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乳糖血症是半乳糖代谢中酶功能缺陷所引起的一种遗传性代谢缺陷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在欧美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3万。1/5万,我国台湾省的筛查显示当地的发病率约为1/40万。半乳糖血症的临床症状出现较早,早期明确诊断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可以极大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伤残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合并低磷血症的临床特点,探讨DKA治疗期间低磷血症的发生率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遗传与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133例合并DKA的1型糖尿病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入院后4~24h血磷水平,并对影响儿童血磷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33例DKA患儿中男55例(41%),女78例(59%),年龄6月龄至15岁,平均年龄(6.7±3.9)岁,新发1型糖尿病占72%。75例(56%)患儿出现血磷降低,其中41例(31%)患儿血磷0.81~1.29 mmol/L,22例(16%)患儿血磷0.61~0.81mmol/L,10例(7.5%)患儿血磷0.38~0.61mmol/L,2例(1.5%)患儿血磷<0.38mmol/L。正常血磷组与低血磷组之间pH值、碳酸氢根(HCO3-)、碱剩余(BE-B)、血钾、血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酸中毒、年龄≤5岁为影响儿童DKA时血磷降低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75例低血磷患儿均未出现低磷血症相关临床症状,未补充磷酸盐治疗。34例血磷<0.81mmol/L的患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大小及不同放置时间的滤纸洗脱尿半乳糖醇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结果与原尿液半乳糖醇GC/MS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探讨滤纸尿送检筛查希特林蛋白缺陷所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既往GC/MS分析提示含有半乳糖醇的原尿液10份,每份制成3种大小不同的滤纸吸附,晾干,在室温下放置1~7 d,然后洗脱。取原尿液和洗脱尿100μL,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肌酐水平。取原尿液和洗脱尿100μL,原尿液先采用尿素酶处理后进行尿液代谢产物GC/MS检测。用质谱仪检索NIST图谱库定性检测到的尿液代谢产物。用正十七烷酸作为内标物质,应用内标法以内生肌酐定量代谢产物。结果同一份含有半乳糖醇的尿液,制成3种大小不同的滤纸尿,放置第1、3、5、7天的大小不同滤纸洗脱尿与其原尿液均经GC/MS检测,并进行比较,发现不同时间/不同大小的滤纸洗脱尿与其原尿液半乳糖醇的出峰时间及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时间/不同大小的滤纸洗脱尿半乳糖醇的出峰时间及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常温下,7 d内当洗涤滤纸的液体与滤纸吸收的尿液量一致时,滤纸尿可代替-80℃储存的原尿。建议使用的滤纸片规格是5 cm×8 cm,可吸收1.0 mL尿液。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儿童肝豆状核变性(WD)的临床表型及ATP7B基因变异类型特征,探讨其对WD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316例WD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ATP7B基因变异特征等资料。根据诊断时有无临床症状分为无...  相似文献   
5.
半乳糖血症患儿血浆氨基酸谱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半乳糖血症患儿血浆氨基酸的变化特点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对10例半乳糖血症患儿于饮食限制治疗前(疾病期)、后(恢复期)进行血浆17种游离氨基酸测定,并与52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健康儿童比较。结果半乳糖血症患儿治疗前血浆组氨酸、苏氨酸、瓜氨酸、精氨酸、酪氨酸、蛋氨酸均明显升高,谷氨酰胺、丙氨酸、缬氨酸、色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明显降低,治疗好转后除血浆色氨酸较治疗前升高、蛋氨酸较治疗前下降外,其余氨基酸于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半乳糖血症患儿治疗前血浆氨基酸谱有明显改变,酪氨酸、瓜氨酸和蛋氨酸的变化与遗传性代谢缺陷病所致酪氨酸血症、瓜氨酸血症和蛋氨酸血症类似,仅检测血浆氨基酸水平难以与上述疾病鉴别;半乳糖血症患儿血浆氨基酸变化与肝功能异常无关,可能与疾病本身代谢异常有关;肝功能正常或异常的黄疸、肝脾肿大患儿血浆氨基酸异常,需警惕遗传代谢缺陷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头孢替安静脉滴注联合结肠镜下甲硝唑冲洗阑尾腔法治疗慢性阑尾炎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阑尾炎患者分为对照组(给予头孢替安静脉滴注与结肠镜下生理盐水冲洗阑尾腔治疗)和观察组(给予头孢替安静脉滴注与结肠镜下甲硝唑冲洗阑尾腔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恢复情况、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复发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更优,总有效率更高(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更短(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阑尾炎患者采用头孢替安静脉滴注与结肠镜下甲硝唑冲洗阑尾腔法治疗的效果理想,能促进患者恢复,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丙酮酸脱氢酶缺乏症发病分子遗传学机制,从基因水平诊断丙酮酸脱氢酶缺乏症,为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符合丙酮酸脱氢酶缺乏症的1例患儿采用PCR法对PDHA1基因的11个外显子及外显子交界区进行扩增,并通过对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检测突变。