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64层MSCT观测成人内听道底及其相关的解剖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筛选2011年4—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采用64层MSCT扫描的乳突气化良好、无中耳或内耳病变且无眩晕等平衡功能障碍症状的40例共80耳成人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MSCT图像上观测:横嵴,横嵴至前庭内侧骨壁的距离( D1),面神经管迷路段、上前庭神经管、下前庭神经管和后壶腹神经管(单管)各管的长度、宽径,以及后壶腹神经管的内听道开口(单孔)至前庭内侧骨壁的距离(D2)。结果80耳的横嵴、面神经管迷路段、上前庭神经管、下前庭神经管和后壶腹神经管、单孔在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均能显示。其中横嵴局部解剖位置清晰、稳定,位于内听道底的中部,内侧缘自前内向后外走行,D1为(1.56±0.55)mm(0.55~2.67 mm)。面神经管迷路段长度(2.60±0.34)mm(1.54~3.27 mm),宽径(0.91±0.23)mm(0.50~1.58 mm);上前庭神经管长度(3.39±0.52) mm(2.50~5.06 mm),宽径(1.03±0.19)mm(0.74~1.62 mm);下前庭神经管长度(1.35±0.27) mm(0.74~2.17 mm),宽径(1.34±0.25)mm(0.85~2.34 mm);后壶腹神经管长度(3.88±0.84) mm (2.58~6.00 mm),宽径(0.63± 0.12) mm (0.42~0.98 mm)。 D2为(2.50±0.72)mm(1.37~5.01 mm)。结论64层螺旋CT能较好地显示位于内听道底的横嵴以及面神经管迷路段、前庭上神经、前庭下神经、后壶腹神经各骨管和单孔的走行及形态特征,为内耳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术前评估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耳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耳硬化症的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手术证实为耳硬化症、且进行了多层螺旋CT扫描病例共34例。扫描层厚为0.625mm,进床速度为1.2mm/rot。双侧分别小视野骨算法重建,重建视野为9.6cm,重建层厚为0.625mm,重建间隔为0.2mm。结果34例共64耳显示异常。耳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可分为窗型、耳蜗型及混合型。窗型54耳,仅前庭窗异常47耳,表现为前庭窗扩大或狭小;前庭窗及蜗窗同时受累共7耳。耳蜗型5耳,仅累及耳蜗周围迷路骨质,表现为耳蜗骨迷路边缘不整,呈条片状密度减低或双环状改变。混合型5耳,同时累及耳蜗、前庭窗、蜗窗及内耳迷路其它部分。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耳硬化症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耳癌的CT、MRI表现,探讨中耳癌侵犯重要解剖结构的影像特点.方法 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耳癌术前接受高分辨率CT扫描,其中4例同时行增强CT扫描,3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 8例中耳癌于高分辨率CT上均表现为中耳内软组织肿块伴不规则骨破坏,且均无硬化边.4例增强CT扫描软组织肿块有中等程度强化.高分辨率CT准确显示了3例颈动脉骨管破坏,4例颈静脉球或乙状窦受到累及,5例面神经骨管破坏.3例MRI均清晰显示肿瘤对硬脑膜和颞骨外软组织的侵犯.结论根据高分辨率CT及增强CT特点可以正确诊断原发性中耳癌.高分辨率CT可以精确描述中耳癌对颞骨内重要解剖结构的侵犯;MRI对于硬脑膜及颞骨外软组织侵犯的显示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MDCT在术前耳硬化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耳硬化症、且CT扫描采用螺旋模式的病例共15例。扫描层厚为0.625mm,进床速度为1.2mm/rot,螺距为1:1。双侧分别小视野骨算法重建,重建视野为9.6cm,重建层厚为0.625mm,重建间隔为0.2mm。结果15例共30耳显示异常。仅前庭窗异常14耳,表现为前庭窗扩大或狭小。前庭窗及蜗窗同时受累共6耳。主要累及耳蜗周围迷路骨质10耳,表现为耳蜗骨迷路边缘不整,呈条片状密度减低或双环状改变。MPR交互重建充分显示了所有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形态:其中3耳为颈静脉球高位;所有病例均无面神经管水平段低位及面神经管裂,均无蜗导水管扩大及颈静脉球或颈动脉管裂。结论MDCT可以正确诊断耳硬化症,MPR重建可充分显示颞骨解剖及变异,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5.
