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生育期妇女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不清,多数观点认为是由于经血中所含的子宫内膜细胞逆流进入腹腔,种植于卵巢和腹膜,并在该处继续生长和侵袭所致。已有研究显示,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抑制物1(PAI-1)参与子宫内膜细胞增殖、转移及侵袭生长的过程。另有研究指出,孕激素对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分泌PAI-1和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有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导了一个从卡诺氏液固定细胞中易于提取DNA且适于对其分析的方法。DNA样品来自ph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并且对此样品进行Southern印迹分析。此样品经一种断裂点簇集区探针杂交显示出一些异常片段,如断裂点簇集区(bcr)的重排和5′-bcr与c-abl融合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产生的一个异常c-abl信息。此技术对于分析某些有意义的细胞遗传学改变之病例贮存细胞的DNA是非常适用的。应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保存于-70℃。本研究使用已固定30天、1年和4年的细胞进行DNA提取及分析。上述细胞来自10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①解剖39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死亡患者的脑组织,自出血灶边缘向外1~3 cm及出血灶对侧相应部位的脑组织进行取材,出血灶对侧设为对照组.②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不同时间点出血灶周围MMP-9与ICAM-1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和变化规律,实验结果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脑出血2 h后出血灶周围血管内皮细胞即有MMP-9的表达[(1.2±0.8)个/高倍视野],5~10 h后血肿周围MMP-9阳性微血管数明显增高[(4.1±0.8)个/高倍视野],45~48 h达到高峰[(10.6±1.4)个/高倍视野],96~120 h后逐渐减弱[(5.0±1.1)个/高倍视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60~408 h接近零表达.对照组没有MMP-9表达.②脑出血后2 h出血灶周围血管和神经细胞即有ICAM-1的表达[(2.1±0.3)个/高倍视野],17~24 h血肿周围ICAM-1阳性微血管数开始明显增加[(6.0±1.1)个/高倍视野],72 h达到高峰[(11.1±0.9)个/高倍视野],168~312 h后逐渐减弱[(4.1±0.6)个/高倍视野],仍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对侧脑实质内可见少量阳性神经细胞及ICAM-1阳性微血管.③MMP-9和ICAM-1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脑出血后出血灶周围MMP-9及ICAM-1的表达增加,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可能有促进作用;MMP-9与ICAM-1之间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模型观察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细胞凋亡,并探讨FK506对移植肢体细胞凋亡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供体为Wistar大鼠,受体为SD大鼠,行大鼠异体肢体移植,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免疫抑制剂,实验组注射FK506 1mg/(k&;#183;d),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进行移植组织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移植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计算凋亡指数。结果:对照组移植肢体术后(343&;#177;0.79)d开始出现皮下水肿、皮色变红,平均存活时间为(7.41&;#177;1.72)d.实验组未见明显排斥反应。两组间皮肤组织排斥反应病理分级术后3、5.7d对照组分别为(1.14&;#177;0.38),(2.28&;#177;0.48)和(2.86&;#177;0.38)级、实验组为[0.42&;#177;0.53),(0.57&;#177;0.53)和(0.86&;#177;0.38)级(P&;lt;0.01)。发生凋亡的细胞主要是皮下组织内浸润的淋巴细胞,两组间凋亡指数术后3d对照组为(8.85&;#177;2.58)个、实验组为(4.60&;#177;2.42)个(P&;lt;0.05),术后5,7d对照组为(13.63&;#177;3.12)和(17.59&;#177;4.91)个、实验组为(5.52&;#177;2.46)和(7.35&;#177;2.38)个(P&;lt;0.01)。结论:细胞凋亡是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组织损伤的重要机制,FK506能明显减少移植肢体细胞凋亡的发生,延长移植肢体存活时间,FK506对移植肢体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移植物细胞的凋亡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原发性耐药与p53、ras基因突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多药耐药基因mdr1在正常大肠组织及其肿瘤中表达水平均较高 ,表现为天然性耐药 (MDR)。然而大肠癌何以表现为天然性MDR ?化疗药物通过何种机制致使mdr1出现高表达 ?目前尚无定论。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 ,肿瘤细胞对化疗应答的敏感性多取决于细胞的基因型 ,而非化疗制剂的基因毒性。通过基因型预测肿瘤化疗敏感性正被人们所认识。我们通过定量RT PCR及PCR SSCP技术 ,研究大肠癌mdr1基因表达与ras和p5 3基因突变的关系 ,为大肠癌多药耐药的基因逆转提供理论依据。一、资料与方法标本取自我院 1998~ 1…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主动脉根部注射兔的自体骨骼肌细胞悬液和VEGF、HGF因子,观察对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42只成年兔,随机分成六组,培养液对照组(A)、细胞移植组(B)、VEGF因子组(C)、VEGF因子 细胞移植组(D)、HGF因子组(E)、HGF因子 细胞移植组(F).取臀肌进行骨骼肌细胞的体外分离,制成相应的细胞移植液.结扎兔的左冠状动脉制成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模型,通过主动脉的根部分别给予移植液注射.移植术4周后,通过心脏超声对各组实验兔心功能进行检查、记录.