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寻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高发育潜能的1原核(PN)及0PN(2Pb)胚胎的方法。方法:观察787个IVF周期患者的PN及卵裂情况,培养至第6日,观察其囊胚形成情况。取囊胚滋养层细胞活检,采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技术检测0PN(2Pb)、1PN及2PN囊胚的染色体组成。结果:787个IVF周期共获卵8 352枚,2PN、0PN(2Pb)、1PN胚胎的形成率分别为64.35%、4.93%、3.65%,囊胚形成率分别为45.71%、30.03%、18.18%。PGS结果显示,1PN及0PN(2Pb)囊胚染色体正常的比例明显低于2PN囊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PN(2Pb)囊胚的染色体正常比例较1PN囊胚的略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发育至第6日的0PN(2Pb)囊胚及1PN囊胚较第5日胚胎的正常染色体比例高。结论:对于本周期无可利用胚胎的患者,建议移植1PN及0PN(2Pb)来源的第6日评分较好的囊胚。  相似文献   
2.
3.
目的:通过分析复融新鲜胚胎混合周期移植的妊娠结局,探寻改善高龄、反复助孕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研究所行常规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胚胎类型、数量,设置A组(新鲜周期移植D3新鲜胚胎1枚及D3冷冻复苏胚胎1枚,36个周期)、B组(复苏周期移植D3冷冻复苏胚胎1枚,62个周期)和C组(复苏周期移植D3冷冻复苏胚胎2枚,62个周期)、D组(新鲜周期移植D3新鲜胚胎1枚,62个周期)和E组(新鲜周期移植D3新鲜胚胎2枚,62个周期)。比较各组的胚胎种植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多胎率和流产率等指标。结果:5组患者中,混合周期患者的既往助孕周期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组的妊娠结局、早期流产率、流产率及新生儿出生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异位妊娠率、畸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能获得相对较高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结论:对于可利用胚胎数目较少的高龄反复种植失败的患者,可依据情况建议其采用混合周期移植以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控制性促排卵(contral ovarian stimulation,COS)黄体期添加雌激素对小鼠子宫内膜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正常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A组(单纯COS组)、B组(COS+黄体酮组)、C组(COS+黄体酮+雌激素组)和D组(自然周期,对照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LIF mRNA在各组小鼠妊娠第3~5天子宫内膜的表达情况.结果:4组小鼠妊娠不同时间子宫内膜LIF 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妊娠第4天时LIF mRNA表达水平均达峰值,而A组妊娠第3天其表达水平最高;妊娠小鼠子宫内膜种植窗高峰日LIF mRNA的表达,C,D组均明显高于B组(P<0.05),B组高于A组(P<0.05).结论:添加雌激素较传统黄体支持更能改善小鼠子宫内膜LIF mRNA在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增加子宫内膜客受性,纠正控制性促排卵对内膜种植窗前移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反复控制性超促排卵(COH)对胚胎发育潜能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治疗的7 0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OH次数将患者分为A组(首次行COH者)、B组(第2次行COH者)、C组(第3次或第4次行COH者),比较3组患者的胚胎发育指标(卵子成熟率、正常受精率、正常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和妊娠结局(胚胎种植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早期流产率)。结果 3组患者的卵子成熟率、正常受精率随COH次数的增加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正常卵裂率和可利用胚胎率均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与C组患者的正常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胚胎种植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与C组患者的胚胎种植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异位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在体外成熟(IVM)培养基中加入褪黑素,探索外源性褪黑素在人类未成熟卵母细胞IVM中的作用,以期优化人类未成熟卵母细胞IVM的培养体系。方法在人类未成熟卵母细胞IVM培养体系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褪黑素,以排出第一极体作为判断其核成熟的标准,比较不同浓度下的核成熟率。结果与对照组(褪黑素0mol/L)相比,外源性褪黑素在10^-11mol/L、10^-9mol/L和10^-7mol/L时人类未成熟卵母细胞的核成熟率有提高,但只有褪黑素在10^-9mol/L时人类未成熟卵母细胞的核成熟率呈显著性提高(63.6%VS.40.9%,87.7VS.54.2%,68.2%VS.45.5%,90.4VS.69.4%)(P〈0.05);当外源性褪黑素浓度增加到10。mol/L和10。mol/L时,人类未成熟卵母细胞的核成熟率显示稍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10^-11mol/L、10^-9mol/L和10^-7mol/L组相比则呈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外源性褪黑素在适当浓度时可以促进人类未成熟卵母细胞的核成熟,而在浓度超出一定范围时,则可能对卵母细胞的核成熟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在体外受精(IVF)控制性超促排卵(COH)助孕治疗中,卵巢低反应的发生率为9%~24%,此类患者常因获卵少、无可利用胚胎而取消移植。为了进一步提高卵子利用率,本文探讨在行ICSI治疗的患者中,已经剥除颗粒细胞的未成熟卵是否具有延长培养,继续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40岁以上高龄患者中最适的IVF-ET促排方案。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176例年龄≥40岁接受IVF-ET助孕患者的临床结局,根据患者促排方案的不同分为GnRH激动剂长方案组(A组,56个周期)、GnRH激动剂短方案组(B组,103个月周期)和微刺激组(C组,86个周期)。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助孕结局。结果:3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基础FSH、不孕年限、妊娠率、流产率、每可利用胚胎所需Gn量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的Gn使用天数、可利用胚胎数、成熟卵子数、每成熟卵子所需Gn量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最高,B组次之,C组最低,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3组患者的周期取消率A组最低,B组次之,C组最高,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hCG注射日内膜厚度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低于A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适当增加Gn用量可以改善高龄患者的助孕结局;长方案和微刺激方案更适合于高龄患者。长方案耗时及花费较高,但可以改善部分高龄患者助孕结局,是一种有效的促排卵方案;而微刺激方案是一种经济的促排卵方案,可以获得相当的累计妊娠率。  相似文献   
9.
<正>在人类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技术中,国内外许多学者在授精18~20 h内通过光学显微镜对胚胎原核数目进行观察及评分[1],以观察到明确的2PN(pronucleus)及2PB(polar body)作为正常受精的判断标准[2],从中选择优质的胚胎进行移植。1PN、0PN通常被视为异常受精胚胎[3],与多原核及发育停滞的2PN胚胎一同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胚胎移植后宫内宫外复合妊娠发生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胚胎移植后宫内宫外复合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均因输卵管因素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其中3例丈夫患弱精子症;3例早期腹痛时、10例移植后28 d、5例移植后35 d行阴道超声检查确诊;7例行开腹手术,11例行腹腔镜手术;18例患者中12例分娩健康活婴,6例终止妊娠。结论输卵管因素不孕有可能导致胚胎移植后发生宫内宫外复合妊娠,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获得较好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