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思  范恒 《中西医结合研究》2020,12(5):345-346,350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随着大量确诊病例的出现,以及对该病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此病初发时多表现为发热、咳嗽、胸闷、乏力、肌肉疼痛等,同时常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甚至部分患者仅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1]。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疫情发生时正值冬至、三九之时,应寒而反暖,气候反常,加之阴雨连绵,正如《温疫论》所言"病疫之由,昔以为非其时有其气,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这种气候学上的反常加之地理因素为此次疫病发生的外在因素[2]。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实验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动物模型的一般情况(包括大鼠的饮食、饮水、体重、大小便、皮毛、活动情况、精神状态等)、结肠黏膜组织细胞因子(IL-8、IL-6)、肠黏膜损伤积分、病理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来评价用2,4-二硝基氯苯免疫加醋酸局部灌肠法建立的大鼠模型,说明实验模型为研究UC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3.
结肠康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献方法,制作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动物模型。观察结肠康、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实验动物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NUC)前后的变化,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表:结肠康治疗后模型动物的Ea-RFC(活性E-玫瑰花环成率)、Et-FRC(总E-玫瑰花环形成率)、LTR)淋巴转化率)显升高(P〈0.05或P〈0.01),IgG降低;SASP治疗后模动物Ea-RFC、Et-FRC、LTR  相似文献   
4.
范恒  邱明义 《中医药学刊》2004,22(5):865-867
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动物模型的一般情况(包括大鼠的饮食、饮水、体重、大小便、皮毛、活动情况、精神状态等)、结肠黏膜组织细胞因子(IL-8、IL-6)、肠黏膜损伤积分、病理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来评价用2,4一二硝基氯苯免疫加醋酸局部灌肠法建立的大鼠模型,说明实验模型为研究UC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肠上皮细胞作为黏膜屏障的主要构成包括Paneth细胞、杯状细胞等.热休克蛋白5是一种内质网应激的关键因子,主要通过内质网应激途径对肠上皮细胞的存活及凋亡产生影响,进而参与IBD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复方苦参灌肠剂的急性毒性及直肠黏膜刺激性进行实验研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可供灌肠最大浓度(0.7 g/mL)和最大容积(0.04 mL/g)复方苦参灌肠剂,24 h内重复给药两次,连续观察并记录给药后14 d内小鼠的中毒症状和死亡数,观察小鼠精神、活动状态、毛发色泽、饮食、排泄物、体质量变化及毒性反应,14 d后解剖观察心、肝、脾、肺、肾、结肠并进行病理学检查。对SD大鼠多次直肠给药进行直肠黏膜刺激实验,大鼠给药量为临床灌肠用药剂量,连续给药并观察7 d,第1次给药24 h后解剖1只大鼠,观察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情况,以积分评价方法判断药物对直肠黏膜是否有刺激性,并进行病理检查,末次给药24 h后解剖5只大鼠,处理同前,其余大鼠停药观察1周,如果此病理检查结果有异常,则停药观察的动物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否则只需解剖肉眼观察。[结果]急性毒性实验:实验组大鼠体质量增长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给药后30 min内出现倦怠懒动,2 h后恢复正常活动、饮食,随后14 d内各观察指标如外观、行为、饮食、排泄物均正常,无死亡小鼠,14 d后解剖所有小鼠,各内脏无肉眼可观察到的异常变化。直肠黏膜刺激实验: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体质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趋势,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动物解剖未见药物引起的直肠黏膜充血水肿等现象,积分评价法判断药物对直肠黏膜无刺激性,两次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病理改变,停药后的大鼠解剖无肉眼可见病理改变,无死亡大鼠。[结论]该实验条件下,小鼠灌肠最大给药量为56 g生药/kg,相当于人每日用量的14.6倍。实验表明临床拟用灌肠剂量是安全的。复方苦参灌肠剂多次大鼠直肠给药,对直肠黏膜无刺激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是数千年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与经验的总结 ,并在近代医学中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接受与运用。变态反应 ,一词是奥地利医生clemensvonpirquet于 190 6年提出来的 ,是指机体受某一抗原物质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在中医的古文献中 ,虽无“变态反应”一词的记载 ,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了有关“哮喘”的论述 ,如“阴气在下 ,阳气在上 ,诸阳气浮 ,无所依从 ,故呕咳上气 ,喘也。”从中药麻黄中提取的麻黄素 ,至今仍是国内外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主要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32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胰腺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胰腺消化酶自身消化所致的急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以上腹部持续疼痛、呕吐、便秘等为主症 ,病情比较危重 ,治疗不及时将会危及生命。自 1997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 ,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胰腺炎 32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32例均为住院病人 ,其中女 12例 ,男 2 0例 ;年龄 30岁~ 85岁 ,平均年龄 5 2岁 ;其中水肿型者 31例 ,出血坏死型者 1例。生化检查 :所有病例血淀粉酶均有显著增高 (5 0 0~ 35 0 0IU/L) ,尿淀粉酶亦有显著增高 (2 0 0 0~ 15 0 0 0IU/L) ,尿胰蛋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IX/V复合物及其组分GP Ibα的表达。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8例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在出血期的血小板GPIb/IX/V复合物和GP Ibα的表达,采用比浊法检测其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并与33例出血控制者及32例正常健康者比较。结果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在出血期间GPIb/IX/V复合物、GP Ibα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1),出血控制者的GPIb/IX/V复合物、GP Ibα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血小板GPIb/Ⅸ/V复合物作为凝血酶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受体,在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体内的表达下降,导致血小板聚集功能障碍,可能是本病反复发作出血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穴位埋线组,每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未行造模外,其余2组大鼠均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造摸.模型组不予干预,正常饮食,穴位埋线组于"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处进行穴位埋线治疗.治疗15 d后观察大鼠的腹泻、便血症状和结肠病理组织学改变,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脾淋巴细胞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及相关信号分子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蛋白的表达.结果:穴位埋线组的大鼠腹泻、黏液脓血便症状得到较快控制,大鼠黏膜组织损伤明显改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脾淋巴细胞NF-κB p65增多(P<0.01),β2AR的表达减少(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穴位埋线组大鼠脾淋巴细胞NF-κB p65减少(P<0.01),而β2AR的表达增多(P<0.01),两组脾淋巴细胞NF-κB p65和β2AR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实验性结肠炎有明显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NF-κB p65及相关信号分子β2AR,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Abstract:
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s of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s onulcerative colitis. Methods Eighteen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normal control group (NC),a model group (MO) and a catgut implantation group (CI) with 6 rats in each group. Animals in groupMO and group CI were treated by 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 (TNBS) to establish model with colitis.symptoms of diarrhea and bloody stool, and changes in histopathology were detected 15 days afterthe treatment. Expressions of splenic lymphocyte nuclear factor κB p65 (NF-κB p65) and correlatedsignaling molecules (β2AR) were detected by the western blot method. Results Diarrhea and mucusbloody purulent stool were soon controlled, and mucous injures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in group CI.The NF-κB p65 value of splenic lymphocyte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1) and expression ofβ2AR remarkably reduced in group MO (P<0.01), compared with group NC. But, the NF-κB p65 value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01) and expression of β2AR remarkably increased in group CI (P<0.01), compared with group MO. Conclusion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s is obviously effectivein treating experimental colitis. Modulation of NF-κB p65 and the correlated signaling molecules β2ARmay be involved in the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