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9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25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77篇
预防医学   10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7篇
中国医学   7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梳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现有期刊文献中有关外感热病的学术争鸣,主要存在"伤寒与温病之争"(寒与温之争)、"温病与温疫之争"(温与瘟之争)、"湿热与温热之争"(湿与温之争)、"膜原学说""五运六气"预测学说及"伏邪与新感"等争议。  相似文献   
2.
《湖南中医杂志》2020,(4):38-38
《黄帝内经》载:“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是对于春季养生最精确的概括。就是说,人们应该早睡早起,宽衣松发使形体舒缓,缓步徐行,保持精神愉快舒畅,不要滥行杀伐,以保持万物的生机。这就是适应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三因制宜"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防治,经过30多年的深入研究,总结出"时令相关论""体质过程论""环境制约论"等三个基本原理,奠定了特发性肺纤维化防治原则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因此,治病求本本于因,就因时、因人、因地制宜三个方面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防治关系进行概括论述,以期能降低其发病率,辨体施治,权衡制宜。  相似文献   
4.
艾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治疗方法之一,广泛运用于临床。灸法主要用于寒证的治疗,对于热证是否可灸,历代医家有不同的看法。该文通过古代文献及现代临床研究,明确热证可灸理论依据及其适应证,为临床热证用灸辨证选穴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杨春波教授系全国第三届国医大师,脾胃病名家,临床经验丰富,对脾胃湿热证有较深入研究。舌诊是中医诊病的特色诊法,文章介绍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察舌辨湿热泄泻验案1则,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杨春波教授运用舌诊辨治湿热病经验,突出舌诊在湿热病中的优势。文章对其临床运用经验与学术观点进行总结,为湿热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是中医的首部外感热病学专著,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外感热病的发病规律,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明确了治法方药,开创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先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发展,从晋唐时期法不离伤寒,到金元时期百家争鸣,以热病论伤寒,以及明清后出现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温病自成体系。近几十年,现代医家将经典理论与现代科技结合创新,提出新的理论和经验。文章从《伤寒论》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热病谈起,结合各时期的代表性理论,阐述外感热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外感发热主要是指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引起的发热(体温在38℃以上)、无汗、口渴烦躁、面赤唇红、尿黄短少、便干、舌质红苔黄干、脉浮数为主症的疾病,特别是病毒感染引起者.本人在临床时根据温邪人气,"邪未伤津,犹可透热转气"的原则,运用"清透"法治疗,获得了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徐义勇  田真真  朱丽娟 《新中医》2017,49(12):187-188
<正>刘完素其学术以火热论而闻名于世,在火热病的辨治上,并不囿于以治伤寒之法去治热病的流弊,而是强调寒凉药物的使用,被称为"寒凉派"。现就刘完素火热病证治及代表方探析如下。1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六气皆从火化。故风、寒、湿、燥诸气为病,大多能化热化火或与火热相兼同化。故刘完素有曰:"风本生于热,寒大多为冷热相并,湿因于火热怫郁,燥阴盛于风热火也。"王秉衡将其概括为"人之火病独多者,以风寒燥湿  相似文献   
10.
林玲 《临床医学》2005,25(7):88-89
小儿发热临床甚为多见,由于小儿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很多急、慢性病均有发热的症状,引起发热的原因又很多,根据感邪之不同和体质的因素,可分为外感、内伤两个方面。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气血阴阳均属不足,因而外感六淫或内伤饮食均易化热。外感发热常因六淫之邪及疫疬之气所引起,起病较急,多属实证,亦属儿科急症范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气血虚弱致脏腑功能失调而成,起病较缓,多属虚证。临证时应整体辨证,明确病因,对症下药,疗效常能得心应手。辨证应根据发热的病邪、病位、病机及体质特点不同,可分别应用对证方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