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小儿CD7抗原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 (CD7+AML)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 55例初治小儿AML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多药耐药P糖蛋白 (P1 70 )检测 ,临床观察 ,并常规采用HAE方案诱导治疗 ,判定疗效。结果2 3例CD7+小儿AML在FAB分型中以M2 、M5 多见。M3 中无一例CD7抗原表达 ,将CD7+与CD7-两组小儿AML进行对比 ,CD7+AML具有肝脏明显增大 (P <0 0 0 5) ,外周血白细胞数、原始细胞比例及P -糖蛋白表达增高等特点 (P <0 0 0 5,P <0 0 1及P <0 0 5) ,且年龄偏低 ,中位数年龄 7 6岁 (P <0 0 1 ) ,治疗效果差 ,完全缓解率4 3% ,达首次缓解中位时间为 55 5天。结论  小儿CD7+AML具有独特的临床生物学特征 ,常表达P -糖蛋白 ,临床症状重 ,治疗效果差 ,完全缓解率低 (P <0 0 5) ,达首次缓解时间长 (P <0 0 5)。  相似文献   
2.
1病例报告 男,2岁6月龄.因面色萎黄,皮肤出血点6个月,加重20 d入院.曾在某院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口服强的松1个月余,又静脉滴注长春新碱,每周1次,共4次,血小板均暂时部分上升后下降,且贫血渐重.再次骨髓检查,诊断为淋巴-组织细胞白血病,服中药1个月.查体:中度贫血貌,皮肤散在出血点,肝脾淋巴结无肿大;血WBC 21.3×109/L,N0.29,L0.41,幼稚细胞0.30,Hb68 g/L,PLT6×109/L.  相似文献   
3.
五杞消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五杞消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增加运动、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基础治疗,对照组30例予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天晴甘平)2粒,每日3次口服。治疗组30例予五杞消脂汤,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2组均治疗8周并观察2周。2组均10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36.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AST、ALT、TC及T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五杞消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小儿CD7抗原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CD7^+ AML)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55例初治小儿AML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多药耐药P糖蛋白(P170)检测,临床观察,并常规采用HAE方案诱导治疗,判定疗效。结果 23例CD7^+小儿AML在FAB分型中以M2、M3多见。M3中无一例CD7抗原表达,将CD7^+与CD7^-两组小儿AML进行对比,CD7^+ AML具有肝脏明显增大(P<0.005),外周血白细胞数、原始细胞比例及P-糖蛋白表达增高等特点(P<0.005,P<0.01及P<0.05),且年龄偏低,中位数年龄7.6岁(P<0.01),治疗效果差,完全缓解率43%,达首次缓解中位时间为55.5天。结论 小儿CD7^+AML具有独特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常表达P-糖蛋白,临床症状重,治疗效果差,完全缓解率低(P<0.05),达首次缓解时间长(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常用化疗药物(柔红霉素和亚砷酸)引起相关心脏毒性及监测方法。方法对2010年6月—2011年4月在河北省廊坊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8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常规药物化疗,并监测化疗前后12导联心电图(ECG)、心肌酶谱及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结果共8例患者出现明显ECG改变,且化疗后血浆NT-proBNP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肌酶谱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8例患者中大部分患者化疗后血浆NT-proBN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酶谱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应用柔红霉素及亚砷酸常规药物治疗可能引起相关的心脏毒性,ECG是常规检测手段,NT-proBNP亦可作为简便实用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6.
7.
<正>蒽环类药物,在20世纪60年代应用于临床,抗肿瘤活性广泛。其在临床上多种恶性疾病的治疗地位,通常不可替代。临床研究显示,与标准剂量相比,每日使用大剂量柔红霉素(90mg/m2)进行强化诱导治疗,可提高年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率,并可延长总生存期,而以心力衰竭为特点的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柔红霉素(DNR)化疗后患者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以评价DNR早期心肌毒性及参麦注射液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3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均采用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DA)方案诱导化疗;治疗组另给予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浆NT-pro BNP水平、心肌酶谱(CK、CK-MB)和心电图(ECG)变化。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T-pro BNP水平均显著上升(P<0.01),且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可降低柔红霉素化疗后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以防治其心肌毒性。  相似文献   
9.
男,2岁6个月。因面色萎黄、皮肤有出血点6个月,加重20天人院。患儿病初在外院经血常规、骨髓穿刺检查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予泼尼松治疗1个月,血小板回升,泼尼松减量后血小板又下降,后予静脉滴注长春新碱,每周1次,共4次,血小板有所上升,停药1个月后,血小板又下降,且出现贫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