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建立近足月(29 d胎龄)胎兔持续宫内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为深入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合适模型。方法: 选择孕29 d健康新西兰白兔24只,联合全身麻醉和腰麻对孕兔进行麻醉,从左侧股动脉插入4F Fogarty动脉取栓导管,实验组向导管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0.3 mL阻断孕兔子宫血供,阻断时间分别为20 min、25 min、28 min、30 min和40 min,每组4只;对照组插管后不注入生理盐水,共4只。24 h后行剖宫产,记录新生兔一般情况,评估新生兔神经行为学和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麻醉过程中孕兔生命体征稳定,未发生低氧血症,对麻醉耐受性良好。实验组向导管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0.3 mL后孕兔右侧股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而对照组血压无明显波动(P>0.05)。持续阻断子宫血供导致胎兔和新生兔死亡,存活新生兔神经行为学异常,脑细胞发生凋亡。阻断子宫血供20 min时,未发现死胎,新生兔行为学和脑组织病理学改变不明显;阻断子宫血供25 min和28 min时,死胎率分别为12.9%和40.6%,存活新生兔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行为异常,脑组织切片发现神经元细胞肿胀,小胶质细胞活化,脑细胞凋亡;而阻断子宫血供超过30 min时,死胎率高达80.0%。结论: 持续阻断孕兔子宫血供导致胎兔死亡、新生兔神经行为学异常及脑组织病理学改变,且不同阻断时间引起不同程度的脑损伤;持续阻断子宫血供25~28 min,可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相关研究提供合适的胎儿期全身性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胎兔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腺苷A_(2A)受体拮抗剂SCH58261减轻成熟胎兔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方法:选择孕29 d的普通级新西兰孕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缺氧缺血组(HI组)、SCH58261 0.04 mg/kg剂量组、SCH58261 0.12 mg/kg剂量组和药物溶剂组(DMSO组)。制备胎兔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孕兔均在术后24 h行剖宫产,将存活新生兔置入已提前预热为35℃的婴儿暖箱内保暖。记录新生兔的一般状况;评估存活新生兔神经行为学改变;利用质谱法测孕兔血清、新生兔血清及脑组织的SCH58261浓度;采用real-time PCR检测新生兔脑组织皮质、海马和纹状体区Bcl-2和Bax的mRNA表达;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新生兔脑组织皮质、海马和纹状体区p-P38 MAPK的蛋白水平。结果:新生兔血清和脑组织中均能检测到SCH58261的存在。与HI组比较,SCH0.04 mg/kg组和SCH 0.12 mg/kg组新生兔脑皮质、海马和纹状体区Bcl-2的mRNA表达均增加(P0.05),而Bax的mRNA的表达均减少(P0.05)。将p-P38 MAPK在新生兔脑皮质、海马和纹状体区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SCH0.04 mg/kg组和SCH 0.12 mg/kg组的P38 MAPK磷酸化水平均低于HI组(P0.05),且SCH 0.12 mg/kg组与SCH 0.04 mg/kg组相比稍降低(P0.05)。结论:腺苷A_(2A)受体拮抗剂SCH58261可能通过阻断腺苷A_(2A)受体,抑制神经元P38 MAPK的磷酸化,进一步抑制脑细胞凋亡而减轻宫内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3.
正【据《Hepatol Res》2018年6月报道】题:表现为低GGT进行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ABCB11杂合子检出的罕见/新发同义变异或内含子变异的剪接分析(作者Wang NL等)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是常染色隐性遗传性疾病。部分表现为低GGT进行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患儿在ABCB11检出1个致病突变和1个罕见/新发同义变异或内含子变异。该研究纳入2009年10月至2016年6月间,检出ABCB11罕见/新发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告1例18q21杂合缺失致ATP8B1缺陷病(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合并皮特-霍普金斯综合征(PHS)。 方法:总结患儿的临床特征、染色体芯片和基因检查结果。 结果:男,3个月2 d,因皮肤巩膜黄染2月余就诊。体重4 kg(<P3)。颜面、躯干和四肢皮肤轻中度黄染,巩膜中度黄染,手心和足心无黄染。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ALT、AST、总胆汁酸(TBA)、甲胎蛋白(AFP)升高,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白蛋白(ALB)正常,提示为低GGT胆汁淤积症。染色体芯片分析发现,患儿18号染色体长臂(18q21.2-q21.33)缺失11.6 Mb,8号染色体短臂(8p23.2)缺失961 kb。18号染色体缺失区域包含ATP8B1及TCF4基因,可分别解释肝内胆汁淤积症和PHS表现。ATP8B1基因测序发现两个SNP,经Mutationtaster软件预测为非致病性。