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麻疹合并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蝉  狄军波 《临床医学》2007,27(10):64-65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MV)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随着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普遍应用,麻疹的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肺炎是麻疹常见的并发症,重症肺炎易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Luhr等报道,ARDS的病死率一直高达50%左右,其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我院1999年4月至2005年4月诊治小儿麻疹合并肺炎、ARDS8例,现将其资料总结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急诊绿色通道患儿的病种特点,以提高儿科医师对危重症的早期识别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儿内科急诊绿色通道患儿的病例记录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 810例患儿,其中普通急诊患儿4 026例(83.7%),危重急诊患儿784例(16.3%).普通急诊患儿以1~3岁幼儿为主,危重急诊患儿以<1岁婴儿为主.儿童绿色急救通道最常见的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 280例,26.6%)、呼吸系统疾病(1 071例,22.3%)、消化系统疾病(694例,14.4%)、中毒(607例,12.6%)和心血管系统疾病(220例,4.6%).普通急诊患儿组常见的疾病包括惊厥(24.0%)、中毒(14.4%)、肺炎(11.3%)、呕吐(6.7%)、哮喘(4.4%).危重急诊患儿组常见的疾病包括休克(21.9%)、肺炎(15.1%)、惊厥持续状态(12.6%)、颅内感染(6.4%)和心肺骤停(6.3%).结论 加强儿科急诊医师诊断思维的开拓、有针对性地对儿科急诊医师进行常见儿科危重症病例救治的培训将是减少危重症发病率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儿童癫(癎)持续状态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癫(癎)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近年来,对于其定义、易忽视的发作形式、药物治疗及脑电图监测的作用不断有新的认识.本文着重对于SE定义、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并介绍国外难治性SE的最新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后血浆白蛋白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32例轻症、21例重症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后第1天和治疗干预后术后第5天血浆白蛋白浓度及30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浆白蛋白浓度,并将轻重肠套叠两组患儿术后第1天的血浆白蛋白浓度与小儿危重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轻症组与重症组血浆白蛋白浓度均下降,轻症组:(34.2±6.5)g/L vs (37.1±4.1)g/L,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症组:(25.8±7.5)g/L vs (37.1±4.1)g/L, P<0.01;重症组血浆白蛋白浓度明显低于轻症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5天,轻症组白蛋白浓度为(37.1±11.4)g/L高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症组血浆白蛋白浓度术后第5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675,P>0.05)。术后第1天血浆白蛋白浓度与小儿危重评分之间成正相关(r=0.879, P<0.01)。结论: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后第1天血浆白蛋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与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后严重程度相关;重症病例低白蛋白血症持续时间长,并与治疗干预无关。血浆白蛋白浓度测定可作为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后严重程度的预警指标。[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4):277-279]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戊二酸血症Ⅰ型(GA-1)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随访。方法 对我院2010至2016年收治及随访的4例GA-1患儿给予特殊奶粉、左旋肉碱及维生素B2治疗。随访4~5年定期行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血串联质谱、生长发育指标监测、智力发育测试及基因检测。结果 4例患儿分别在生后2、13、4、7个月确诊GA-1,3例确诊前出现惊厥,治疗后均无惊厥再发。4例在T2加权成像均出现额颞叶萎缩、额颞部蛛网膜下腔明显增宽,弥散加权成像见双侧苍白球呈对称性高信号影。经随访可见磁共振成像表现逐渐好转,双侧额颞顶部脑外间隙明显较前缩小。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定期通过滤干纸片血串联质谱法对戊二酰肉碱(C5DC)及C5DC/辛酰肉碱(C8)进行监测,4例患儿C5DC、C5DC/C8检测均高于正常值范围,其中病例3偏离严重。4例患儿随访体质量在-2 SD~0,身高在-1 SD~0。智力发育测试中病例1、4为智力轻度异常,病例2、3为极重度智力残疾。基因检测证实4例患儿存在基因突变,其中病例1、3、4为IVS10 -2A>C纯合突变,病例2为[IVS10 -2A>C]+[c.245G>c(p.Arg82Pro)]杂合突变。