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99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介绍腹腔镜下经腹部和后矢状路联合手术治疗直肠肛门手术后复发性直肠尿道瘘和直肠阴道瘘。方法5例术后多次复发性直肠尿道瘘或直肠阴道瘘患儿,男3例,女2例,年龄3~13岁。腹部在腹腔镜下游离结肠,远端尽可能从骶前向盆腔分离肠管,近端肠管游离保证正常结肠能无张力拖至肛门处吻合。低位盆腔肠管分离通过后矢状位切口(肛缘后上1cm),正中切开直肠后壁,直肠内剥离黏膜至齿状线,直视下修补瘘口,近端切断结肠,将正常结肠拖出与肛门吻合。结果所有患儿排便功能良好,仅1例有轻度污粪,未见瘘管复发。结论腹腔镜下经腹部和后矢状路游离结肠、直肠,创伤小,视野清晰,避开了粘连紧密的瘘管分离,完整结肠拖出避免了瘘管的复发,后矢状路直肠切开能直视下显示并修补瘘管。  相似文献   
2.
胆道闭锁肝纤维化与血清学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道闭锁(Biliary Artesia,BA)是新生儿阻塞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其病理特征为胆管的进行性炎症和肝纤维化,发展速度快,涉及肝内外胆管,虽然通过Kasai手术(即肝门空肠吻合术)能够改善肝内外胆道的梗阻。但多数患儿仍发生进行性肝内胆管破坏和肝纤维化。最后发展为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晚期病例肝脏移植将不可避免。BA病人的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Kasai手术时的年龄、病变的类型以及肝纤维化程度等。预测BA的预后以及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对选择肝移植的手术时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辅助胆道造影在幼婴延迟性黄疸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胆道造影在幼婴延迟性黄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首先脐部置镜观察胆囊及肝脏情况,如果胆囊大小正常或基本正常,通过右肋缘下trocar孔拖出胆囊底部,部分患儿需游离胆囊系膜。切开胆囊,插管行胆道造影。如果胆囊呈纤维闭锁状态,不能拖出腹腔外,中转开腹。切开胆囊插管失败,放弃造影。结果12例患儿直接从拖出胆囊行胆道造影显示婴儿肝炎综合征或胆汁淤积8例;2例显示为胆管发育不良;2例为肝内胆管闭锁。5例从肝脏游离胆囊系膜后拖出造影,2例显示为胆管发育不良,3例提示胆道闭锁。其余21例患儿胆囊呈条索状,不同程度肝硬化,放弃胆道造影,诊断为胆道闭锁。所有胆道闭锁患儿均行Kasai手术。结论腹腔镜探查、胆道造影是诊断胆道闭锁、鉴别幼婴延迟性黄疸简便、准确、安全的方法,能够显示整个胆树的解剖结构,避免过大或不必要的创伤。  相似文献   
4.
