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腰椎管狭窄症后路手术除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外,还存在大量的"隐性失血"。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能会影响围术期出血尤其是隐性失血,此前并无报道。目的:针对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与非类风湿性关节炎行腰椎后路手术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隐性失血情况进行对比,并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了65例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筛选87例未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所有患者均采取椎弓根螺钉+钛棒+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术中行自体骨后外侧植骨。提取信息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类风湿性关节炎信息(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Steinbrocker分级、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手术信息以及出血量相关指标。以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隐性失血作为主要指标;以手术时间、术前术后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及其变化值、手术前后贫血数量、术后新发贫血数量、自体血和异体血输注量等作为次要指标。结果与结论:①类风湿性关节炎组腰椎管狭窄患者平均年龄为(65.97±8.02)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5.76±3.68)kg/m^2,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和手术节段数上均与之匹配;②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患者平均病程为(16.78±12.73)年,其中单药或联合口服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者最常见,2组在椎弓根螺钉数和椎间融合器置入数量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2组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③主要结果对比显示2组在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隐性失血以及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在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更低(P<0.001,0.012);根据手术节段数进行分层分析,长节段(≥3节段)手术中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隐性失血和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均优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组;④次要指标对比红细胞压积改变值(P=0.021)在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小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但血红蛋白减小值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2组新发贫血以及贫血加重情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异体血输注和手术时间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患者隐性失血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Steinbrocker级别高、未服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血红蛋白变化和输注异体血为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⑥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和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在总失血量、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和手术时间上无差异,而隐性失血以及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组高于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尤其是长节段手术;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的Steinbrocker分级高、未服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血红蛋白改变较多以及输注异体血为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人卧血归于肝”是睡眠与“肝”藏象功能的重要关联,也是肝主藏血、肝主疏泄的具体体现。现基于“人卧血归于肝” 梳理睡眠与“肝”藏象的必然联系,总结睡眠障碍对肝脏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指出睡眠障碍通过中枢调控系统引发进食异常从而增加肝脏代谢负担,并通过其诱发的免疫反应加重肝脏代谢紊乱和肝脏炎症,也可增加胰岛素抵抗引发糖脂代谢异常并增加肝脏脂肪堆积。除此以外,睡眠障碍还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变化对脂肪的消化吸收促进肝脏脂肪变性。故以“人卧血归于肝”的理论引出睡眠对于肝脏疾病的重要作用,并以期为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为常见的衰老性疾病,肌骨共病为肌骨共减综合症提供新的研究基础。肌肉分泌IGF-1、MSTN、OG、OCN、FAM5C、Irisin、FGF-2、IL-6、IL-7、IL-15和MMP-2调节肌骨共减综合症视阈下骨骼质量;骨骼分泌IGF-1、SOST、VEGF、OCN、MGF和HGF调节肌骨共减综合症视阈下肌肉质量。本文将通过探析和梳理肌少症、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和生理功能特点,为共病视阈下肌骨共减综合症提供新的导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纹带棒状杆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探讨临床分离纹带棒状杆菌的种群结构和遗传进化关系。方法 筛选出7个管家基因(gyrAgyrBhsp65sodAsecA1rpoB、16S rRNA),设计引物并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测序所得序列通过SeqMan软件进行拼接。采用DnaSP 5.10.01软件、Splits tree 4.14.2软件对管家基因的多样性及基因重组特征进行评价;采用MEGA 7.0.14软件基于序列型别(ST)采用M-L法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BioNumerics软件基于ST特征值构建最小生成树,并用eBURST软件分析ST间遗传进化关系。结果 所选的7个位点在所有试验菌株中均获得了预期的扩增产物;Splits tree表明所有纹带棒状杆菌的聚类一致,提示基因重组是推动纹带棒状杆菌进化的潜在动力;MLST将344株纹带棒状杆菌分成72个STs,85.7%的菌株形成克隆复合体(CC)结构,CC19形成了优势克隆复合体,但包含菌株数最多的ST为该克隆复合体中的ST16。