口服熊去氧胆酸及补充脂溶维生素,1岁龄黄疸消退,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随访至2岁10个月,身高90 cm(P3~P10),体重12 kg(P3~P10),头围42.5 cm(<P3),呈特殊面容(嘴宽大,唇厚,鼻梁宽而高,鼻尖突出,下颌略微前突),有明显的智力发育落后,便秘严重。 结论:采用染色体芯片技术和基因测序确诊了1例婴儿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合并PHS病例,提示原因不明的胆汁淤积,应重视分子学诊断,常规的基因外显子测序技术可能会漏诊一些染色体片段缺失的病例,应联合使用染色体芯片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合适的早产脑损伤动物模型。方法选择孕25 d的健康新西兰白兔32只,阻断孕兔子宫血供,致胎兔宫内缺氧缺血,阻断时间分别持续30 min、35 min、37 min、40 min,对照组不阻断子宫血供。所有孕兔分别在术后24 h(孕26 d,A组)、5 d(孕30 d,B组)行剖宫产,根据阻断时间共分8亚组,每亚组4只。记录新生兔的一般状况,评估胎龄30d存活新生兔神经行为学,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A组新生兔缺氧缺血30 min均存活,随时间延长(35~40 min),死胎率由31.0%升至100%,存活新生兔脑组织含水量、凋亡脑细胞数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新生兔,缺氧缺血35和37 min的死胎率升高为50.0%和65.7%,存活兔的体质量均低于对照组,并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行为学异常,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组织病理检查发现,B组脑白质损伤较A组更明显。结论孕25d持续阻断孕兔子宫血供35~37 min可造成部分死胎和宫内体质量增长迟缓,存活新生兔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行为学异常及脑白质损伤,可用于制备早产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1999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56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早发型败血症3例,晚发型败血症53例)临床特点、血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血培养结果阳性43例,以条件致病菌为主,其中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血培养阳性1例.为脑膜炎败血黄杆菌;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血培养病原菌中,革兰阴性细菌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33.3%,14/42);革兰阳性细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首(26.2%,11/42),其次是肠球菌(11.9%,5/42);另有真菌感染2例,为白念珠菌败血症(4.8%,2/42).药物敏感试验方面,所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均为耐苯唑西林凝同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大部分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对林可霉素、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亦不敏感,但对万古霉素未发现耐药,对利福平均敏感;所有肺炎克雷伯菌均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仅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以及喹诺酮类等少数抗生素敏感.56例败血症患儿治愈43例,死亡13例(包括6例病情恶化放弃治疗),病死率为23.2%.结论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原菌主要为条件致病菌,并存在多重耐药,对可疑败血症患儿应及时行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为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应正确合理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改良的神经行为学评估结果量表对新生兔神经行为学评分的效果. 方法 妊娠29 d健康新西兰白兔1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缺氧缺血25 min组、缺氧缺血28 min组分别阻断孕兔子宫血流25、28 min,对照组不阻断子宫血流.记录新生兔的一般情况.每组活产新生兔随机分为顺向评分亚组、反向评分亚组、改良评分亚组,分别按神经行为学评分量表顺向和反向顺序以及改良的神经行为学评分量表顺向顺序进行评估,记录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比较不同评分方法对评估结果的影响.同时行病理学观察,分析存活新生兔神经行为学得分与缺氧缺血时间和脑细胞凋亡数量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或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对照组和缺氧缺血25、28 min组的死胎率分别为0.0%(0/28)、16.7%(6/31)与37.9%(11/29),x2=21.33,P=0.00;纹状体单位面积内脑细胞凋亡数量逐渐增多[分别为0(0~1)、7(6~10)与25(22~28)个,H=54.39,P<0.05];神经行为学得分依次降低[对照组、缺氧缺血25和28 min组相比,姿势:3.00(2.25~3.00)分、2.00(1.00~2.00)分与1.00(1.00~1.00)分,H=38.47;翻正次数:9.00(8.00~9.75)次、4.00(3.00~5.00)次与1.00(0.00~1.00)次,H=52.30;翻正得分:2.90(2.80~2.98)分、2.10(1.90~2.20)分与1.30(1.00~1.40)分,H=53.53;运动能力:3.00(2.00~3.00)分、1.50(1.00~2.00)分与0.00(0.00~1.00)分,H=38.97;吮吸和吞咽协调能力:3.00(2.00~3.00)分、1.50(1.00~2.00)分与1.00(0.00~1.00)分,H=42.87;嗅觉刺激:3.00(3.00~3.00)分、2.00(2.00~2.00)分与1.00(1.00~2.00)分,H=38.43;P均=0.00].