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小儿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应用醋酸林格氏液与生理盐水对血清晶体渗透压、血电解质、血乳酸及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颅内占位病变切除的患儿60例,年龄3-6岁,ASAⅠ级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A组患儿在诱导前,按照体重kg×5 m L以较快的速度输注醋酸林格氏液,B组患儿在诱导前,按照体重kg×5 m L以较快的速度输注生理盐水,以补充因术前禁食而存在的轻度或中度低血容量。维持量按4:2:1法则计算,并以每搏输出量变异度(SVV)指导6%羟乙基淀粉(130/0.4)的输注量。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剪开硬膜即刻(T2)、手术结束时(T3)监测动脉血气、电解质、乳酸、血糖、尿素氮、肌酐水平,计算血清晶体渗透压。记录各个监测时间点的手术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总输液量、出血量、尿量。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输液量、尿量、血清晶体渗透压、血糖及乳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刻点,A组血p H值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刻点,A组血氯离子水平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醋酸林格氏液较生理盐水无明显渗透压降低,不额外升高血糖,不含钙,可以减少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的产生,是相对安全的液体选择。  相似文献   
2.
应用自制改良式Ilizarov外固定架对30只山羊施行左胫骨骨干延长术。术后第7,14,21,28,35,49和63天分别各处死4只山羊。标本行光镜、电镜观察,发现张力-应力下骨延长骨发生符合膜内成骨,矿化沿定向胶原束逐渐形成板层骨,5~6周后成骨细胞出现,同时骨小梁直径增粗。愈合早期大多数成纤维细胞直接演变为骨细胞,在骨细胞的四周同时形成骨隐窝,使其发生可以不完全依赖于骨外膜及骨内膜的成骨细胞或骨生成细胞,能更早地在延长上、下端形成骨组织。说明成纤维细胞不仅产生胶原,而且在Ilizarov再生骨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肠穿孔和腹腔注入大肠杆菌制备幼猪腹膜炎致感染性休克模型结果:动物全死于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平均生存时间354min;心输出量、心脏指数等指标在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变化显著(P<0.05)。说明在腹膜炎和败血症期出现短暂的高血液动力学表现提示感染性休克早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曲马朵预防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术后躁动的效果及最佳剂量。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手术结束前30min分别静注曲马朵1mg/kg(A组)、1.5mg/kg(B组)、2mg/kg(C组)。结果 A组患儿的躁动发生率高于B组C组,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C组较A组和B组长,三组中B组苏醒质量较好。结论曲马朵能有效预防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术后躁动,以1.5mg/kg剂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6.
7.
患儿,男性,15岁,体重26 kg,诊断:脊柱侧弯术后,多关节挛缩,右侧斜颈,双侧上眼睑下垂,斜视.拟行右侧胸锁乳突肌离断术、双侧腘绳肌松解术.患儿曾于外院全麻下行脊柱侧弯矫正术.患儿体型瘦弱,步态呈屈髋屈膝状,无明显跛行.仰卧位双下肢屈髋屈膝状,左膝关节屈曲15°,左髋关节屈曲10°,右膝关节屈曲20°,右髋关节屈曲15°.肌力6级,肌张力较高,肌肉萎缩,双侧跟腱挛缩,右踝关节背伸达70度,两上肢外展小于30度,双手指指间关节轻度屈曲,头颈向右歪斜,右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双侧上眼睑下垂,斜视.脑电图有散在尖波发放,X线示双侧股骨不等长.血常规、心肺无明显异常.碱性磷酸酶397.6 U/L,肌酐27.1μmol/L,肌酸肌酶259.2 μ/L;乙肝表抗、乙肝E抗体和乙肝核心抗体均为阳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我们近年对105例小儿颈静脉穿刺插管的经验与教训。105例中,男71例,女34例;<3岁18  相似文献   
9.
过去小儿测眼压,常需全身麻醉,但全身麻醉对技术、设备以及患儿的体格情况要求甚高,故在眼科门诊难以常规开展。水合氯醛达到麻醉量,安全范围太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患儿不同体位时股动脉与股静脉的解剖关系.方法 选取疝气修补术患儿,年龄4个月~7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按年龄分为婴儿组(≤1岁)、幼儿组(>1岁,≤3岁)和学龄前儿童组(>3岁,≤7岁).取下肢伸直位和外展位,在腹股沟韧带处以及其下方2 cm和4 cm处扫描并采集超声图像,测量股动脉与股静脉夹角、股静脉未重叠宽度和股静脉深度.结果 共有65例患儿完成本研究,婴儿组14例,幼儿组22例,学龄前儿童组29组.在腹股沟韧带处91%的患儿股静脉均位于股动脉内侧后方,到腹股沟韧带下方4 cm处,股静脉均位于股动脉的后外侧方.3组下肢外展位时股静脉深度较伸直时减浅,学龄前儿童组下肢外展位时股静脉未重叠宽度增加(P<0.05);从腹股沟韧带至其下方4 cm处股静脉深度逐渐增加,股静脉未重叠宽度逐步减小,股动脉与股静脉夹角均逐渐增大(P<0.05),3组各测定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股沟韧带至其下方4 cm处患儿股动脉与股静脉的解剖关系均为股静脉由股动脉内侧后方旋至外侧后方;下肢外展位时可减浅股静脉深度,在学龄前患儿中亦可增加股静脉未重叠宽度,提示患儿尤其是学龄前患儿股静脉穿刺时宜选择外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