对六组兔梗死心肌及周围组织、梗死的心室壁厚度进行HE染色情况、myosin免疫组化、心动超声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B、D、F移植组心功能明显好于A、C、E组,B、C、D、E、F组好于A组,心动超声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主动脉根部注射骨骼肌细胞和VEGF、HGF因子可以提高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功能状态,降低损伤心肌的纤维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对大鼠胚胎垂体生长激素(GH)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放射免疫分析、RT-PCR和免疫电镜等方法,研究糖皮质激素体外诱导GH细胞分化的最佳浓度、所需要的最短时间及GHRH在大鼠胚胎垂体细胞分化中的作用。结果在体外培养的大鼠胚胎垂体细胞中,地塞米松能提高GH mRNA的表达水平,增加GH细胞内分泌颗粒的积聚。当GHRH浓度达到1 ×10-7 mol/L 时,可以增强地塞米松对GH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结论地塞米松能够促进GH细胞的体外分化,并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GHRH与地塞米松具有协同效应,共同促进GH细胞的分化与分泌。  相似文献   
8.
背景肢体移植是一种复合组织移植,有研究提出靶细胞的凋亡是移植物丧失功能的主要机制之一.目的采用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模型观察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细胞凋亡特征.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医科大学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3-11/2004-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健康雄性SD大鼠56只、Wistar大鼠28只,体质量200~250 g,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移植组供、受体分别为Wistar及SD大鼠(各28只),对照组为SD大鼠(各28只).干预建立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模型(移植组)及自体肢体再植模型(对照组),观察急性排斥反应出现时间及表现,术后1,3,5,7d切取移(再)植体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进行各组织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各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计算凋亡指数.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移植肢体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②移植肢体细胞凋亡指数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次要结局各组大鼠术后一般情况.结果移植肢体术后(3.43±0.79)d开始出现皮下水肿、皮色变红,平均存活时间为(7.42±1.72)d,移植组织中皮肤排斥反应程度最强,病理分级术后3,5,7 d分别为(1.14±0.38),(2.28±0.48),(2.86±0.38)级,与肌肉、神经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5).发生凋亡的细胞主要是皮下组织内浸润的淋巴细胞,其次为骨骼肌细胞,凋亡指数与急性排斥反应分级成正相关.结论细胞凋亡参与大鼠肢体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凋亡指数可作为判断移植物损伤程度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9.
近来,由于采用了高分辨超声和分子手段,使适于妊娠三个月产前诊断的绒毛取样技术得到了及时的发展.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绒毛组织适于遗传学、生物化学和DNA分析.由于可能存在取样来源上的错误,如母体细胞污染和胎儿-滋养层的差异,因此必须确定这一技术的准确性.本文旨在总结对85例绒毛诊断样品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的经  相似文献   
10.
大鼠肢体移植过程中的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肢体移植是一种复合组织移植。有研究提出靶细胞的凋亡是移植物丧失功能的主要机制之一。目的:采用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模型观察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细胞凋亡特征。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医科大学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3-11/2004—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健康雄性SD大鼠56只、Wistar大鼠28只.体质量200~250g,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移植组供、受体分别为Wistar及SD大鼠(各28只),对照组为SD大鼠(各28只)。干预:建立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模型(移植组)及自体肢体再植模型(对照组),观察急性排斥反应出现时间及表现,术后1.3、5,7d切取移(HE)植体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进行各组织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各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计算凋亡指数。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移植肢体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②移植肢体细胞凋亡指数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一次要结局:各组大鼠术后一般情况。结果:移植肢体术后(3.43&;#177;0.79)d开始出现皮下水肿、皮色变红,平均存活时间为(7.42&;#177;1.72)d,移植组织中皮肤排斥反应程度最强,病理分级术后3.5,7d分别为(1.14&;#177;0.38).(2.28&;#177;0.48).(2.86&;#177;0.38)级,与肌肉、神经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发生凋亡的细胞主要是皮下组织内浸润的淋巴细胞,其次为骨骼肌细胞,凋亡指数与急性排斥反应分级成正相关。结论:细胞凋亡参与大鼠肢体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凋亡指数可作为判断移植物损伤程度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