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20年慢阻肺将成为世界第3大死亡原因,位居世界经济负担第5位.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约为8.2%,每年致残人数达500万~ 1000万,致死人数达100万.慢阻肺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简称慢阻肺全球策略)是依据循证医学证据的策略性文件,在最新的慢阻肺全球策略2013年更新版中,长效支气管舒张剂被推荐为慢阻肺稳定期治疗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2.
近年大量岍究提示肿瘤坏因了α(TNF-α)是导致慢性阴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炎症损伤和肺实持毁损的关健细胞因子,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滋养肺泡组织所必需的抗损伤细胞因子。我们通过建立大鼠烟雾暴露肺气肿模型,动态观察运气支气管肺汔灌洗液(BALF)中TNF-α含量与肺组织中VEGF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对夜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力学和睡眠紊乱的影响.方法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呼吸内科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COPD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16例,常规肺通气功能测定,经过NIPPV治疗病情稳定后,分别在患者自主呼吸和NIPPV时睡眠状态下进行呼吸力学和多导睡眠图的监测,连续采集并计算各项呼吸和睡眠参数.结果 COPD患者睡眠状态下,NIPPV与自主呼吸相比较,呼吸频率(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潮气量(VΥ)由(0.35±0.10)L升高到(0.45±0.12)L、每分钟通气量(VE)由(6.17±1.15) L/min升高到(7.97±2.34) L/min、平均吸气流量(VΥ/Ti)由(0.24±0.09) L/s升高到(0.39±0.11) L/s、动态肺顺应性(CLdyn)由(43.46±12.75) ml/cm H2O(1cm H2O=98 Pa)升高到(60.23±17.31) ml/cm H2O、指脉氧饱和度(SpO2)由(83.55±5.07)%升高到(95.67±5.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吸气时间占呼吸周期比值(Ti/Ttot)由0.43±0.11降低到0.33±0.08、气道阻力(Raw)由(25.64±6.02) cm H2O/L-1·s-1降低到(20.34±3.67) cm H2O/L-1·s-1、压力-时间乘积(PTP)由(423.12±89.06) cm H2O· s-1·min-1降低到(170.44±41.53) cm H2O· s-1· min-1、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由(63.74±8.45) mm Hg(1 mm Hg=0.133 kPa)降低到(45.32±5.74) 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01).睡眠效率(SEF%)由(74.23±12.78)%升高到(84.41±15.11)%、快速动眼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REM/TST%)由(12.16±7.38)%升高到(19.35±9.41)%、慢波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SWS/TST%)由(5.38±3.35)%升高到(13.68±7.25)%、夜间基础指脉氧饱和度(SpO2%base)由(84.77±4.97)%升高到(96.46±4.32)%、夜间最低指脉氧饱和度(SpO2%lowest)由(75.03±6.32)%升高到(85.78±4.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潜伏期(SLT)由(63.32±25.26) min降低到(30.57±8.02) min、微觉醒指数由(38.24± 17.57)次/h降低到(25.66±15.78)次/h、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由(3.63±0.76)次/h降低到(2.51±0.67)次/h、呼吸紊乱最长时间(BDLon)由(40.02±8.83)s降低到(21.37±5.66)s、指脉氧饱和度低于90%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SpO2%<90%/TST%)由(29.36±9.74)%降低到(17.72±5.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可显著改善睡眠状态下COPD患者的呼吸力学异常,降低了气道阻力和呼吸做功,改善了COPD患者夜间低氧和低通气状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COPD患者的异常睡眠结构,纠正了睡眠紊乱,睡眠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呼吸肌肉锻练序贯无创通气的肺康复策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8例患者随机分为序贯组、呼吸肌肉锻炼 组、无创组及对照组并干预8周。评价生活质量(SRI)、呼吸肌力(MIP、MEP)、呼吸困难(MRC)、运动耐量(6MWD)及肺功能。 