反向评分亚组神经行为学得分与顺向评分亚组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顺向评分亚组姿势项得分、翻正次数高于反向评分亚组,以对照组和缺氧缺血25 min组孕兔所产新生兔姿势项得分下降最明显[顺向评分亚组与反向评分亚组相比,姿势项:对照组:3.00(3.00~3.00)分与2.00(2.00~3.00)分,T=69.00,P<0.05;缺氧缺血25 min组:2.00(1.25~2.00)分与1.00(1.00~1.75)分,T=52.00,P<0.05.翻正次数:缺氧缺血25 min组:4.50(4.00~5.75)次与3.00(2.25~4.00)次,T=47.00,P<0.05];反向评分亚组嗅觉刺激项、吮吸和吞咽协调能力项得分略高于顺序评分亚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评分亚组各评估项得分与顺向评分亚组相近,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存活新生兔神经行为学评分分别与缺氧缺血时间、纹状体单位面积内脑细胞凋亡数量呈负相关关系(r均<0,P均<0.05),其中顺向评分亚组和改良法评分亚组新生兔神经行为学各项得分与缺氧缺血时间、纹状体区域单位面积内凋亡的脑细胞数量间相关系数接近,相关性强(|r|≈0.8,P均<0.05). 结论 对新生兔反复被动运动检查可导致低估新生兔的神经行为学评估结果;经改良的神经行为学量表可准确反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新生兔的神经行为学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临床特点及再发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特点及再发梅毒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5—2008年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患儿出院18个月后行问卷调查,根据是否再感染或复发梅毒分为再发组和无再发组,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先天性梅毒65例,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45例(69.2%)来自低文化教育家庭。共有54例完成问卷,其中无再发组45例,再发组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再发组患儿父母中接受健康教育、积极接受梅毒血清学检查、注意患儿衣物清洗和消毒比例均低于无再发组(分别为22.2%比64.4%、33.3%比75.6%、55.6%比88.9%,P均<0.05),而父母梅毒血清学RPR持续阳性的比例高于无再发组(77.8%比13.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患儿父母RPR持续阳性是患儿再发梅毒的高危因素(OR=51.170,P=0.002),对患儿父母进行健康教育是患儿再发梅毒的保护因素(OR=0.057,P=0.025)。结论目前先天性梅毒患儿主要来源于低文化教育水平家庭,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经正规治疗后,仍可能再发,通过进行梅毒相关的健康教育,可减少患儿再发梅毒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儿童急性肝衰竭(PALF)是一种罕见的综合征,致死率高。肝移植仍然是目前PALF唯一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我国儿童肝移植技术日趋成熟,已显著改善PALF预后。但PALF进行肝移植仍存在许多问题,充分讨论PALF患儿行肝移植术术前、术中和术后存在的客观问题,将进一步改善PALF患儿的整体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变迁。方法:选取 2008 年入院新生儿病房机械通气时间≥48 h 的23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 8 年前进行比较。结果:2008年VAP发生比率为25.2%,低于8年前的36.1%(P<0.05)。VAP的发生与胎龄、出生体重呈负相关,与机械通气(MV)时间、住院时间、气管插管次数、胃出血及使用血制品呈正相关(P<0.05)。病原菌主要是耐药性条件致病菌,以革兰阴性细菌为主(77%),排前 3 位分别是肺炎克雷伯杆菌(2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8%),鲍曼不动杆菌(13%);革兰阳性细菌占23%,以缓症链球菌(14%)为主。而8年前病原菌革兰阴性细菌排前3位分别是克雷伯杆菌属(23%),铜绿假单胞菌(17%),不动杆菌属(16%);革兰阳性细菌占22%,以缓症链球菌(11%)为主;白色念珠菌(1%)。结论:VAP的发生与胎龄、出生体重、MV时间、住院时间、气管插管次数、是否有胃出血及是否使用血制品密切相关;致病菌主要是耐药性条件致病菌;与 8 年前比较,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率增加,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减少。[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12):936-9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