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61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分析颈静脉孔区肿瘤术后后组脑神经损伤情况及其处理,以提高对后组脑神经损伤的认识并改进处理方法。方法:3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中,颈静脉球体瘤12例,后组脑神经鞘膜瘤10例,脑膜瘤3例,胆脂瘤1例,颞骨巨细胞瘤2例,纤维瘤病1例,黏液软骨肉瘤1例,胚胎型横纹肌肉瘤1例,腺样囊性癌1例。均采取手术治疗,30例全切,1例近全切,1例大部切除。结果:除1例术后并发颅内出血死亡外,其余31例术后随访1-6年。术后后组脑神经功能仍正常者5例,新出现神经功能损伤者8例,原有神经功能损伤者18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加剧表现。手术前后行气管切开者8例,其中3例出院前拔管,5例带管出院。出院时后组脑神经损伤代偿者20例,失代偿者6例。失代偿者术后随访中3例代偿,2例部分代偿,1例未代偿。结论:颈静脉孔区肿瘤术后后组脑神经损伤是常见并发症,术前应根据患者年龄、神经功能等综合评估,术中应尽量保全神经,早期积极正确的功能锻炼是术后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分析前庭神经鞘膜瘤囊性变治疗策略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前庭神经鞘膜瘤697例,其中根据内听道及桥小脑角增强MRI发现为前庭神经鞘膜瘤束性变患者96例,同时从剩余601例中随机抽取96例作为实体肿瘤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性、术中特点和手术效果。结果前庭神经鞘膜瘤囊性变的临床进展明显较实性肿瘤快速,且听力症状较实性肿瘤患者严重,突发性耳聋率较高29(30.2%),囊性肿瘤与面神经粘连较实体肿瘤严重,术后短期两组面神经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随访时CVS组面神经功能良好率明显低于SVS组(30.2% vs 44.8%,P=0.037)。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复发率方面无差异。结论前庭神经鞘膜瘤囊性变应首选手术切除,对于周围薄壁型囊性肿瘤,如剥离困难无法全切除,应以保留面神经功能为先,采取近全切除等措施,提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小病不治乱“大谋” 不少中耳炎患者认为耳朵流点脓不要紧,滴几天药水就好了。可是,通过简单的药物治疗就能获得根治吗?这正是中耳炎的治疗误区所在。实际上,药物治疗仅起到暂时缓解病情的作用,治标不治本。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多频听觉稳态反应(ASSR)和短纯音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反应阈(Tb-ABR)与纯音测听(PTA)阈值的差别和相关性。方法选择正常听力耳50例(正常听力组)和听力障碍耳36例(又分为轻、中、重度听力障碍组),分别进行ASSR、Tb-ABR和PTA测听检查,比较两组的ASSR、Tb-ABR反应阈及PTA阈值,同时就ASSR、Tb-ABR反应阈与PTA阈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SSR和Tb-ABR反应阈与PTA阈值均有良好的相关性。在听力障碍组中,Tb-ABR的反应阈与PTA阈值接近,而ASSR反应阈与PTA阈值间差值较大。ASSR反应阈与PTA阈值间的相关性要普遍优于Tb-ABR反应阈与PTA阈值间的相关性。结论ASSR和Tb-ABR均为较好的评估行为听阈的客观测听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侧颅底手术中颈内动脉的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侧颅底手术中颈内动脉的处理,处理方法包括供血血管栓塞以及球囊压迫、轮廓化、分离、推移和切除.结果 10例接受血管造影检查,其中7例行血管栓塞;10例中8例行球囊压迫试验,7例耐受,1例不耐受;7例耐受者中6例在术中行颈内动脉切除,1例出现神经血管并发症.所有肿瘤均经手术全切除.术中轮廓化颈内动脉3例,与肿瘤分离5例,推移7例,切除颈内动脉7例;另有1例术前颈内动脉已闭锁.除1例外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发生神经血管并发症.2例鼻咽癌术后复发,1例复发鼻咽癌术后因心肺并发症死亡,1例胆脂瘤术后复发,其余19例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 术前颈内动脉功能评估,术中仔细操作和术后护理是颈内动脉处理效果良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研究侧颅底肿瘤术后并发症,探索术前、术中的预防和术后的处理方法.方法 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7月112例行侧颅底肿瘤切除术的病例资料,肿瘤类型包括神经鞘膜瘤、胆脂瘤、复发性鼻咽癌、副神经节瘤、脑膜瘤等;主要手术径路包括扩大迷路、耳蜗、颞下窝、乙状窦后、颅中窝径路、颞骨径路等.结果 112例侧颅底肿瘤全切率为97.32%.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脊液漏,共出现8例(7.14%),其中仅1例(0.89%)需要手术修补,由脑脊液漏造成颅内感染者2例(1.79%).死亡3例(2.68%),死因分别为颅内出血、术后脑梗死和术后窒息各1例.脑水肿4例(3.57%),术后失语、急性肺水肿及肺部感染、腹壁皮下血肿各1例(0.89%),后组颅神经麻痹失代偿2例(1.79%).