ST具有一定的地域聚集性且与分离年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我国纹带棒状杆菌呈现高度的遗传多样性,CC19为优势克隆复合体。本研究建立的MLST分型方案可用于纹带棒状杆菌的分型,但尚需优化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对骨质疏松的筛查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于2015年12月~2017年6月体检的众多疑似骨质疏松患者中抽取1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由参与本次研究的医技人员对其进行骨密度检测,而后就所有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检测分析发现,在该批患者中共有67例患有骨质疏松症(44.67%),其余83例均为骨量减少症(55.33%).其中,女性(96.74%)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于男性(86.21%),且该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患者年龄越大则其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越高,即高龄患者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大于低龄患者.结论骨质疏松症主要以中老年女性为多发群体,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方式是临床进行骨密度筛查的金标准,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单纯后路内固定+一期经腰椎间孔病椎间病灶清除(TLIF)与经典的前后联合手术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对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3例布病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8例)。对两组患者的基础数据、临床指标、术前术后各项指标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植骨治愈情况。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础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床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ODI、VAS、CRP、ESR及Cobb角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ODI、VAS、CRP、ESR及Cobb角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明显低于对照组(25.0%)(Χ2=7.674,P<0.01)。 结论 TLIF治疗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突出,安全性较好,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身体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二极管激光和Pro-argin抛光膏治疗牙本质敏感症(dentine hypersensitivity,D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DH患牙,随机分为A组(二极管激光治疗组,n=40)和B组(Pro-argin抛光膏治疗组,n=40),分别给予相应处理,处理前后评估患牙探诊敏感程度、VAS值。另外,选取健康离体牙制作牙本质切片,分别给予上述两种处理,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牙本质小管状态。结果:A、B两组治疗后探诊敏感程度、VA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探诊敏感程度变化百分比、VAS值变化百分比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牙本质切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经两种方法处理后,横剖面均可观察到绝大部分牙本质小管形成良好的管塞,纵剖面观察到A组形成厚度约10μm、相对均一的牙本质管塞,B组形成3~15μm、厚度不均一的牙本质管塞。结论:二极管激光与Pro-argin抛光膏均可用于即刻缓解DH疼痛。  相似文献   
8.
正睾丸转移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在临床罕见,到目前为止,笔者查阅国内外文献,仅见数例个案报道。由于临床资料缺乏,使得临床医生对该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了解不足。笔者收治1例,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病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案,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硬膜外与静脉镇痛在胃癌根治性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对胃癌根治术中硬膜外镇痛与静脉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主要研究结果为术后24 h疼痛评分,次要结果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结果有6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39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英文4篇,中文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静脉镇痛组相比,硬膜外镇痛组术后24 h静息状态(WMD=-0.74,95%CI:-1.35^-0.13,P=0.02)、运动状态疼痛评分均较低(WMD=-1.5,95%CI:-1.95^-1.05,P<0.001),术后恶心、呕吐(RR=0.32,95%CI:0.18~0.58,P<0.001)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病率(RR=0.50,95%CI:0.29~0.85,P=0.01)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泌尿系统并发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7,95%CI:0.38~1.96,P=0.73),但低血压的发生高于静脉镇痛组(RR=3.27,95%CI:1.28~8.32,P=0.01),术后首次排气时间(WMD=-14.01,95%CI:-22.85^-5.17,P=0.002)、术后住院时间(WMD=-0.69,95%CI:-0.90^-0.49,P<0.001)均短于静脉镇痛组。结论胃癌根治术患者镇痛的选择,硬膜外镇痛无论是静息还是动态时镇痛效果均优于静脉镇痛,虽会增加术后低血压发病率,但与肺部并发症、恶心呕吐的等并发症减少有关,并且具有促进胃癌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及缩短住院时间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婴幼儿便秘分度与常见原因。方法对广州市各区级社区卫生院诊断便秘的360例婴幼儿的便秘情况进行分度;并采用饮食调节、微生态制剂、缓泻剂、甘油纳肛、0.9%氯化钠注射液回流灌肠等治疗,并结合随访,结合各社区卫生院检验、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7例(90.8%)婴幼儿为轻度便秘,32例(8.9%)为中度便秘,1例(0.3%)为重度便秘;在采取常规保守治疗后,342例(95.0%)患儿便秘症状消失、缓解或未查出器质性病变,6例(1.7%)为先天性巨结肠或巨结肠类缘病,3例(0.8%)为婴幼儿甲状腺功能减低,9例(2.5%)原因不明。结论婴幼儿便秘大多数为轻度便秘,中、重度便秘少见;婴幼儿大多情况为功能性便秘,常规保守治疗多能自行缓解,必要时需进行相关检验、检查排除器质性与内分泌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