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6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住院新生儿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临床特点、菌株耐药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疾病转归.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患儿68例(产酶组),选取同期上报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中不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新生儿共81例为对照(不产酶组).对分离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合患儿出生体质量、胎龄、分娩方式、感染部位和疾病转归等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新生儿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危险因素.结果 从68例新生儿采集的样本中,痰液样本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率最高(49/68,72.1%),其次为血液(7/68,10.3%)和尿液(6/68,8.8%).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较高(61.8%~100.0%),但对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2.9%~10.3%),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均为0.产酶组和不产酶组新生儿均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产酶组中,晚期新生儿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与早期新生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7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龄<37周(Exp (B) =0.352,95% CI:0.134 ~0.929)、剖宫产(Exp (B)=0.488,95% CI:0.243 ~0.984)、有侵入性操作(Exp(B)=0.363,95%CI:0.142 ~0.927)、母亲产前一周使用激素和/或抗菌药物(Exp (B) =0.325,95%CI:0.127 ~0.833)是新生儿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住院新生儿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以呼吸道为主,感染菌株耐药性强,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掌握剖宫产以及产前使用激素和抗菌药物指征可减少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小儿危重病评分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小儿危重病评分法(草案)的临床应用,对50例ICU患儿于入院24小时内、第3、7天及出院前进行危重病评分及器官功能衰竭的评估。结果显示,50例中首次评分为81~100分者26例,71~80分15例、≤70分9例,平均分值80.978±10.654,中位数82分。根据评分值分为81~100分、71~80分和≤70分 3组,分别代表病情非危重、危重和极危重。小儿危重评分越低,发生器官功能衰竭数越多(F=19.29,P<0.001),MSOF发生率越高(x~2=27.03,P<0.001)。3组间存活、自动出院和死亡病例首次危重评分值及同期器官功能衰竭数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F值分别为10.65,35.87,P均<0.001)。非危重、危重和极危重3组患儿经治疗后,随病情好转,危重评分值基本上逐渐升高,各组的4次评分分值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F值分别为7.69,36.29,12.83,P均<0.01)。表明小儿危重评分能准确反映病情、判断疗效和预后,在ICU和非ICU病房的急重症患儿中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探讨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98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93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IL-8、IL-10、IL-13水平。结果对照组儿童与观察组急性期、恢复期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恢复期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均P<0. 05),观察组急性期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患儿(均P<0. 05)。轻症组、中症组、重症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中症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组患儿(均P<0. 05),重症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中症组患儿(均P<0. 05)。无脱水组、轻度脱水组、中度脱水组、重度脱水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轻度脱水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无脱水组患儿(均P<0. 05),中度脱水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轻度脱水组患儿(均P<0. 05),重度脱水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中度脱水组患儿(均P<0. 05)。发病后第4天,未转阴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均显著高于转阴组患儿(P<0. 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急性期显著升高,恢复期明显降低,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对评估患儿病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对入住母婴同室的足月正常体质量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的进行调查,旨在为早期发现新生儿低血糖提供参考。方法对入住母婴同室的足月正常体质量的157例新生儿进行常规的微量血糖监测。结果157例新生儿共检出低血糖症26例。剖宫产87例,发生低血糖症21例,发生率为24.14%;自然分娩70例,发生低血糖症5例,发生率为7.1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高危因素的剖宫产母亲的新生儿62例,发生低血糖14例,发生率为22.58%;因社会因素剖宫产母亲的新生儿25例,发生低血糖7例,发生率为28.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所有新生儿均要监测血糖,及时发现并纠正低血糖,以免引起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损害,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相似文献   
6.
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远期疗效。方法 治疗后4-5年对高压氧(HBO)治疗组32例,对照组(同期未用HBO治疗者)28例进行随访并做详细的体格及神经系统检查,观察两组的远期疗效。结果 治疗组丹佛氏智测异常率低于对照组(P=0.0003),HIE预后不良率亦较对照组降低(中度:P=0.02;重度:P=0.01)。视听检查均无异常发现,结论 HBO治疗HIE能改善HIE患儿智力发育并降低预后不良率,且无减压病及视听异常等副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去氨加压素(DDAVP)治疗无效的、晨尿渗透浓度正常的原发性遗尿(PNE)患儿,以托特罗定为基础叠加槐杞黄颗粒和心理行为干预,寻求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对DDAVP治疗无效的PNE门诊患儿经过 1个月的药物洗脱期,以区组随机方法分为3组:西药组(托特罗定)、中西药组(托特罗定+槐杞黄颗粒)和联合组(托特罗定+槐杞黄颗粒+心理行为干预)行平行随机对照试验,入组时依据患儿及其家长回忆的月遗尿次数视为基线遗尿次数,在治疗结束时(近期)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远期)评估疗效并行意向性分析。结果 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34例PNE患儿进入本文分析,3组各78例,3组间年龄、性别和基线遗尿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近期和远期总有效率,联合组和中西药组均好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17和<0.001);近期总有效率,联合组与中西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总有效率,联合组与中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联合组近期和远期得到1例有益结果需要治疗PNE人数(NNT)分别为6.5(95%CI:3.7~25.3)和2.4(95%CI:1.8~3.6),中西药组远期NNT为和4.6(95%CI:2.7~15.2)。结论 托特罗定+槐杞黄颗粒+心理行为干预2.4例DDAVP治疗无效的晨尿渗透浓度正常的PNE患儿在远期疗效上有1例有效,而且置信区间很窄,对这一结果信心很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们对 35例初治急性白血病(AL)患儿进行了形态学、免疫学及细胞遗传学检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初治小儿AL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6个月至17岁.取其初发病时的骨髓进行形态学分型(按FAB标准)、免疫学分型(用流式细胞仪间接或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LA-DR、CD2、CD3、CD7、CD10、 CD19、CD22、CD13、CD33、CD14、CD61和CD41单克隆抗体反应,T细胞系阳性细胞>30%为阳性反应,其余以阳性细胞>20%为阳性反应)及细胞遗传学分型(将新鲜细胞培养24小时后,收集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用RHG显带技术按照国际细胞遗传学命名协会方法进行核型分析).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CD11b表达水平及其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将6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分为3组 :自然分娩脐血25例 (VD)、择期剖宫产脐血20例 (ECS)和外周静脉血15例 (nPV)。采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CD11b平均荧光强度 (MFI)和阳性细胞百分比 (CD11b % )。10例健康成人外周静脉血作为对照 (aPV)。结果VD、ECS、nPV和aPV4组的中性粒细胞CD11b %分别为0.95±0.07、0.96±0.03、0.93±0.04和0.96±0.02 ,4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F=1.44,P>0.05)。4组的CD11bMFI分别为701.4±601.6、556.6±273.9、1090.4±338.1和447.7±249.9,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H=19.03,P<0.001) ,其中 ,nPV高于VD、ECS和aPV(P均<0.05) ,后3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0.05)。结论静息状态下足月新生儿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CD11b膜表达正常或增高 ;分娩方式不影响足月儿中性粒细胞CD11b膜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