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47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5篇
肿瘤学   90篇
  2023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21^WAF1在小儿肾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21^WAF1在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水平,评价p21^WAF1的检测对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2例小儿肾母细胞瘤(肿瘤组)和7例小儿非瘤肾组织(对照组)石蜡标本中p21^WAF1的表达,分析p21^WAF1的表达与肾母细胞瘤组织学分型、临床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1)p21^WAF1在非瘤肾组织中存在基础水平的表达;2)p21^WAF1在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与其组织学分型、临床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p21^WAF1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常规放疗靶体积合理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鼻咽癌常规放疗的局部控制情况和局部复发的剂量学模式,初步探讨照射靶体积确定的合理性.方法共476例初治鼻咽癌患者接受规范化单纯常规根治性放疗.全部病例均采用常规模拟定位,鼻咽靶体积为CT检查所见的原发病灶范围以及可能侵犯的亚临床病灶区域.利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局部累积复发率;将鼻咽局部复发患者疗前和复发时局部病灶范围(Vnx和Vrecur)勾画于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复制首程放疗的射野并按原处方剂量进行计算,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进行剂量学评价:recurV95(95%处方剂量曲线包括的Vrecur)≥95%定义为野内复发,95%>recurV95≥20%定义为野边缘复发,20%>recurV95定义为野外复发.结果局部复发共52例,全组1、2、3、4年局部累积复发率分别为0.6%、3.9%、8.7%、11.5%.对42例局部复发的剂量学分析显示野内复发占多数(52%),而大部分野边缘复发和全部野外复发均与射野设置不当、影像学阅片能力欠缺使首程放疗剂量不足有关.结论较好的局部控制率、复发的剂量学模式的分析结果提示该靶体积的设置比较合理.提高影像阅片能力,准确的射野设计,充分利用生物影像学工具,有针对性地提高照射剂量,有望进一步提高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3.
作者应用双皮岛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头预部晚期肿瘤术后复杂缺损,扩大了手术适应症。在7例病人中,4例为晚期口颊癌,3例为喉癌治疗后复发患者。6例采用前臂游离皮瓣,1例使用肩胛游离皮瓣,按缺损范围及形状设计皮瓣,在皮瓣上削去1,5-2cm的表皮,使其成为双皮岛皮瓣。用远端皮岛修复口颊粘膜或咽食道前壁粘膜缺损,然后将皮瓣反折,重建血运,用近端皮岛修复面颊或颈前皮肤缺损。术后3周,可开始放疗。7例皮瓣均100%存活。经3个月到3年的随访,1例因肿瘤转移死亡,其余病人进食正常,外观满意,双皮岛游离皮瓣可一次修复头颈部晚期肿瘤术后粘膜及皮肤的大面积复杂缺损,为广泛切除肿瘤提供了条件。游离皮瓣收缩少,血运供应丰富,利于病人术后功能恢复,可用于复发病例,并能耐受术后放疗,为综合治疗,提高晚期肿瘤病人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创造了一定条件。  相似文献   
4.