结论 术前对肿瘤的正确诊断和对患者全身状况的正确评估、手术径路的正确选择和娴熟掌握、术中彻底止血、术后严密观察和细致护理,可提高手术切除侧颅底肿瘤的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及其周围区域肿瘤的最大限度保存功能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3月-2005年5月间手术的3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根据术前肿瘤性质、大小、位置、听力功能、面神经功能以及后组脑神经功能,分别采用乳突与颈部联合进路(4例)、不移位面神经的颞下窝进路(9例)、移位面神经的颞下窝进路(11例)以及颞下窝进路联合耳蜗进路(8例),分析术后功能保存情况。术中均使用脑神经监护仪,术后均复查CT或MRI。结果3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其中副神经节瘤13例、神经鞘膜瘤10例、脑膜瘤2例、巨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1例、黏液软骨肉瘤1例、腺样囊性癌1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例、胆固醇性肉芽肿1例,随访时间3~60个月。26例肿瘤全切,5例近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术后死亡2例。5例术后脑脊液漏,2例并发颅内感染,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1~2级13例,3~4级12例,5~6级7例;术后3—60个月随访面神经功能1—2级23例,3—4级7例,5—6级2例;术后听力较术前改善4例、不变10例、减退11例,丧失7例;术后9例无后组脑神经症状,11例出现暂时性麻痹,12例出现永久性麻痹但1—3个月后10例代偿,2例未代偿。结论采用不同手术进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可以达到肿瘤切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存功能,维持可接受的生活质量,手术技术及熟悉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为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岁以下儿童腺样体肥大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2166例经全身麻醉手术治疗的腺样体肥大患儿,按年龄分为3岁以下与3~6岁两组,其中3岁以下组148例患者,3~6岁组2018例患者。术前均行鼻内镜检查确诊为腺样体重度肥大,睡眠呼吸监测检查确诊为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两组患儿手术并发症、术后症状、生长发育改善情况及术后复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儿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术中副损伤、术后住院天数相近,3岁以下患儿无术后出血、感染、呼吸道梗阻发生。术后随访3年,3岁以下患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术后最低血氧饱和度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serum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1, IGF-1)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但3岁以下腺样体肥大患儿术后复发率高于3~6岁组。结论 3岁以下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腺样体肥大患儿行手术治疗是可行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迷路后入路在桥小脑角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2011-01-01~2016-01-01收治的42例桥小脑角区疾病患者,均采用迷路后入路暴露手术区域,术中应用显微镜-内镜双镜联合技术。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手术。听神经瘤及胆脂瘤病例均完全切除,术后可测听力保留率(AAO-HNS听力评级A、B、C级)为66.7%(6/9),术后面神经功能良好(HB分级I-II级),无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等颅脑并发症,随访中未见复发。颅神经疾病术后症状均消失,术后均保留可测听力,面神经功能良好,术后无后组颅神经等非责任神经并发症。结论 迷路后入路创伤较小,听觉及面神经功能保留率高,在内镜辅助下特别适合功能性颅神经手术及位于内耳道口且直径<15 mm的桥小脑角听神经瘤及胆脂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大型听神经瘤迷路径路手术中外耳道及鼓室的处理方法。方法对115例经迷路径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外耳道和鼓室的处理方法,其中96例术中保留外耳道后壁,19例术中切除外耳道并填塞中耳。结果 115例大型听神经瘤均采用迷路径路,肿瘤全切除103例(89.6%),近全切除9例(7.8%),次全切除3例(2.6%);术后脑脊液漏8例,发生率7.0%。结论通过迷路径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术中外耳道和鼓室的正确处理能够获得良好的手术显露,并能够有效的降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