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生儿早发型B族链球菌败血症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发型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6例新生儿早发性GBS败血症病例,分析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16例早发型GBS败血症中足月儿8例,早产儿8例;1 h内起病9例,均表现为呼吸困难,临床合并肺炎,有发生持续肺动脉高压可能;1~3 d起病7例,临床表现以败血症或化脓性脑膜炎为主;并发肺炎12例、休克5例、化脓性脑膜炎3例(均为足月儿)。药敏试验显示GBS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等敏感。死亡3例,均为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生后72 h内死亡);脑积水1例,腹腔引流术后,确诊脑瘫;1例脑室扩大。结论:早发型GBS败血症早期起病以呼吸道表现为主,1~3 d起病以败血症及颅内感染为主要表现,有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及死亡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道分泌物解脲脲原体(UU)阳性与肺部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入院时呼吸道分泌物UU核酸,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入院时感染标记物、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肺炎发生率的差异,以及住院时间28天以上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结果 17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UU阳性69例,阴性105例;UU阳性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26.1%,18/69)低于阴性组(56.2%,59/105);先天性肺炎发生率(47.8%,33/69)高于阴性组(31.4%,33/105);住院28天以上的VLBWI 145例,其中UU阳性56例,阴性89例,两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于体重〈125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UU阳性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74.1%,20/27)高于阴性组(45.0%,18/40)。结论 呼吸道分泌物UU阳性增加了极低出生体重儿先天性肺炎、出生体重〈125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风险,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气道内细菌菌谱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下呼吸道感染新生儿气道内细菌菌谱及药敏情况.方法 178例呼吸道感染新生儿采取气道内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气道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134例(75.3%),其中大肠埃希菌55例(41.0%),铜绿假单胞菌28例(20.9%),金黄色葡萄球菌18例(13.4%).机械通气137例中,培养阳性106例,非机械通气41例中,培养阳性28例.药敏试验中所有细菌,包括上述3种常见细菌,均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及哌拉西林几乎全部耐药.对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及头孢噻肟亦仅中度敏感.结论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机械与非机械通气细菌培养阳性率无大差异.3种细菌阳性率高的原因包括地区差异因素,有非法接生患儿,开展机械通气及无菌观念不严.滥用抗生素可导致细菌耐药,对细菌敏感性较高之环丙沙星和丁胺卡那霉素,可考虑作为二线药物慎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生儿期谷丙转氨酶升高的病因及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50例谷丙转氨酶升高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谷丙转氨酶升高患儿中,感染因素25例(50%),早产儿长期静脉营养致淤胆型肝炎11例(22%),缺氧缺血因素7例(14%),维生素K1缺乏合并出血2例(4%),溶血病2例(4%),原因不明3例(6%)。43例痊愈,5例放弃治疗,2例失访。【结论】早期新生儿谷丙转氨酶升高则以缺氧缺血因素为主;晚期新生儿谷丙转氨酶升高,仍以感染为主;早产儿淤胆型肝炎发生呈增多趋势;只要早发现,坚持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泸州市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以及该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2018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MTHFR基因检测的泸州汉族人群691例为研究对象,利用PCR-微阵列基因芯片法检测其C677T单核苷酸多态性,统计得出3种基因型的频率以及等位基因频率,并与全国其他地区已报道的多态性分布特征进行比较。结果泸州汉族人群CC、CT与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9.2%、46.7%、14.0%,T等位基因频率为37.4%。其中女性T等位基因频率为38.1%,基因分布与纬度相近地区(N25°~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南方的海南、惠州及北方的西安、银川、赤峰、烟台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泸州育龄妇女中,复发性流产与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暂未发现存在直接关联。