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提高对小儿肝包虫病的诊治认识,减少并发症及降低复发率.方法 回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997~2007年间收治的16例1~18岁(平均年龄13.1岁)肝包虫病患儿,对其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囊肿特点、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法 进行分析.结果 93.7%的患儿有犬、羊等家畜接触史,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62.5%)和腹部包块(31.3%),单个囊13例(81.2%),多囊3例(18.8%).肝包虫病位于肝右叶10例(62.5%),左叶4例(25%),两叶均有者2例(12.5%).81%患儿经辅助检杳(超声、CT及实验室检查等)得到明确诊断,本组患儿均经手术和口服阿苯达唑方法 治愈,随访至今,无复发病例.结论 结合小儿肝包虫病的l临床特点,重视疫区小儿体检筛查,运用超声、CF及实验室检查等,明确术前诊断,手术仍是治疗肝包虫的最有效方法 之一,应根据病情找准时机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我院2006 年1 月至2013 年6 月收治的32 例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患儿进行术前诊断及手术治疗中的难点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的临床诊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Salter-Harris骨骺损伤)的诊断、治疗经验,以减少误诊和并发症,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本院收治的76例确诊为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肱骨远端骨骺分离的诊断主要依据患儿临床表现和X射线摄片,治疗采取手法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和手术治疗。本研究数据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本组76例肱骨远端骨骺分离患儿中,52例经X射线摄片确诊,24例经手术确诊(均行X射线摄片)。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局部体征主要是肘关节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本组患儿全为闭合性骨折,治疗后,除3例有第4、第5指麻木、手指屈曲及活动障碍等尺神经受压表现外,其余患儿患侧前臂、手部皮肤感觉均无异常,腕、掌、指关节活动正常,末稍循环良好。结论肱骨远端骨骺分离主要表现为Salter-HarrisⅡ型骨骺骨折,临床易漏诊和误诊为肱骨内、外髁骨折和肘关节脱位等,需通过肘关节解剖学特点和辅助检查等进行鉴别诊断。肱骨远端骨骺分离的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对小儿肝包虫病的诊治认识,减少并发症及降低复发率.方法 回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997~2007年间收治的16例1~18岁(平均年龄13.1岁)肝包虫病患儿,对其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囊肿特点、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法 进行分析.结果 93.7%的患儿有犬、羊等家畜接触史,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62.5%)和腹部包块(31.3%),单个囊13例(81.2%),多囊3例(18.8%).肝包虫病位于肝右叶10例(62.5%),左叶4例(25%),两叶均有者2例(12.5%).81%患儿经辅助检杳(超声、CT及实验室检查等)得到明确诊断,本组患儿均经手术和口服阿苯达唑方法 治愈,随访至今,无复发病例.结论 结合小儿肝包虫病的l临床特点,重视疫区小儿体检筛查,运用超声、CF及实验室检查等,明确术前诊断,手术仍是治疗肝包虫的最有效方法 之一,应根据病情找准时机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产前对孕晚期膈疝模型雌鼠给予汉防己甲素(Tet)干预后,观察Tet对胎鼠膈疝(CDH)模型的肺血管发育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作用和影响.方法 9只健康怀孕的SD大鼠雌鼠孕9.5d被随机平均分为3组:即对照组(C组)、除草醚组(N组)和汉防己甲素组(NT组).N和NT组灌胃给予除草醚.NT组于孕第18.5~20.5天,每天给予30 mg/kg Tet灌胃,C组和N组仅给予生理盐水.孕第21.5天于麻醉下剖宫取胎鼠双肺,通过对胎肺组织行HE染色观察肺组织及血管发育,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方法观察CTGF在肺组织中的表达高低.结果 本实验中N组和NT组总膈疝发生率为5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肺血管数目(2.5±1.1)个较C组(4.5±1.1)个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与NT组(3.7±1.4)个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外径(ED)在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径(ID)表现为N组(24.8±4.7)μm<NT组(42.7±4.0)μm<C组(51.9±8.5)μm,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变厚,血管中膜厚度百分比N组(58.1%±6.0%)>NT组(25.4%±8.3%)≈C组(16.6%±9.7%),N组与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T组与C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外膜厚度百分比N组(134.0%±11.9%)>NT组(86.6%±3.8%)>C组(66.9%±16.7%),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表达强度(IOD值)结果为N组<NT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Ct值分析基因的表达,RT-PCR结果示CTGF mRNA肺组织表达由低到高为:N组<NT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et对实验大鼠动物模型的胚胎期肺血管有抑制血管重构、促血管生成和发育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et上调CTGF的表达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脊髓脊膜膨出(MMC)仔鼠膀胱胆碱能神经和氮能神经的病理改变及对膀胱平滑肌和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MMC仔鼠动物模型,取膀胱切片行HE染色、Kamovsky-Roots染色和nNOS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胆碱能神经和氮能神经的平均光密度值,观察膀胱平滑肌及神经的改变。