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新生儿腹腔睾丸畸胎瘤一例徐泉,李恭才,张宪生,郭正团患儿:男,1月。以腹部包块2天之主诉于1993年4月24日入院。2天前患儿哭闹时,无意中发现在下腹有桃子大小包块,活动,无压痛,无发热及哭闹不安。大小便正常。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家中无遗传及类似...  相似文献   
2.
小儿急性腹痛及相关外科疾病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急性腹痛是小儿常见的症状 ,可以分为四类 :①起病急骤、腹痛明显 ,且需紧急手术治疗的外科急腹症 ;②无须紧急手术治疗的外科疾患 ;③引起腹痛 ,无须手术治疗的内科疾患 ;④急性非特异腹痛。分析门诊病历发现 ,大多数急诊腹痛可以自然缓解 ,约有 1 0 %属局部器质性病变 ,为外科急腹症 ,早期诊断出这些患儿是小儿急性腹痛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目的。小儿急性腹痛有以下特点 :①年龄小无法准确描述疼痛发作的时间、部位、性质 ,或小儿不合作 ,难以找出压痛 ,肌紧张等阳性体征 ;②小儿腹痛的病种有明显的年龄特点 (见表 1 ) ;③内脏解剖位置变异或…  相似文献   
4.
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Ⅰ期根治术麻醉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骶管阻滞辅以氯胺酮用于小儿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I期根治术的麻醉效果及对患儿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48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随机分为两组,A组:罗哌卡因骶管阻滞辅以氯胺酮;B组:用羟丁酸钠慢诱导气管插管辅以氯胺酮和维库溴胺。观察麻醉效果,连续监测HR、RR、SpO_2、ECG、有创血压,并分别于基础麻醉后(T_0)、手术开始5分钟(T_1)、1小时(T_2)、2小时(T_3)、术毕(T_4)抽取左侧挠动脉血测定血气、血糖和血浆皮质醇含量。结果A、B两组循环、呼吸均平稳,A组血糖各时点与基础值T_0无明显差异,而明显低于B组各时点(P<0.05),A组皮质醇T_2 T_3高于T_0、T_1和T_4(P<0.05),而明显低于B组各时点(P<0.05)。结论 罗哌卡因骶管阻滞辅以氯胺酮用于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I期根治术是比较适宜的麻醉方法,并能较好抑制患儿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5.
新型Ⅰ期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是经肛门行巨结肠切除术 ,要求肛门松弛良好。以前采用气管插管配合肌松药 ,呼吸易于管理 ,但肛门松弛不理想且易发生插管并发症。我们应用罗比卡因骶管阻滞辅以肌注氯胺酮的麻醉方法进行了临床研究 ,目的是为此类手术寻找一个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ASAⅠ~Ⅱ级 ,先天性巨结肠患者 2 4例 ,均行新型Ⅰ期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 ,男 15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 (12 8± 11 3)月 ,体重 (7 6± 3 7)kg。随机分为两组 ,各12例。A组 :罗比卡因骶管阻滞辅以氯胺酮 ;B组 :用羟丁酸钠慢诱导气管插管辅…  相似文献   
6.
收治十二指肠膜状闭锁和狭窄11例,其中膜状狭窄9例(含风袋形隔膜2例,双隔膜1例),闭锁2例,伴发畸形5例,术后死亡1例,治愈10例。阐述了十二指肠闭锁及狭窄的X线特征,对产前B超及染色体检查对十二指肠闭锁的意义,手术方法的选择,切除隔膜避免损伤胆总管开口的方法,探查其余肠管的必要性及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小儿阑尾平滑肌瘤1例徐泉,李恭才,郭正团患儿:女,4岁。以右下腹发作性疼痛1年入院。1年来反复发作3次,均为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无发热。经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好转,大小便正常。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部平软,右下腹麦氏点处有深压痛,未扪及...  相似文献   
8.
回顾我院1978年~1995年手术治疗尿道下裂300余例,术后出现尿道结石21例,所有病例均合并有尿道狭、憩室及慢性感染。经手术治愈。尿道结石的形成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它包括流行病学,尿液性质的变化(形成结石的物质排出过多、尿的酸性减轻、尿量减少),尿路梗阻,感染,手术技术水平等。预防尿道狭窄,加强预防感染的措施,术后保持足够的尿量,从而减少尿道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生殖细胞肿瘤(GCT)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20例GCT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年龄5月至9岁,其中卵巢肿瘤14例,睾丸肿瘤6例。结果:20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5年,全部存活。其中1例术后脾脏及肝脏先后出现转移灶,已再次手术。10例恶性卵巢肿瘤术后行PEB方案化疗。所有病例均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结论:小儿GCT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以腹痛、腹胀、下腹部、盆腔及睾丸包块为首发症状。其预后与肿瘤的分期,组织级别有关。分期越早、级别越低,患者预后越好。早期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恶性肿瘤需要化疗或放疗,定期随访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P前体前速激肽原mRNA(PPTAmRNA)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关系,进一步阐明先天性巨结肠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应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观察了PPTAmRNA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结肠扩张段、移行段、狭窄段及"正常"对照患儿结肠组织的表达。结果:无神经节细胞的巨结肠狭窄段PPTAmRNA无表达,扩张段与"正常"对照PPTA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移行段PPTAmRNA表达较扩张段与"正常"对照减少。结论:PPTAmRNA可能参与了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发病机制,先天性巨结肠症与结肠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肽能神经缺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