胆道闭锁患儿血清sICAM-1与IL-18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白细胞介素 18(IL 18)在胆道闭锁(B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胆道闭锁患儿 2 1例 ,男 8例 ,女 13例 ;年龄 2个月~ 12岁 ,所有患儿诊断均经手术后病理切片证实。正常对照 12例为健康体检儿童 ,年龄 1个月~ 10岁。采用ELISA法动态测定胆道闭锁患儿手术前、后血清sICAM 1、IL 18水平。结果 胆道闭锁患儿血清sICAM 1、IL 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且两者呈正相关。Kasai手术后两者水平比术前无明显下降 ,且黄疸越重 ,水平越高。结论 sICAM 1、IL 18参与胆道闭锁的进行性损伤的病理过程 ,手术后两者增高表明外科手术不能完全阻止BA的炎症 ,持续增高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小儿脐疝为小儿常见疾病,大部分2岁前可以自愈,但2岁以上仍未自愈者部分需要手术治疗.脐疝一般采用传统的开放手术,国内外多见在腹腔镜下用补片治疗成人脐疝[12],费用昂贵.经脐两孔腹腔镜结扎法治疗小儿脐疝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应用经脐两孔腹腔镜结扎法治疗15例脐疝,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腹腔镜辅助 Duhamel 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肠神经元发育不良症 B 型(IND —B)的操作技巧,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至2014年,我们收治29例 IND — B 型患儿,经规范的保守治疗仍存在顽固型便秘,延迟拍片提示钡剂残留位于脾曲以近的结肠。均接受腹腔镜辅助 Du-hamel 结肠次全切除术,平均手术年龄为5岁2个月。手术操作按照 Smith 方法有改进:将腹腔镜下腹腔内直肠的离断改为经直肠后壁切口肛门外直肠离断。结果所有病例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80 min,术中无并发症。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1例,便血1例,均经保守治疗好转。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1个月,无吻合口狭窄、污粪发生。术后第2周排便频率为每日3~18次,第4周排便频率为每日6~10次,术后平均3.5个月,排便次数达到正常。1例术后需持续扩肛3个月。无一例出现便秘复发、大便失禁。结论腹腔镜辅助 Duhamel 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 IND — B 患儿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排便次数少,需扩肛的患儿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集束化营养支持在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6年12月-2019年1月在本院小儿外科治疗的108例患者纳入研究,分为常规组(n=58)及干预组(n=50),常规组给予常规饮食指导,干预组在患儿入院开始进行集束化营养管理.观察两组术前肠道准备时间、术中肠道清洁度及术后各种临床指标.结果 干预组术前肠道准备的平均时间为(4.53±1.21)d,短于对照组的(7.52± 1.75)d;干预组术中肠道清洁度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的13例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略有下降,9例患儿血清ALT、AST升高.两组患儿术后切口感染及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住院时间长于干预组;术后随访1个月,常规组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高于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集束化营养支持管理可缩短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术前肠道准备时间和住院时间,并能降低术后早期小肠结肠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辅助Duhamel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 disease,HD)的并发症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4年1月12例长段型HD资料,男7例,女5例,中位年龄8月(5月~6岁)。其中移行区位于降结肠近端8例,横结肠2例,结肠肝曲1例,升结肠1例。7例行结肠造瘘。手术主要改良之处:经肛门齿状线上方直肠后壁切口将结肠拖出至肛门外,用Endo-GIA肛门外切断并封闭,保留直肠残端4~5 cm。然后结合Deloyer技术将升结肠拖下与原直肠后壁端侧吻合,再将Endo-GIA切缝器两肢分别放入原直肠和新直肠,切开两段肠管间隔并行侧侧吻合。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排便功能。结果 12例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次全结肠切除升结肠Duhamel拖出术,平均手术时间170 min(125~240 min),未出现术中并发症,无吻合口漏。4例诉肛周疼痛,1例术后5天便血,保守治疗治愈。大便频率2周以内4~15次/天,恢复到正常排便频率(1~2次/天)时间平均3.5月(2.2~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2个月(3~46个月),2例术后小肠结肠炎,1例早期有便秘症状,均保守治疗治愈。无闸门综合征和粪石发生,无大便失禁。结论改良腹腔镜辅助Duhamel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长段型HD安全有效,排便频率恢复正常快。肛门外处理直肠盲端简单可靠,腹壁创伤小。  相似文献   
9.
国际小儿腔镜外科学会(International Pediatric Endosurgery Group,IPEG)第十七次年会于2008年6月12日至15日在国际电影城法国嘎纳举行.来自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50名代表参与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国际小儿腔镜外科学会主席法国Lenval儿童医院外科主任JeanStephane Valla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辅助下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Ⅰ期成形术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后矢状位肛门直肠成形术日前已成为高位肛门闭锁的标准手术方法之一,但术后大便失禁的控制仍不理想。约半数前列腺后瘘管的男孩有明显的污便,只有1/4的患儿大便控制正常。为改善高位肛门闭锁患儿的治疗效果.我们尝试在腹腔镜辅助下进行Ⅰ期肛门成形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