2例女患儿正常入幼儿园,2例男患儿运动发育落后、痉挛性瘫痪不能独力行走。结论 GA-1患者的临床型与基因型无明显相关性;新生儿筛查是早期发现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重症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症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收治时间及治疗原则不同分为2010年组及2012年组,2010年组患儿常规应用MG治疗,2012年组患儿仅对有发展成危重症可能的患儿应用MG,比较两组患儿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危重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儿显效率(86.0%与85.2%)、有效率(9.6%与11.8%)、无效率(4.4%与3.0%)、危重症发生率(4.0%与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11、1.269、1.657、3.304,均P>0.05);2010年组病死率(2.8%)高于2012年组(0.6%)(x2=8.213,P<0.05).结论 IVIG在治疗重症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中无优势,不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临床诊断疱疹性口炎与疱疹性咽峡炎病例的病原学特点,并进行比较。 方法 选择2015年3月1日—8月31日临床诊断为疱疹性口炎病例60例和疱疹性咽峡炎50例纳入本次研究,胶体金法检测EV71、CoxA16两种肠道病毒,ELISA法检测疱疹病毒Ⅰ型、Ⅱ型,RT-PCR法检测肠道病毒5’-UTR基因片段、EV71 VP1及CoxA16 VP1基因片段,PCR法检测疱疹病毒Ⅰ型和Ⅱ型糖蛋白基因片段,比较2种疾病病原学的差异。 结果 疱疹性口炎病原学PCR结果显示:疱疹病毒检测阳性例数38例,肠道病毒检测阳性例数18例,另有4例未明确病原;IgM结果显示:疱疹病毒阳性例数35例,肠道病毒阳性例数11例。疱疹性咽峡炎病原学PCR结果显示:疱疹病毒检测阳性例数2例,肠道病毒检测阳性例数38例;IgM结果显示:疱疹病毒阳性例数2例,肠道病毒阳性例数35例。临床诊断为疱疹性口炎与疱疹性咽峡炎的病例,部分病原学结果存在交互。 结论 疱疹性口炎和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诊断可能存在一定的混淆,通过ELISA法和胶体金法,可快速确定病原,而PCR检测方法在部分难以明确病原的病例可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育龄妇女接种麻疹疫苗后所生婴儿的胎传麻疹抗体的动态变化,并了解其对婴儿接种麻疹疫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300位育龄妇女纳入本研究,检测麻疹IgG抗体后进行随机对照试验(RCT),设立高抗体无疫苗接种组(I组,52例)、高抗体疫苗接种组(II组,53例)、低抗体无疫苗接种组(III组,98例)和低抗体疫苗接种组(IV组,97例)。I组和III组不接种疫苗,II组和IV组接种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各组均于待产时检测麻疹IgG抗体。检测育龄妇女所生婴儿出生时、8月龄大时、接种麻疹疫苗后半个月和接种麻疹疫苗后3个月血麻疹IgG抗体,于接种麻疹疫苗后半个月同时检测麻疹IgM抗体。分析育龄妇女待产时麻疹IgG抗体水平与婴儿出生时IgG抗体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婴儿麻疹IgG抗体的动态变化及IgM抗体的情况。结果:对育龄妇女待产时麻疹IgG抗体水平与新生儿脐带血麻疹IgG抗体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相关系数为0.85,P=0.00,提示存在相关性。重复测量方法分析结果显示,I组和II组、III组和IV组之间婴儿麻疹IgG抗体变化差均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而I组和III组、II组和IV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11和P=0.45)。接种后3个月各组间比较,F=1.36,P= 0.26,提示各组间此时间点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婴儿IgG抗体趋势图显示,婴儿的胎传麻疹抗体水平随时间逐步减少,在接种麻疹疫苗3个月时又明显升高。I~IV组婴儿麻疹IgM抗体样本/临床值比值(S/CO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0.95,P=0.42,提示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育龄妇女接种麻疹疫苗可提高所生婴儿胎传麻疹抗体水平,使婴儿在接种麻疹疫苗前获得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也不会影响婴儿接种麻疹疫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以发热为主诉的儿童阑尾炎伴穿孔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与干预.方法 对15例发热为主诉的儿童阑尾炎伴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儿中,院外发热平均(4 6±1.5)d,最高平均体温(39.9±0.5)℃.惊厥3例,腹痛10例,呕吐或恶心12例,腹泻7例,休克2例.入院后穿孔确诊时间平均(45.2±17.4)h.腹部B超提示阑尾周围脓肿和腹腔脓肿分别为7例和2例.平均每例腹部B超检查次数(20±0.7)次.腹部立位平片示肠梗阻8例.外周血WBC>15×10~9/L者8例.全部病例CRP水平均升高明显,平均(156±35)mg/L.8例检测前降钙素,有5例升高.结论 对儿科急诊发热患儿的评估中,凡遇高热、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甚至惊厥者,结合CRP明显升高,需仔细进行腹部查体,必要时多次行腹部B超检查、腹部立位平片、腹部穿刺检查,以排除阑尾炎穿孔可能.  相似文献   
10.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近年来,对于其定义、易忽视的发作形式、药物治疗及脑电图监测的作用不断有新的认识。本文着重对于SE定义、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并介绍国外难治性SE的最新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