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中国医学   7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胃脘下俞穴埋线治疗糖尿病62例,其中Ⅰ组30例,为埋线治疗组;Ⅱ组32例,为埋线配合等量西药组;Ⅲ组30例,为纯西药对照组.经治疗后,Ⅰ组有效率90.0%,Ⅱ组有效率93.7%,Ⅲ组有效率60.0%.Ⅰ组、Ⅱ组与Ⅲ组比较,疗效差异显著(P<0.01).对于糖尿病人需长期调节血糖及防治并发症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胃脘下俞穴埋线治疗糖尿病62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埋线疗法治疗糖尿病的疗法。方法 采用胃脘下俞穴埋线治疗糖尿病62例,其中I组30例,为埋线治疗组;Ⅱ组32例,为埋线配置等量西药组;Ⅲ组30例,为纯西药对照组。结果与结论 经治疗后,I组有效率90.0%,Ⅱ期有效率93.7%,Ⅲ组有效率60.0%。Ⅰ组、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对于糖尿病人需长期调节血糖及防治并发症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胃脘下俞穴埋线法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董卫 《中国针灸》2002,22(10):2-10
目的:寻找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方法。方法:将糖尿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3组。其中I组30例,为埋线治疗组;Ⅱ组32例,为埋线配合西药组;Ⅲ组30例,为纯西药对照组。结果:I组有效率90.0%,Ⅱ组有效率93.7%,Ⅲ组有效率60.0%。I组、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影响非胰岛素抵抗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作用机理。方法:将 46 例非胰岛素抵抗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23 例,予针刺双侧胃脘下俞治疗。对照组 23 例,予针刺双侧三阴交治疗。治疗 3 个月后,比较治疗前后排卵率,内分泌激素[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睾酮(Testosterone,T)],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的变化。结果:观察组针刺前后的排卵率、LH/FSH有统计学差异 (P<0.05),睾酮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针刺前后LH,LH/FSH有统计学差异(P<0.05)。排卵率、睾酮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针刺后睾酮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1),排卵率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LH/FSH、体重指数(BMI)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胃脘下俞及三阴交均能改善非胰岛素抵抗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内分泌紊乱状态,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防止胰岛素抵抗方面,胃脘下俞优于三阴交。  相似文献   
5.
针刺、艾灸、针加灸胃脘下俞穴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辉  席萍  陈强  易丽  赵阳 《中国针灸》2007,27(7):482-484
目的:评价针刺、艾灸、针加灸胃脘下俞穴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随机将79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针刺组(A组)、艾灸组(B组)、针刺加艾灸组(C组),取胃脘下俞穴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空腹血糖、24小时尿糖定量、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24小时尿糖定量、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均有升高(P<0.05);但以针刺加艾灸组的效果最佳(P<0.01)。结论:无论针刺、艾灸,还是针加灸胃脘下俞穴,都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但针刺与艾灸合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建立符合2型糖尿病发病特点的大鼠模型,运用电针胃脘下俞穴的方法对2型糖尿病大鼠进行治疗,验证胃脘下俞穴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利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4周后将链脲佐菌素(STZ)按35mg/kg剂量腹腔注射诱导2型糖尿病的大鼠模型。对造模成功的Wistar大鼠采用电针胃脘下俞穴进行治疗,每次20分钟,每周治疗5次,连续4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瘦素水平(P=0.029)及空腹血糖值(P=0.007)显著下降,接近空白对照组水平,而模型组变化不大;治疗组甘油三酯(TG)含量降低,但与空白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模型组相比均有升高,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胃脘下俞穴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清瘦素及甘油三酯含量,对高、低密度脂蛋白也有调节作用,证明了该穴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并通过降低度素、改善血脂成分含量这一途径产生治疗作用。本实验对探讨胃脘下俞穴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胃脘下俞与胰腺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用实验方法探讨胃脘下俞与胰腺的内在联系。方法:观察针有脘下俞对实验性糖尿病家兔血糖、胰岛素及胰岛形态的影响。结果:针刺胃脘下俞有提高胰岛素含量,降低血糖水平,修复胰岛态的功效,血糖的下降与胰岛素的升高呈密切负相关,结论:提示胃脘下俞与胰腺存在着神经分布,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等密切的内在联系,该穴位应具有背俞穴特性,是胰腺器官在机体体表的机能应点,在归类上建议将该穴归属于背俞穴,以胰俞命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