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In Europe, the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 Helichrysum arenarium (L.) Moench has been used as a folk medicine due to its choleretic, diuretic, and detoxify function for long time. The sap of its flos could be used to treat the disease of digestive system. During the course of our studies on activity screening, the methanolic extract of the flowers of Helichrysum arenarium (L.) Moench (Asteraceae, Everlasting in English) was found to have the lipid-lowering activity. For the purpose of finding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ith the lipid-lowering activity, further chemical studied was carried out on its MeOH extracts. By various methods of isolation (silica gel column, ODS gel column, HPLC), six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and with the methods of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and spectrographic analysis, six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s lcariside F2 (1), icariside D1 (2), phenethanol-β-vicianoside (3), benzyl alcohol-β-vicianoside (4), benzoic acid-β-D-gentiobioside (5), phenethanol-β-D-gentiobio- side (6). Compounds 1-6 were obtained from Helichrysum Mill. for the first time.  相似文献   
2.
朊蛋白病是由朊蛋白侵袭脑和其他神经组织结构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亦称阮病毒病、蛋白粒子病、感染性海绵状脑病、亚急性海绵状脑病等.朊蛋白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中枢神经慢性非炎性致死性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且这种疾病普遍是致命的.我们通过1例朊蛋白病结合文献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沙生蜡菊花[Helichrysum arenarium(L.)Moench]降脂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ODS柱、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沙生蜡菊花的降脂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了6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lcariside F2(1)、淫羊藿次苷(icari-side D1,2)、苯乙醇-β-巢菜糖苷(phenethanol-β-vicianoside,3)、苯甲醇-β-巢菜糖苷(benzyl alcohol-β-viciano-side,4)、苯甲酸-β-D-龙胆二糖苷(benzoic acid-β-D-gentiobioside,5)、苯乙醇-β-D-龙胆二糖苷(phenethanol-β-D-gentiobioside,6)。结论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蜡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疗效。方法 35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被随机分入移植组和对照组,其中移植组每位患者接受3次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分别于移植前及移植后3个月进行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手术及药物干预治疗,并分别于就诊时及自然观察3个月后进行运动功能评定(FMA)。结果 FMA结果表明,干细胞治疗组患者移植后3个月的上肢运动、下肢运动、感觉、平衡功能均较前改善(P<0.05);而对照组3个月后的各项评定均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多项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JNRK对乳腺增生大鼠血清性激素和乳腺组织形态的影响,探讨JNRK治疗乳腺增生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苯甲酸雌二醇和黄体酮肌注造模30 d后,分别用乳疾灵和JNRK治疗30 d。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性激素的含量,测算乳腺体积,取乳房组织行HE染色,光镜观察病理变化。结果:JNRK与阳性药物乳疾灵都能够提高血清中孕酮含量,减小大鼠乳腺增生后的腺体体积,并使病理形态学得到显著改善。JNRK与乳疾灵相比,并无明显差异。结论:JNRK对大鼠乳腺增生具有抑制作用,其机理与调节乳腺增生大鼠的性激素水平,改善增生乳腺的形态学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下肢动脉病变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其在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常见,且往往临床发展、结局更差,尤其发展为下肢截肢的概率较非糖尿病患者提高4~5倍,膝以下的动脉血管病变为主。下肢动脉病变不仅仅是糖尿病足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更贯穿于糖尿病足整个进展过程,并影响其最终结局。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当中,有相当高的比例需要进行血管重建,经皮穿刺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作为一种风险小、创伤小的血管重建技术在近些年得到了长足发展,尽管如此,这项技术在发展过程当中仍需要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或者说重要限制就是再狭窄或再堵塞,药物涂层球囊的应用是基于基础的球囊血管成形术结合局部的药物释放,同时避免了永久性的血管内异物植入,从而减低再狭窄或再堵塞发生的概率,提高远期预后效果。本综述综合了大量临床及基础的研究证据,现将药物涂层球囊在临床中的应用及特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补肺活血胶囊联合经筋温针灸、光谱治疗血瘀型壹期矽肺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中医药防治血瘀型壹期矽肺提供新方向.方法 选取血瘀型壹期矽肺患者104例,随机分为综合组和传统组.传统组予以汉防己甲素片治疗,综合组予以补肺活血胶囊温针灸肺俞次、膈俞次及光谱治疗40 d.两组均给予相同氧疗、饮食调理和基本治疗等常规治疗.两组...  相似文献   
8.
孙世超  王超  罗俊生   《中国医学工程》2013,(6):14-15,17
目的研究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疗效。方法 35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被随机分入移植组和对照组,其中移植组每位患者接受3次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分别于移植前及移植后3个月进行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手术及药物干预治疗,并分别于就诊时及自然观察3个月后进行运动功能评定(FMA)。结果 FMA结果表明,干细胞治疗组患者移植后3个月的上肢运动、下肢运动、感觉、平衡功能均较前改善(P〈0.05);而对照组3个月后的各项评定均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多项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前庭神经元炎(VN)在同一患者相继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以期提高对这两种疾病的再认识。方法 分析1例BPPV与VN相继发病时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结果 患者最初以“发作性眩晕,发生体位改变时加重”被诊断为“BPPV”,行耳石复位治疗后眩晕症状缓解。3d后头晕症状再次出现,且呈持续性,再次行耳石复位治疗无效,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冷热试验和视频头脉冲试验,诊断为VN。经对症支持治疗、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和前庭功能康复锻炼,4w后患者痊愈。结论 BPPV与VN均是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两种常见疾病,VN亦可诱发BPPV。两种疾病在同一患者相继出现时,尤其当患者先发生BPPV时,更容易发生误诊或者漏诊。因此提高临床医师对眩晕症状及相关疾病的认识以及熟练运用两种疾病的检查手段,可对患者尽早作出正确诊断并及时治疗。另外,临床医师亦应克服“一元论”的惯性思维模式,综合判断,全面诊断,防止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