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20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考察回阳生肌膏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难愈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并在细胞,分子层次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02例慢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外用回阳生肌膏纱条)、对照组(外用洗必泰油纱条),2组均服用温补脾肾的玉肾胶囊,6周后总结疗效.取治疗前后慢性皮肤溃疡患者创面边缘组织,用图像分析软件分析Ⅰ型/Ⅲ型胶原,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纤维连接蛋白(Fn)在伤口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为50.00%,对照组愈显率为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阳生肌膏可以改善慢性溃疡创面的局部炎症状态,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可促进胶原合成,尤其是Ⅰ型胶原形成;可使慢性皮肤溃疡边缘组织FGF-2表达和VEGF的表达有上升的趋势.结论 回阳生肌膏对慢性难愈性溃疡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和胶原合成是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排空改变以及胃窦平滑肌电节律紊乱在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对59例有慢性上消化道症状的慢性胃炎病人,根据胃镜下可见显著胆汁反流,胃液呈深黄色或深绿色,胃液pH≥3.0,甘胆酸浓度>58μg/ml,胃粘膜病理积分>9,判断为病理性胆汁反流(部分病人经:显象进一步证实)。胃镜下未见胆汁反流,胃液清亮,其余指标均未达上述标准者判断为非胆汁反流性。选出1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人(BRG组)和17例非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人(NRG组),上述检查正常的10名健康志愿者(HC组)作为对照受检者进食一份双核素标记的标准餐,用照相机以1帧/2分钟连续动态照相120分钟,部分受试者又在空腹时检测胃窦肌电。结果:BRG组有明显的固、液体双相排空延迟,以固相延滞期(SLP)延长较为突出,而固体半排空时间(HSET)延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SLP延长的影响:NRG组仅有HSET显著延长。进一步胃电检测结果表明,各组间平均慢渡频率(MSWF)无显著性差异,出现胃电节律失常(DRM)在各组的分布为HC组1/7、NRG组3/10和BRG组7/13,严重程度BRG>NRG>HC。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者有较严重的胃窦功能不良,且胃肌电可予进一步证实,胃底和十二指肠动力异常也可能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22岁.因腹胀近2个月,下腹持续疼痛伴发热2 d入院.体检:下腹部略膨隆,脐上1 cm处可触及包块上界,有压痛及反跳痛,无移动性浊音.在外院就诊B超示:子宫前方偏实性占位性病变,大小10.4 cm × 8.6 cm × 10.0cm;子宫上方多房囊性包块,大小9.0 cm×7.0 cm×5.6 cm.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R语言探析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有关中药灌肠治疗UC的方药信息,建立“UC中药灌肠治疗方药信息数据库”,使用R语言软件对用药频次、用药关联及药物聚类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得到有效处方1270首,涉及中药220味,总用药频次10032次,使用频次>100次的药物中以清热药最多,止血药、补虚药次之。四气以寒性药为主,五味以苦味药最多。关联规则分析提示白及、黄连、黄柏、地榆、白头翁之间存在较强关联;聚类分析获得3类。结论:UC的灌肠治疗以清热药、止血药为主,核心药物有白及、黄连、黄柏、地榆、白头翁,治疗大法为清热化湿解毒、凉血止血,兼以收敛固涩、健脾益气。  相似文献   
5.
正肩痛症是疼痛门诊常见的一类疼痛疾病[1]。国内对中老年患者(≥45岁)原发性肩痛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中老年患者肩痛发生率为10.91%,其中肩袖损伤发生率22.97%[1]。肩袖损伤常表现为肩部或肩周疼痛,同时伴有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肩关节不稳或者挛缩[2]。门诊患者中Ⅰ、Ⅱ度肩袖损伤患者,往往采用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相似文献   
6.
2001~2003年,我院对确切找到内口的46例肛周脓肿病人,采用一次性切开引流加挂线治疗,均一次性治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6例中,男36例,女10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9岁,平均31岁。均无肛管直肠损伤史。发病至就诊时间2~8 d。其中肛管直肠后间隙脓肿16例,单侧坐骨直肠窝脓肿15例,双侧坐骨直肠窝脓肿2例,肛周皮下脓肿11例,直肠黏膜下脓肿2例。27例齿状线处可扪及硬节或凹陷样改变,16例肛窦处有脓液溢出或注射亚甲蓝后有蓝色液体溢出,3例探针探查肛窦处有明显薄弱区。1.2手术方法病人取俯卧位,骶管麻醉或硬膜外麻醉。肛门松弛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低热量肠内、外营养支持对肝癌术后营养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9例可切除肝癌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术后第2 d始分别接受低热量肠内营养(HEN组)和低热量肠外营养(HPN组),比较两组术后的免疫和营养指标.结果:HEN组术后前清蛋白、转铁蛋白、IgA、IgG、IgM下降幅度小,CD3和CD4/CD8易恢复至术前水平,与HPN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EN支持有利于肝癌术后营养和免疫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评价神经导航下经皮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内靶点射频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47例,性别不限,年龄32~99岁,VAS评分>8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C型臂组(C组,n =72)和神经导航组(N组,n=75).C组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C型臂引导下以卵圆孔为靶点进行穿刺;N组将头颅MRI影像传输至StealthStation手术导航系统进行重建,在半月神经节内确定靶点位置后设计穿刺径路和穿刺点.记录穿刺成功情况和穿刺及射频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后1d、7d、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记录VAS评分,并根据VAS评分评价镇痛效果,术后1、24个月根据Barrow神经研究所评分系统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N组无一例患者发生穿刺相关不良事件及动眼神经损伤和耳鸣.与C组比较,N组首次手术穿刺成功率升高,术后不同时点镇痛有效率升高,治疗效果较好(P<0.05),神经定位时间和面部麻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导航下经皮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内靶点射频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穿刺成功机率高,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42岁,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右第Ⅱ、Ⅲ支).病程22年,长期口服卡马西平治疗,多次行右上颌神经和右下颌神经酒精毁损治疗,疗效不满意,病情反复发作.因反复行神经毁损治疗导致右咀嚼肌萎缩、颞下颌关节错位、张口受限等颌面部畸形.2年前病情加重入院,行C形臂X光机透视下右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采用Hartel前入路法穿刺未成功探及卵圆孔,治疗失败.18个月前再次入院,行CT引导下右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采用Hartel前入路法穿刺失败,术中CT示右翼突外侧板骨质增生,见图1,随后采用神经导航法穿刺,术前CT扫描及3D重建图像显示,由于存在颞下颌关节移位和右翼突外侧板骨质增生,无法设计可行的神经导航卵圆孔穿刺路径,遂改行右下颌神经射频热凝治疗,术后疼痛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