结论泸州地区汉族人群的MTHFR基因分布具有西南地区的分布特征,T等位基因频率整体呈现出随着纬度升高而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口服益生菌对纯配方奶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血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生后24h内入住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胎龄<34周、出生体重<1 5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birth weight infant,VLBWI)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益生菌组(n=20)和对照组(n=20),采用多通道流式细胞术分别于生后24 h内、14d、28 d、纠正胎龄36周4个时间点检测血清IL-2、IL-4、IL-6、IL-8、IL-10、GM-CSF、IFN-γ、TNF-α、MIG等9种细胞因子水平,比较两组在临床并发症和细胞因子表达方面的差异.结果 在临床合并症方面,益生菌组患儿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晚发性败血症、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血细胞因子表达方面,NEC或死亡组VLBWI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非NEC或死亡组(94.9l pg/ml比5.71 pg/ml,P< 0.05);在VLBWI合并败血症患儿中,口服益生菌生后14 d时血清IL-8、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7.83 pg/ml比40.58 pg/ml、7.68 pg/ml比9.45 pg/ml,P<0.05);在住院期间相对稳定VLBWI中,口服益生菌患儿在纠正胎龄36周时,血清IL-2、IL-4、GM-CS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7.33 pg/ml比6.0pg/ml、0.37 pg/ml比0.31 pg/ml、12.53 pg/ml比8.85 pg/ml,P<0.05).结论 益生菌可下调促炎因子和上调抑炎因子水平,保持抗炎和抑炎因子的动态失衡,在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死亡并发症方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早产儿机械通气治疗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05年8月应用呼吸机治疗并住院28d以上的早产儿,比较并综合分析20余种高危因素与BPD发生的关系。结果106例呼吸机治疗、住院〉28d早产儿BPD发生率为30.19%(32/106),占所有住院28d以上早产儿的13.91%(32/230),占住院28d以上、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出生体重≤1500g早产儿的18.52%(25/135)。BPD组FiO2、PIP、PEEP、MAP、上机时日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1250g、机械通气≥10d、痰培养阳性2次以上为发生BP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避免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缩短应用机械通气时间、防止及减少肺部感染,尤其是严重感染是预防早产儿发生BPD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呼吸机治疗且住院28d以上的VLBWI共56例。分析20余种高危因素与BPD发生的关系。结果BPD发生率为41.07%(23/56例),占使用机械通气VLBWI的17.04%(23/135例),占所有VLBWI的6.20%(23/371例)。BPD组FiO2、吸气峰压(HP)、呼气末正压(PEEP)、平均呼吸道压(MAP)、上机日龄、产前应用地塞米松促肺成熟、生后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α〉0.05),而胎龄≤30周、出生体质量≤1250g、上机次数〉2次、并肺炎、肺出血、上机5d、痰培养阳性2次以上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α〈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并肺炎、使用机械通气天数回归系数为0.952、0.144;OR值分别为2.591、1.154。结论缩短应用机械通气时间、防止及减少肺部感染,尤其是严重感染是预防VLBWI发生BPD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超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ELBWI)死亡相关因素,以降低其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2007年8月收治的ELBWI,比较并综合分析30余种临床资料与死亡的关系。【结果】37例ELBWI存活25例,死亡12例,病死率为32.43%。胎龄小,产房内需要气管插管,围生期窒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颅内出血,并发休克,24 h内未纠正的酸中毒,先天性低蛋白血症等是ELBWI死亡的主要原因。性别,多胎,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膜早破,电解质紊乱,血糖异常,机械通气参数等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预防早产,积极防治RDS、颅内出血及休克,维持酸碱平衡的稳定,可望进一步降低ELBWI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并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DS)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下呼吸道分泌物解脲脲原体(UU)感染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关系。方法 选取73例诊断为RDS、早期使用机械通气治疗且至少应用1剂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气管内吸出物UU核酸,分为UU感染组(n=21)和非感染组(n=52),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及BPD的发生率。结果 UU感染组阴道产百分率及反复院内肺部感染、胎膜早破发生率均高于非感染组;胎膜早破持续时间长于非UU感染组;且吸氧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长于非UU感染组。UU感染组生后3 h内血浆免疫球蛋白IgM、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显著高于非UU感染组。73例患儿中,发生BPD 45例,其中UU感染组BPD发生率(90%,19/21)显著高于非UU感染组(50%,2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 下呼吸道UU感染可增加RDS 极低出生体重儿BP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