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新突变进行氨基酸保守型分析,预测蛋白二、三级结构,鉴定其致病性。结果先症者PDHA1基因第11外显子出现小片段重复突变,即c.1111_1158dup48bp,为新发突变。50例正常对照直接测序均未检测到c.1111_1158dup48bp突变。蛋白质二级、三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新突变c.1111_1158dup48bp引起Ser371_Phe386的16个氨基酸重复,导致蛋白质二、三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而正常对照无此变化。结论 PDHA1基因c.1111_1158dup48bp重复突变不是多态性变异,可能是一种新的致病性突变,导致丙酮酸脱氢酶缺乏症的发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原贮积病Ⅱ型患者酸性α-葡萄糖苷酶(GAA)基因变异特点及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并根据健康儿童GAA基因变异携带率推断理论发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5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的18岁前起病的57例糖原贮积病Ⅱ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GAA基因分析结果,采用荧光底物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或干血斑中GAA活性,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GAA基因变异分析。以2395名健康儿童全外显子测序中GAA基因检测计算GAA基因变异携带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57例患儿中男26例,女31例。婴儿型患者28例,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全身肌无力及心肌肥厚,发病年龄(2.5±1.4)月龄,确诊年龄(5.0±3.0)月龄,其中26例于1岁内死亡。晚发型患者23例,表现为肌无力、呼吸困难等,发病年龄(12.0±5.0)岁,确诊年龄(17.0±7.5)岁,7例诊断时已出现呼吸衰竭。非典型婴儿型6例,1岁左右发病,表现为肌无力伴肥厚性心肌病,诊断年龄为2.5~7.0岁。GAA基因分析显示,57例患者共检出47种变异,其中3种错义变异c.797C>T、c.1109G>A及c.1757C>T为可能致病新变异。c.1935C>A(25/114,21.9%)和c.2238G>C(15/114,13.2%)为较常见变异,57.1%(16/28)婴儿型患者检出c.1935C>A的纯合或复合杂合变异,65.2%(15/23)晚发型患者携带c.2238G>C。c.796C>T及c.1082C>T多见于非典型婴儿型。在28例婴儿型患者中,26例(92.9%)至少携带1个错义变异。健康儿童GAA基因致病变异携带率为24/2395,推测该病的理论发病率为1/40000。患者组GAA变异谱与健康儿童携带的GAA变异谱基本一致,假性缺陷变异c.1726G>A和c.2065G>A纯合子检出率在患者组分别为26.3%(15/57)和35.1%(20/57),在健康儿童组分别为1.7%(40/2395)和3.9%(94/239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1.2、121.9,均P<0.01)。结论:糖原贮积病Ⅱ型临床表现呈连续的临床谱特征,少数患者为非典型婴儿型。常见的2种变异c.1935C>A和c.2238G>C分别与婴儿型及晚发型有关,c.796C>T及c.1082C>T多见于非典型婴儿型。绝大多数婴儿型患儿因携带1个错义变异推测为交叉反应性免疫物质阳性。糖原贮积病Ⅱ型理论发病率约1/4000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半乳糖血症患儿饥饿试验及胰高血糖素试验结果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1例半乳糖血症患儿治疗前进行饥饿试验及胰高血糖素试验,然后给予限制乳糖饮食治疗2周,病情好转后复查饥饿试验。结果饥饿试验:治疗前除1例空腹8 h无低血糖外,其余10例患儿均在空腹1.5~5(2.8±1.3)h内出现低血糖,血糖最低可至1.5 mmol/L,平均(2.1±0.5)mmol/L,治疗后3例空腹6~8 h无低血糖,8例空腹3~6(4.1±1.3)h出现低血糖,血糖最低1.9 mmol/L,平均(2.8±0.9)mmol/L,与治疗前比较,耐受饥饿时间显著延长(P<0.001),空腹血糖较前显著升高(P<0.01)。胰高血糖素试验:仅3例血糖较基础值升高>50%。结论未经治疗的半乳糖血症患儿通常在空腹(1.5~5)h内出现低血糖,最低可至1.5 mmol/L,但无临床症状。经限制乳糖饮食治疗后耐受饥饿的时间显著延长,空腹血糖亦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并不是所有半乳糖血症患儿均会出现低血糖,可能与半乳糖代谢过程中酶缺陷程度有关。大多数半乳糖血症患儿胰高血糖素试验无反应,存在糖原分解、糖异生代谢紊乱,因此,临床上遇到胰高血糖素试验无反应者的先天性代谢性肝病时,应注意到到半乳糖血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筛查阴性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2年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的31例筛查阴性CH患儿的临床、实验室资料,其中17例进行了全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基因分析。结果:31例CH患儿中,早产儿19例(61.3%),足月儿12例(38.7%),胎龄36(26~40)周,出生体重2.35(0.75~3.70)kg,诊断年龄20?d(7?d~4岁),初筛干血斑促甲状腺素4.18(0.34~8.97)mU/L。同性别双胎儿9例(29.0%),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家族史4例(12.9%)。首发症状为体重增长缓慢11例(35.5%),黄疸消退延迟7例(22.6%),矮小症、腹胀伴脐疝、胎儿水肿、甲状腺肿各1例(3.2%)。17例患儿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10例检出DUOX2基因突变(携带双位点突变6例,携带单位点突变4例),其中3例伴甲状腺功能减退家族史。22例进行了诊断再评估,其中17例(77.3%)为暂时性CH,5例(22.7%)为永久性CH。10例DUOX2基因突变患儿中,6例为暂时性CH,1例为永久性CH,3例(均为3岁以下)仍在治疗中。结论:CH筛查假阴性多见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同性别双胎、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家族史患儿,DUOX2基因突变是常见的分子生物学发病基础,多数患儿为暂时性CH。对不明原因生长缓慢、黄疸消退延迟患儿应及时进行甲状腺功能评估,以便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