颅面联合入路切除颅眶鼻沟通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了颅面联合入路成功切除颅眶鼻沟通瘤5例,包括上颌窦腺鳞癌及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各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2例,分化好的软骨肉瘤1例。重点讨论了手术方法,眼球保留及颅底修复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临床Ⅳ期舌鳞癌新辅助化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我院1986年1月~1993年12月住院治疗的临床Ⅳ期舌鳞癌病例45例,其中完成平阳霉素单药新辅助化疗组病例20例;17例病人未行新辅助化疗。平阳霉素总量控制在250~300mg。休息3周后进行舌癌联合根治术。该方案使部分晚期病例的原发灶有所缩小,从不适合手术到可以进行手术治疗。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50%,40%。两组的死亡都以局部复发为主(55%:47.1%)。两组间的局部复发率和5年生存率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临床数字的绝对值看,新辅助化疗组结果尚不理想。这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同时也提示,单药诱导化疗的方案似不适用于晚期舌鳞癌的病例。我们感到,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不能预示其局部治疗中的中长期疗效,也不宜用于推测病例的生存时间。平阳霉素单药新辅助化疗在降低晚期舌癌局部复发率和提高中长期生存率方面尚无明显的进步。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舌鳞癌的新辅助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癌不规范手术后再手术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了解甲状腺癌再手术患者的生存情况,制定再手术的适应证,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方法总结1986~1997年间在其他院行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又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第二次手术治疗的111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情况并术后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理检查证实再手术患者肿瘤残留率为67.6%(75/111);并发症发生率2.7%(3/111),其中喉返神经损伤率0.9%(1/111)。术前CT检查发现肿瘤残留的灵敏度为80.0%(28/35),阳性预测值为87.5%(28/32)。3年复发率为11.7%(13/111),局部控制率为88.3%(98/111);5年复发率14.4%(16/111),局部控制率为85.6%(95/111)。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甲状腺癌再手术患者5年累计生存率为95.0%;10年累计生存率为93.2%。多因素分析(Cox回归)证实肿瘤复发对生存情况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癌不规范手术的肿瘤残留率较高,慎重的再手术是必要的。CT检查对于发现肿瘤残留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对于筛选再手术患者有重要意义。复发是影响再手术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按适应证选择手术病例,可以使不必要再手术的患者免受手术之苦。  相似文献   
7.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多因素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1985年1月1日至1997年12月31日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581例,对其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581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的5、10、15年生存率分别为93.6%、87.5%和80.6%。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的因素有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分期、远处转移、治疗方式、复发和临床病理分期,P〈0.05,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对预后无显著性影响,P〉0.0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T分期、治疗方式和临床病理分期是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分期、复发、远处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是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其中T分期、治疗方式和临床病理分期为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淋巴结转移(cN+)喉癌颈清除术后颈部复发相关因素、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1992~1999年我院收治的cN+喉癌行颈清除术53例,对其颈部复发率、复发时间、淋巴结分布、局部治疗、复发影响因素及预后进行探讨。结果:cN+喉癌颈清除术后颈部复发率为24.53%(13/53);3和5年生存率为39.62%和35.52%,颈部复发组生存率与无复发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17;复发主要位于清除侧颈部(9/13),复发淋巴结位于Ⅱ、Ⅲ和Ⅳ区84.62%(11/13);颈部复发多在18个月内(12/13);颈部复发行挽救手术者治疗效果好。病理分化程度(P=0.6717)、病变部位(P=0.966)、临床分期(P=0.244)、初治颈清除术式(P=0.579)、颈清除术后颈部是否放疗(P=0.457)不影响颈部复发率,N分期(P=0.042)影响颈部复发。结论:cN+喉癌颈清除术后颈部有无复发与生存率无关;复发多位于行颈清除术侧颈部(Ⅱ、Ⅲ和Ⅳ区);N分期影响颈部复发;出现颈部复发者行挽救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3月1日~2005年4月1日931例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与术后病理切片结果对比的临床资料。结果:931例颈部肿大淋巴结的细针穿刺诊断敏感度(总符合率)为82.5%。细针抽吸诊断良性病变350例(37,6%),恶性痛变491例(52.8%),可疑恶性20例(2.1%),诊断不明70例(7.5%)。本组细针穿刺良性病变诊断敏感度85.3%,总准确率为91.4%;恶性病变诊断敏感度94.4%,总准确率为96.0%;恶性淋巴瘤诊断敏感度为64%,总准确率为94.7%;转移癌诊断敏感度为92.6%,总准确率95.7%。结论:针吸细胞学检查是一种可靠的、准确率较高的颈部淋巴结病理诊断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unknown primary cervical metastatic carcinoma,UPCMC)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失败原因,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研究1978年1月-1997年12月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UPCMC 111例的临床资料、治疗和转归,比较和分析不同治疗组的颈部控制率、原发灶治疗失败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全组原发灶出现率10.8%(12/111),颈部控制率为36.9%,总的5年生存率为41.4%;影响预后的因素为颈部控制情况、N 分期、原发灶控制情况,颈部控制率的影响因素为N分期和是否全颈放疗。结论UPCMC的颈部治疗应以放疗为主,部分放射不敏感病理类型的N1、N2病例可采取放疗和手术的综合治疗;颈部放疗以全颈放疗为佳;对潜在原发灶的治疗推荐采取选择性放疗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