结果序贯组、锻炼组及无创组SRI总分、6MWD、MRC均显著改变(P均<0.05),且序贯组△SRI、△6MWD、△MRC和锻炼组、 无创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序贯组、锻炼组MIP、MEP显著性提高(P均<0.05),且序贯组△MIP、△MEP与锻炼组间 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呼吸肌肉锻练序贯无创通气康复策略对于稳定期重度慢阻 肺患者而言临床效果最优,与单用呼吸肌肉锻炼、单用无创正压通气或长期氧疗相比更能改善生活质量、呼吸肌力、缓解呼吸困 难及提高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荟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已发表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雾化吸入阿米卡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全面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库,获取数据检索时间限定为从建库至2018年11月,对比雾化吸入阿米卡星联合静脉抗生素治疗与单用静脉抗生素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依照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优先报告的条目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以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有8篇RCTs纳入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用静脉抗生素治疗相比,雾化吸入阿米卡星联合静脉抗生素治疗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OR=2.59,95%CI:1.87~3.59,P<0.00001),增加细菌清除率(OR=2.87,95%CI:1.93~4.27,P<0.00001),雾化联合治疗组撤机率(OR=1.88,95%CI:1.16~3.04,P=0.01)。但雾化吸入阿米卡星联合静脉抗生素和单纯抗生素治疗2组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9,95%CI:0.86~2.24,P=0.18),支气管痉挛发生率(OR=2.30,95%CI:1.00~5.30,P=0.05)、肾功能损伤率(OR=0.61,95%CI:0.34~1.11,P=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予以雾化吸入阿米卡星联合静脉抗生素较单用静脉抗生素能改善患者临床治愈率、细菌清除率及呼吸机撤机率,但不会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增加支气管痉挛发生率和肾功能损伤率。  相似文献   
6.
7.
改良爱普沃斯困倦量表的信度、效度和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定适合评价中国人群嗜睡状况的困倦量表.方法用较爱普沃斯困倦量表(ESS)增加两项的量表对临床鼾症组和对照组进行评分,经可靠性分析后得到改良爱普沃斯困倦量表(mESS).评价mESS同质信度、半分信度和重测信度.用因子分析法评价其效度.用成组t检验比较OSAS各组、单纯鼾症组和对照组的mESS评分来评价其敏感性.结果增加两项的困倦量表cronbach's α=0.85,将可靠性低的第七项剔除后得mESS.mESS,ESS的cronbach's α分别为0.86和0.77.mESS同质信度最高.mESS半分信度rs=0.725(P<0.01).重度OSAHS患者经CPAP治疗后mESS评分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测信度r=0.725(P<0.01).因子分析得到2个公因子,其累计贡献率为0.5969.OSAHS组mESS评分与BMI指数、AHI指数,SpO2<90%时间所占比例显著正相关(r分别=0.415、0.468、0.392,P<0.01),而与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结论mESS适合评价有临床鼾症的中国人群的嗜睡状况,并可作为我国OSAHS患者的初筛和OSAHS治疗后评价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评估通过不同预后因子预测乳腺导管癌患者转移后生存时间的可行性。【方法】 1990年至2005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诊的乳腺导管癌患者,在过去20余年随访中证实发生转移者入组回顾性研究。按不同的临床预测因子分组,记录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中位进展后生存时间(POS)及中位总生存时间(OS),评估通过初诊信息、PFS及转移位点3方面信息推测一个乳腺导管癌患者的POS的可能性。【结果】1 050个入组患者,中位PFS为39个月,中位POS为29个月,中位OS为67个月。肿瘤初诊情况包括病人特征(年龄、月经)、肿瘤特点(大小、核分级、分子亚型、激素受体、Her2受体、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初诊肿瘤治疗方案可导致中位PFS/POS/OS不同。2000-2005年就诊的患者其中位POS长于其他时间(P= 0.000),但中位PFS与OS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FS亚组和进展情况亚组(局部复发及转移位点)的患者的中位POS明显不同(P < 0.000),故我们认为可通过患者的PFS及进展情况推测患者的进展后生存时间,进而推断总生存时间。【结论】POS与PFS及转移位点密相关。结合初诊信息(肿瘤大小、核分级、淋巴结转移及初诊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可帮助临床医生推断患者准确POS区间,选择最为适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