结果实验组膀胱壁变薄,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发育不均;胆碱能神经和氮能神经纤维染色浅淡,纤维细少。实验组胆碱能神经和氮能神经的平均光密度值(AOD)分别为106.48±16.03和87.58±10.52,对照组分别为156.42±8.98和116.80±7.72,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骶部MMC仔鼠膀胱壁平滑肌层发育较差,胆碱能神经和氮能神经纤维发育不良,这些改变可能是导致MMC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发育性髋脱位术后再脱位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发育性髋脱位(DDH)手术治疗后再脱位原因和预防措施,提高DDH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7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1例经过手术治疗后发生再脱位DDH患儿的术式、X线片资料和翻修手术中的发现进行回顾性总结,X线片资料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再脱位的术式:Salter骨盆截骨术12例,Pemberton骨盆截骨术26例,骨盆联合截骨术3例,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31例.术后应用下肢关节康复器(CPM)行功能训练开始时间:术后两周6例(2~2.5岁)、术后3~4周11例(大于3岁).翻修手术前髋臼指数25°~27°15例、28°~32°26例,股骨颈前倾角55°~75°41例,颈干角大于150°16例,髋臼缺损11例.翻修手术中发现髋臼前缘缺损6例,后缘缺损6例,髋臼浅短21例,髋臼后外缘缺损8例.股骨头嵌于外侧5例,髂胫束紧张35例,髂腰肌腱紧张25例,髋关节囊在假臼后上部19例,关节囊后缘向内腔突出15例,髋臼横韧带紧张15例,髋臼内有瘢痕组织充填41例.翻修手术行髂胫束松解35例,髂腰肌腱松解25例,髋臼横韧带切断15例,髋臼内瘢痕组织刮除41例,髋关节囊假臼部剥离19例.骨盆联合截骨术35例,Pem-berton骨盆截骨术6例.髋臼后缘植骨6例,髋臼后外缘植骨8例,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纠正前倾角41例.翻修手术后髋臼指数小于20°~25°37例、26°~28°4例,股骨颈前倾角15°~25°38例、30°~35°3例.经6个月至7年的随访,发生再脱位后缘缺损1例,股骨颈前倾角35°1例),髋关节功能活动小于90°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表现9例,双下肢不等长4例(后期行患肢胫骨延长2例,股骨延长2例).结论 DDH手术治疗后再脱位可能原因:①髋臼缘缺损和股骨颈前倾角和颈干角过大使髋关节不稳定,病理性组织阻碍复位;②术后髋关节固定不当及过早活动髋关节.再脱位预防措施:①根据患儿年龄、术前影像学资料和术中复测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和注重手术细节,修补髋臼缘缺陷和纠正股骨颈前倾角和颈干角,充分处理关节囊及周围组织的继发病变;②骨盆联合截骨髋臼旋转和植骨修补髋臼缘缺损增加对股骨头的复盖,以及术后正确和适当固定时间.  相似文献   
8.
徐琦  陈后平  张问广 《贵州医药》2012,36(4):319-320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因单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所致的一种常见先天畸形,表现为遂渐出现颈部歪斜,头偏向患侧,同时颏部转向健侧,逐渐出现颜面部及头部不对称,随年龄增长,畸形加重,严重的可出现颈椎侧弯及斜视等表现[1].手术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2].我院于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手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28例,随访6月至3年,手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徐琦  陈后平  任冲 《贵州医药》2012,36(6):544-545
肠造瘘术是消化道穿孔、消化道梗阻及严重消化道畸形等疾病在病情危急或没有Ⅰ期行肠吻合条件时情况下,为了缩短手术时间,抢救生命,为Ⅱ期手术治疗创造条件而实施的手术方式.现将我院2007年4月至2012年3月期间实施肠造瘘术及收治的肠造瘘术后患儿8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患儿,男71例,女15例,年龄2天至5岁,平均年龄6月.62例入院时病情危重,有休克表现,心率120~200次/min,平均心率165次/min,呼吸25~45次/min,平均42次/min.84例白细胞计数升高,12~40×109L-1,平均16.5×109L-1.中性粒细胞升高,平均85%.46例患儿有不同程度贫血,平均Hb85 g/L.75例合并脱水,中、重度脱水53例,以低渗性脱水为主,平均Na+ 128 mmol/L,65例合并酸中毒,平均HCO3-13 mmol/L.本组中行小肠造瘘62例,结肠造瘘24例,双口造瘘75例,单口造瘘11例,其中因先天性巨结肠合并严重小肠结肠炎造瘘7例,高位肛门闭锁或合并直肠尿道或阴道瘘造瘘12例,肠坏死造瘘36例,肠穿孔造瘘25例,肠梗阻造瘘4例,坏死性小肠炎2例.  相似文献   
10.
Ponseti法[1]是早期治疗先天性马蹄足重要方法之一,已在国内外应用多年,由于其操作简单、不破坏组织结构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得到了部分小儿矫形外科医师的认可并得以推广和应用.连续石膏矫形固定是Ponseti治疗的核心内容,但石膏固定有拆除困难,并在拆除石膏的时候对患儿的皮肤会造成损伤.近年来,我院在Ponseti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医用高分子绷带(上海友晟医用敷料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61479)前后托板固定治疗先天性马蹄足,有更换固定的时候容易拆除,不损伤患儿皮肤,又有很好的固定效果.本文对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应用此方法治疗的部分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