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比较三枚空心钉(cannulated compression screw,CCS)固定与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dynamic cross-screw system,FNS)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收治的4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CCS组(20例,采用三枚CCS内固定)和FNS组(22例,采用FNS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负重时间、股骨颈缩短长度、髋关节功能Har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FNS组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CCS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明显低于CCS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FNS组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股骨颈缩短长度明显短于CCS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CCS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CCS组中2例发生内固定失效,1例出现断钉并发展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而FNS组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CCS内固定及FNS内固定均是股骨颈骨折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反漂浮”体位在手术治疗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9月—2020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创伤中心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28~70岁,平均38.5岁;SchatzkerⅡ型1例,Ⅳ型4例,Ⅴ型7例,Ⅵ型7例;累及后柱+外侧柱1例,后柱+内侧柱4例,后柱+内侧柱+外侧柱14例。所有患者在“反漂浮”体位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其中胫骨平台后柱+内侧柱骨折4例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入路,余15例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术中骨折端暴露良好。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定期随访,行患膝X线检查,评估内固定是否失效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测量对比患者术后即刻以及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和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后1年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估患膝关节功能。结果 19例患者均在“反漂浮”体位下顺利完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时间60~115 min,平均91.6 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108 mL。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愈合时间17~25周,平均19.2周。患者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为87.16°±2.24°、后倾角为9.41°±0.85°,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为85.98°±3.59°、后倾角为9.55°±0.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9、2.01,P值均>0.05)。术后1年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患膝功能优9例、良8例、中2例。结论 在“反漂浮”体位下手术治疗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术野显露较好,手术安全,内固定稳定有效,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骨盆前环骨折患者64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予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予皮下内固定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后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创面感染、神经损伤、内固定移位、骨折不愈合、髋关节功能受限情况;定期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复位和愈合情况,并根据Matta标准、Majeed评分评价骨盆骨折复位质量及骨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减少(P均<0.05)。两组术后均无创面感染、内固定移位、内固定压迫股血管和神经所致的临床症状及股外侧神经损伤表现。观察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4.38%(27/32),骨盆功能恢复Majeed评分为(86.4±3.8)分,骨盆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3.75%(30/32);对照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78.12%(25/32),骨盆功能恢复Majeed评分为(81.8±3.2)分,骨盆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7.50%(28/32)。两组骨折复位及骨盆功能恢复效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