者为(55.52±1.29)分。结论:SSSC双重损伤通过手术恢复SSSC的完整性,有利于发挥其维持上肢和躯干之间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重视并优化骨折分型在创伤骨科教学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科学是当今医学界发展较为迅速的一门学科,新的理论知识日益丰富,新的手术方法及层出不穷的内固定材料的发展使骨科这一古老学科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在创伤骨科的教学中内容繁多,章节复杂,解剖结构立体性较强,单靠理论讲授。难以明白其中结构分布。仔细研究创伤骨折的分型有利于对骨折程度作出更准确的评价,以选择更加适合的治疗方法和判断预后。本文通过分析创伤骨折分型的特点,进一步探讨创伤骨折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创伤骨折教学的对策,提出教师要熟悉创伤骨折的各种基础知识和新进展,尤其是各种不同骨折的不同分类沿袭,向学生介绍被国内外公认的、沿袭至今的、有实际临床价值的一种或几种分类方法。同时,充分认识到骨科与影像学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多媒体可把图像、声音、动画等有机地与教材结合起来,将丰富的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老年患者活动需求的增多,老年足踝部外伤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逐渐增加。目前治疗方案存在一定争议,随着内固定产品的改进,内固定技术、微创手术理念的更新,以及老年患者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临床上老年踝关节骨折采取手术治疗病例也在逐渐增加,本研究对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4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将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纳入研究,回顾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成形术是否可提高骨质疏松性股骨标本的抗骨折强度,进而可否预防髋部骨折;比较两种不同股骨成形方法对骨质疏松性股骨标本力学强度改变的差异,以明确成形术的最佳强化区域。方法:收集新鲜骨质疏松股骨标本18对,分为A、B两组,每组9对,并在每组中随机选取9具进行强化(A1组,B1组),相应的对侧标本作为对照组(A2组,B2组)。A1组中强化标本强化的区域为股骨头、股骨颈、股骨粗隆、转子下区,B1组中为股骨头、股骨颈、股骨粗隆区。记录骨水泥注入量并测量强化后股骨颈表面温度变化。对所有标本在模拟跌倒形态下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并记录载荷-位移曲线、标本的最终载荷,计算标本的最终能量及刚度值。比较强化组标本与相应对照组标本的生物力学差异以及两种不同强化方法对标本力学改变的差异。结果:相对于对照组,强化组标本最终载荷、最终能量均有明显提高,而刚度却无明显改变。经两种不同强化方法强化后的标本之间的最终载荷及最终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成形术具有微创、操作简捷、效果显著等优点,可作为预防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新型手法方法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