手术联合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异位骨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根据创伤性异位骨化血管造影表现及供血特点,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栓塞联合手术治疗异位骨化的有效性。方法随机选取25例异位骨化患者,12例给予手术+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栓塞组),13例不予栓塞,按传统治疗方案在异位骨化成熟后给予手术切除(传统治疗组),比较两组手术中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关节功能表现、复发率。结果12例患者血管造影显示,局部血管过度增生、微血管瘤形成是创伤性异位骨化形成和复发的病理基础。术中失血量栓塞组为(450±120)ml,与传统治疗组(800±130)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栓塞组与传统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关节功能优良率栓塞组为83%,与传统治疗组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复发率栓塞组为0,传统治疗组为15%(2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栓塞联合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失血量,早期干预并提高异位骨化的治疗成功率,是一个有前景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颞骨高分辨率CT(HRCT)多平面重组(MPR)技术测量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耳蜗形态,探讨其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80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资料,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有无内耳畸形进行分组;对患者术前颞骨CT进行MPR,在标准方位图像下分别测量耳蜗长径A、宽径B及底转角度7,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可重复性评价及对不同组间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各组测量参数值在测量者自身和测量者之间的一致性较好;内耳正常组男性耳蜗长径A[(8.79士0.34)mm]及宽径B[(6.58士0.28)mm]均大于女性耳蜗长径A[(8.534士0.47)mm]和宽径B[(6.22±0.4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但底转角度7无性别差异(P〉0.05);耳蜗长径A及宽径B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P〉O.05),但底转角度7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减小趋势(r=-0.25,P〈0.05);内耳畸形组患者耳蜗宽径B较耳蜗正常组小(P〈0.01),但两组的耳蜗长径A及底转角度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术前应用HRCTMPR技术测量耳蜗形态方法简单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指导手术及为设计个性化电极提供客观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和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和MRI的影像特点(6例CT检查,3例MR检查).9例中男4例,女5例,中位年龄58岁(40~79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或MRI信号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结果 9例患者均为单发肿瘤,8例位于腮腺浅叶,1例位于腮腺深叶.9个肿瘤中7个为类圆形,无分叶;2个为长椭圆形,有浅分叶.9个肿瘤边缘均光滑清楚;MR检查3例,2个肿瘤周边见T2wI低信号的包膜,1个肿瘤周边见一较薄的T2WI高信号环.3个肿瘤MRI均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内见裂隙样、小片状低信号,并出现延迟强化,1例见壁结节;CT检查6例,平扫肿瘤均表现为低密度,其中4个肿瘤CT强化共同特点均为薄壁环形强化,且有大小不等的壁结节,肇结节呈中~重度强化(平均CT值增加为65.5 HU),另外2个呈均匀中度强化.结论 老年女性患者腮腺浅叶内单发边界清楚病灶,CT增强表现为薄壁环形强化且有壁结节,MRI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强化内见裂隙样、小片状低信号且出现延迟强化,要考虑基底细胞腺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正> 我军新时期战略方针的确立和高技术战场的形成,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军事医学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军队需要、能完成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卫勤保障任务的合格人才。 1 根据现代战争特点,确立军事医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10.
MR增强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MR增强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确诊恶性肿瘤可疑有脑转移患者159例.MR检查除常规平扫和增强外,在增强后加扫FLAIR序列,图像由3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评估. 结果 58例有脑内转移,6例增强后FLAIR脑实质病灶数目显示较增强T1WI多,11例病灶强化较T1WI明显;在11例柔脑膜转移者中,7例病灶强化程度优于增强后T1WI. 结论 增强后FLAIR是增强后T1WI的有效补充,对脑内小病灶和脑膜病灶更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