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不同程度、不同孕周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正常孕妇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物质—偶联因子6(CF6)、前列环素I2(PGI2)的检测,探讨其与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36例作为研究组,再选同期与之孕周、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孕妇3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CF6、PGI2的血浆含量。结果研究组CF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91.5±95.3(pg/ml);255.3±75.5(pg/ml),两组比较,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研究组PGI2水平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3.5±76.7pg/ml;216.6±89.1(pg/ml),P<0.05,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平均动脉压(MAP)、产时出血量多于对照组,而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F6、PGI2两种血管活性物质的失调可能在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形成过程产生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产妇血及初乳中吗啡含量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监测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产妇血及初乳中的吗啡含量 ,探讨微量吗啡对新生儿的影响。 方法 选择剖宫产术的产妇 10 0例 ,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5 0例 ,两组均为连续硬膜外麻醉 ,穿刺点选择 L1 ~ L3,麻醉药为 2 %利多卡因 15~ 2 0 m l,在手术结束时 ,实验组将吗啡缓慢注入硬膜外管 2 mg然后拔管。于术后 1h取产妇的静脉血 3m l,采集产妇术后 3、6 h尿样及术毕 6~ 12 h采集新生儿尿样 3m l;在产后 4 8h内收集产妇的初乳 3~ 5 m l。 结果 观察组 96 % (48/ 5 0 )的镇痛效果较对照 16 % (8/ 5 0 )明显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观察组血吗啡浓度 <5~ 118μg/ m l,初乳吗啡浓度 <5~ 30 .4μg/ L ,产妇尿 92 %呈阳性 ,新生儿尿 13.3%呈阳性。两组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腔应用吗啡镇痛 ,产妇哺乳对新生儿没有影响 ,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急诊PCI术后血栓前状态对术后并发症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栓前状态与术后冠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年至2005年期间50例因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患者,于急诊PCI术后24h内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栓前状态指标D-D和PAT,所有患者观察28d,根据术后有无严重冠脉并发症将患者分为两组,并发症组(A组)和非并发症组(B组),回顾性分析A、B两组的血栓前状态指标D-D和PAT,评价急诊PCI术后血栓前状态指标D-D和PAT与术后冠脉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所有50例AMI患者的血栓前状态指标D-D和PAT均较正常值升高,其中A组术后24h内D-D为(1.8±0.4)ng/L,B组D-D为(0.8±0.2)ng/L,B组明显低于A组(P<0.001);A组术后24h内PAT为(44±10)s,B组PAT为(16±5)s,B组明显低于A组(P<0.01)。结论急诊PCI术后血栓前状态指标D-D和PAT较正常值升高,D-D和PAT升高的水平是术后严重冠脉并发症的预测指标,积极降低D-D和PAT水平有可能明显降低术后严重冠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上颌前牙区缺牙后解剖变化复杂,美学风险高,种植治疗面临巨大挑战。各种软硬组织扩增方法的出现使得种植体成功植入和最终美学修复成为可能。但软硬组织扩增方法种类众多,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软组织扩增技术又缺乏大量追踪报道,这些因素使得临床医生在选择方法和治疗时间点时面临较大困难。本文在回顾美学区种植治疗的临床证据并结合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美学区种植治疗新方案,为临床医生开展美学区种植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前溶栓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重要手段,且公认是降低AMI死亡率的有效方法。我科采用国产尿激酶对8例高龄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疗效肯定,报告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1996年1月~1997年8月选择80岁以上,胸痛持续超过30分钟,合眼硝酸甘油无效,心电图及酶学检查为AMI,无溶栓绝对禁忌证的患者8例.男2例,女6例,年龄80~85岁7例,86岁以上1例。1.2方法:(1)溶栓前,予以双管补液,一管静滴硝酸甘油15~60μg/min控制血压在适当水平(21.3kPa≤收缩压≤10.7kPa,舒张压≤12.6kPa),另一管静滴极化液硫酸…  相似文献   
6.
与文字记录相比,数码摄影能够更生动全面地记录病历,为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载体。口腔种植手术过程复杂多变且无菌要求高,使得术中摄影成为难题,术中病历资料质量与完整性均受到影响。在正确使用数码单反相机的前提下,拍摄者与术者的默契配合是获得恰当拍摄视角与构图的关键。在临床工作中不断积累拍摄经验,并总结出种植手术摄影的特殊性与基本拍摄流程将有助于国内种植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近五年栾川县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住院治疗状况。方法调查栾川县医院2002—2006年出院诊断为AMI,住院时间〉24h患者的病史资料,调查各种西医治疗措施应用情况。结果共调查了265例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率为17.7%,均为溶栓治疗。适宜溶栓率为37.4%,适宜溶栓者中52.5%没有接受任何形式的早期再灌注治疗。B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适宜使用率分别为61.1%和70.9%,实际使用率分别为38.1%和42.6%,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为37.7%,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硝酸酯使用率分别为92.8%、69.8%、89.8%。结论2002—2006年栾川县医院AMI患者治疗情况与2001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AMI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的原因,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 选择1992年1月至1996年12月新生儿窒息20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窒息以脐带因素占首位,且早产、过期产及阴道手术产的新生儿窒息率最高,低体重新生儿窒息率与正常体重儿及巨大儿比较,差异有显性。结论 产前超声尽力提高对脐带因素的检出率,加强产程中胎儿的监护,正确判断胎儿宫内窘迫的原因,缩短第二产程,及早发现异常情况,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同时防治早产及妊高征,有望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病率及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常规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于栾川县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病6h以内患者90例,其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者(氯吡格雷组)48例,未联合氟吡格雷者(对照组)42例。观察两组主要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结果氯吡格雷组较对照组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8.8%、50.0%,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降低(分别为4.2%、14.3%,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3%、9.5%,P〉0.05)。结论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微剂量肝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前DIC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微剂量肝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pre DIC)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 将 1997- 0 6~ 2 0 0 4 - 0 6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性白血病前DIC患者 36例 ,随机分成两组 ,微剂量肝素治疗组18例 (A组 ) ,常规治疗组 18例 (B组 )。结果  10d内 ,A组转化为DIC的患者少于B组 (P <0 0 5 ) ,D D二聚体转阴率A组高于B组 (P <0 0 5 )。结论 微剂量肝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前DIC状态能有效的阻止其向DIC发展 ,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