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心源性心前区不适的病例提供较客观的临床诊断依据。方法 对52例心源性心前区不适的患儿行血清学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测定,同时采用^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G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将MPI结果分为4个等级:Ⅰ级为心肌灌注显像正常;Ⅱ级为以1个节段心肌灌注减低为主;Ⅲ级为以2个节段心肌灌注减低为主;Ⅳ级为以3个或3个以上节段心肌灌注减低为主和(或)心功能减低。等级相关分析cTnI与心肌灌注减低程度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资料中MPIⅡ级以上cTnI异常者33例;另16例MPIⅠ级者中9例cTnI异常,且与病程有关。等级相关分析显示MPI减低程度与血清cTnI平均值呈正相关,rs=0.974。结论 心源性心前区不适急性期以cTnI升高为主,而病程较长者则MPI可明显异常。cTnI测定和MPI在疾病的诊断上具有互补性,结合检查可提高心肌受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心前区不适的病因及临床特点,用心肌肌钙蛋白I(cTnI)检测是否存在心肌损害,ECT心肌灌注显像(MPI)了解心肌灌注情况,并比较它们的相关性。方法对123例心前区不适的患儿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胸片,常规心电图,Holter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cTnI测定,部分病例同时进行了MPI检查,比较cTnI与心肌灌注减低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23例患儿中81例(65.9%)临床诊断为非心源性疾病,cTnI、CK-MB均正常。42例(34.1%)诊断为心源性疾病,17例cTnI升高,36例心肌灌注有不同程度的减低。等级相关分析显示cTnI平均值与MPI减低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儿童心前区不适大多为非心源性疾病,cTnI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其平均值与MPI减低程度呈正相关,结合ECT可提高儿童心肌损害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因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病毒感染的情况.方法 将2003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181例患儿(CHD组)纳入研究,回顾性分析其鼻咽分泌物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3(PIV3)等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检测结果,并与同期同年龄段的无先天性心脏病的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LRI组)比较.结果 CHD组RSV阳性率29.8%,显著低于LRI组的40.6%(X2=8.48,P<0.01);PIV3阳性率10.5%,显著高于LRI组的5.2%(X2=9.96,P<0.01),其余病毒阳性率较低.1~6月龄中CHD组RSV阳性率显著低于同龄LRI组(P<0.01).在7~12月龄和夏秋季中CHD组PIV3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同龄和同季节LRI组(P均<0.01).结论 CHD组的呼吸道病毒感染谱与LRI组相似,但RSV感染率较低,PIV3感染率较高;RSV感染率低主要是来自1~6月龄组患儿,PIV3感染率高主要来自7~12月龄和夏秋季节的患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科急诊不同年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儿发病特点、急诊处理方法、转归及收住院诊治情况。方法对2002年6月~2006年6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PSVT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4年来,我院儿科急诊共诊治65例PSVT,年龄8d~16岁,平均6.45岁,其中~1岁11例,~3岁4例,~6岁8例,~16岁42例。各年龄组通过迷走神经刺激、药物治疗大多能成功复律。65例患儿中,收住院22例(34%)。婴幼儿多表现为面色苍白、拒奶、烦躁、气促、水肿,其中并发心力衰竭9例;年长儿组(3~16岁)多表现为心悸、胸闷,无一例并发心力衰竭。不能复律或出现其他并发症或需特殊检查或因其他疾病收住院者共22例(26例次),其中<3岁14例,占住院患儿的64%。以脓毒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水肿待查等诊断收住院者5例,均为<1岁的患儿。结论PSVT婴幼儿临床表现不典型,并发心力衰竭多,病情重。年长儿组诊断容易,处理及时者大多数转归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各病理状况对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影响,并比较其诊断价值。方法:对4组儿童进行血清cTnI、CK-MB测定。A组为健康儿童54例;B组为一般状况可的非心血管疾病患儿53例;C组为病情稳定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2例;D组为急性心肌炎患儿14例。结果:A组cTnI值均<0.25"g/mL,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CK-MB升高1例(1.9%)。A、B、C组cTnI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B组cTnI升高1例(1.9%),CK-MB升高9例(16.9%);C组cTnI均不升高,CK-MB升高1例(8.3%);D组cTnI升高11例(78.6%),平均值较A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cTnI可用来诊断儿童心肌损害,无心血管系统受累的患儿cTnI值不升高,心血管系统以外的疾病可影响CK-MB值。  相似文献   
6.
循证医学是新的临床医学观,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对医学教育也有重要价值。本文分析了目前儿科学临床教学的特点和现状,提出在儿科临床教学过程中应尽力、尽快引入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并提出一些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明确,治疗方法还在探索中。卡维地洛是一种新型的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具有β受体和α受体双重阻滞、调节细胞因子、抗氧化、抗心脏重构和抗心律失常等多方面的作用,通过减轻心肌炎症、延缓并逆转心室重构、改善血流动力学,从而减轻病毒性心肌炎病理生理改变,改善预后。目前关于卡维地洛治疗或干预病毒性心肌炎的报道日益增多,已逐渐受到重视。本文拟对卡维地洛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卡维地洛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88只清洁级近交系4-6周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心肌炎对照组(C组)、美托洛尔干预组(M组)、卡维地洛干预组(K组)各60只,空白对照组(B组)8只作总体对照。观察各组小鼠的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cTn-I水平及心肌组织磷酸化p38MAPK含量的变化。结果:美托洛尔、卡维地洛干预后,小鼠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减轻,cTn-I水平、心肌磷酸化p38MAPK含量均下降,卡维地洛干预后上述指标下降更加显著。结论:卡维地洛可能通过β1、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双重阻滞作用,抑制p38MAPK通路活化,减轻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新型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干预对小鼠柯萨奇B(CVB3)病毒性心肌炎(VMC)的影响。方法140只近交系4~6周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20只,心肌炎对照组、卡维地洛干预组及美托洛尔干预组各40只。观察各组的生存率、心肌组织中病毒滴度、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血清IFN-γ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含量。结果卡维地洛干预组小鼠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心肌炎对照组,心肌组织中病毒滴度下降,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减轻,血清IFN-γ含量升高,cTnⅠ含量降低。美托洛尔干预组的小鼠生存率、心肌组织中病毒滴度与心肌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心肌组织的病变程度也无明显减轻,与心肌炎对照组相比仅d 14血清cTnⅠ含量降低,血清IFN-γ含量虽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卡维地洛对CVB3感染VMC小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美托洛尔对CVB3感染的VMC没有明显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猪心肌球蛋白致小鼠免疫性心肌炎(AM)心肌细胞损伤的变化,观察细胞凋亡在AM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猪心肌球蛋白制备小鼠AM动物模型,取血清检测其抗肌球蛋白抗体和肌钙蛋白水平,取心肌组织切片HE染色了解心肌损伤情况;电镜和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观察心肌中细胞凋亡。结果 心肌炎组血清抗肌球蛋白抗体、肌钙蛋白水平及细胞凋亡指数(A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炎组可见心肌细胞坏死和单核、淋巴细胞浸润,后期可见钙化灶和部分心肌纤维化。结论 小鼠AM中心肌损伤坏死与凋亡共存。其中异常的心肌细胞凋亡参与AM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