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74篇
  免费   533篇
  国内免费   309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258篇
妇产科学   98篇
基础医学   833篇
口腔科学   41篇
临床医学   2785篇
内科学   1701篇
皮肤病学   1702篇
神经病学   134篇
特种医学   26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433篇
综合类   4732篇
预防医学   646篇
眼科学   54篇
药学   1320篇
  10篇
中国医学   1262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232篇
  2022年   235篇
  2021年   262篇
  2020年   294篇
  2019年   286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223篇
  2016年   273篇
  2015年   335篇
  2014年   551篇
  2013年   600篇
  2012年   836篇
  2011年   930篇
  2010年   903篇
  2009年   956篇
  2008年   964篇
  2007年   923篇
  2006年   912篇
  2005年   816篇
  2004年   758篇
  2003年   730篇
  2002年   641篇
  2001年   562篇
  2000年   484篇
  1999年   378篇
  1998年   288篇
  1997年   372篇
  1996年   254篇
  1995年   241篇
  1994年   185篇
  1993年   153篇
  1992年   129篇
  1991年   112篇
  1990年   105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3c、C4、CH50)及免疫球蛋白(IgC、IgA、IgM)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7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设为SLE组,并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64例其他免疫性疾病患者设为病例对照组,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对所有人员血清中的血清补体及免疫球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利用受试人员的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SLE患者的诊断性能,并对其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 SLE组患者血清中的血清补体(C3c、C4、CH50)水平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之间的免疫球蛋白(IgC、IgA、IgM)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3c、C4与CH50在诊断SLE的特异性与灵敏度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LE组患者的血清补体(C3c、C4、CH50)水平比较低,而免疫球蛋白水平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变化。尤其血清补体中的C3c、C4、CH50水平对早期筛查和诊断SLE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诊断SLE的重要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
3.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和多脏器的自身免疫结缔组织疾病。其临床特点是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损害多脏器,临床表现多样化,首次发病症状各不相同,容易出现误诊或诊断延迟。部分以舞蹈病起病的,容易误诊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部分以血液系统症状起病的,如血小板减少,易误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部分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研究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SLE)患者中西医临床特征,并对死亡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医院2011年1月—2017年12月间SSLE住院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纳入的SSLE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脏器受累情况、中医证候、舌象、脉象及死亡率、死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49例SSLE患者,男女比例为1:5.35,15~35岁为高发年龄,性别与不同年龄段(14岁、15~35岁、36~60岁及61岁)的发病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50,P=0.021);肾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肺脏受累的人群多见于15~35岁患者,心脏、消化系统受累的人群多见于36~60岁患者;排名前5位的中医证候分别为脾肾亏虚、湿瘀内结、湿热内结、气阴两虚、脾虚夹湿,实证分别为:瘀、湿、热、痰、浊,虚证分别为:脾虚、肾虚、气虚、阴虚、阳虚;排名前5位的舌质为淡暗、红、暗红、淡红、淡白,舌苔为白腻、薄白、黄腻、薄黄、少苔,脉象为细、数、沉、滑、弦。患者死亡率为6.02%(21/349),男:女为1:4.25,男女患者死亡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4,P>0.05);50岁以上患者死亡率较高,感染、恶性肿瘤是其主要死因,其次为狼疮性脑病、急性心肌梗死;50岁以下患者主要死因亦为感染,其次是狼疮性肾炎。结论?SSLE高发于中青年人群,死亡率较高,患者常伴有多个重要脏器/系统受累,中医证候以脾肾两虚、瘀湿内结等虚实夹杂证为主要表现,感染、恶性肿瘤及狼疮活动是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s)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疾病活动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201例SLE患者(女性192例),记录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和抗ENAs等实验室检查结果,使用SLE活动指数(SLEDAI)和英岛狼疮评定组评定表(BILAG)2种评估方法评价疾病活动度。结果抗SSA抗体与头痛(r=0.26,P=0.04)、视物模糊(r=0.31,P=0.02)、皮疹(r=0.39,P=0.01)、脱发(r=0.23,P=0.04)、口腔溃疡(r=0.37,P=0.04)和SLEDAI(r=0.27,P=0.03)呈正相关,与C3呈负相关(r=-0.29,P=0.003);抗SSA抗体与抗SSB抗体呈正相关(r=0.69,P<0.01),但与抗dsDNA、抗RNP和抗Sm抗体无相关性。抗SSB抗体与头痛(r=0.34,P=0.02)、视物模糊(r=0.27,P=0.04)、SLEDAI(r=0.36,P=0.02)和BILAG血管炎评分(r=0.23,P=0.03)呈正相关,与C3(r=-0.27,P=0.007)呈负相关;抗SSB抗体与抗RNP抗体或抗Sm抗体无相关性。抗Sm抗体与疾病病程(r=0.16,P=0.001)、肾炎(r=0.32,P=0.02)、尿蛋白定量(24 h)(r=0,23,P=0.004)、SLEDAI(r=0.37,P=0.004)和BILAG肾脏评分(r=0.31,P=0.01)呈正相关,并且与发病年龄(r=-0.31,P=0.02)、白细胞(r=-0.35,P=0.01)和C4(r=-0.23,P=0.04)呈负相关。抗RNP抗体与雷诺现象(r=0.32,P=0.04)、抗dsDNA抗体(r=0.46,P=0.007)和BILAG皮肤黏膜评分(r=0.33,P=0.01)呈正相关,与白细胞(r=-0.27,P=0.03)呈负相关。在多变量分析中,抗SSA抗体与头痛、视物模糊和C3仍相关,抗SSB抗体与C3和头痛仍相关。抗Sm抗体与疾病病程和总SLEDAI评分相关,而抗RNP抗体仅与BILAG黏膜皮肤评分相关。结论抗ENAs抗体与SLE的临床表现相关,并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提示检测抗ENAs不仅可以反映SLE患者的临床表现,且其在疾病活动的评估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红斑狼疮 (lupuserythematosus ,LE)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现普遍认为它是一种病谱性结缔组织病 ,其病谱一端为盘状红斑狼疮 (DLE) ,另一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 ,其中间有深部红斑狼疮 (LEP) (又称狼疮性脂膜炎 )等 ,其中深部红斑狼疮临床少见。为了探讨其发病原因和诊断方法 ,现将我院自 1970年7月至 2 0 0 2年 6月间诊治 30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 ,其中女性 2 5例 ,男性 5例 ;年龄 2…  相似文献   
9.
药物流产后索氏梭菌相关的致命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复合型口服避孕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妇女中的应用;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应用来曲唑和他莫昔芬的疗效比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美国风湿病学学院第66届年会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风湿病学学院于 2 0 0 2年 10月 2 5日至 10月 2 9日举行其第 6 6届年会 ,内容丰富。现将部分内容刊登于下。1 天然免疫系统在自身免疫病的重要性人类为维持生存具有屏障组织 (皮肤、黏膜 )、天然 (自然 )免疫系统以及抗原特异 (获得性 )免疫系统。美国Atkin son医师作了有关天然免疫系统对人类疾病的保护性和损伤性作用的讲座。天然免疫系统的保护性作用在于它可以识别所有不同类的异物 (包括病原体 ) ,而且可以迅速有效地消灭它们 (至少部分 )。又由于有免疫记忆的存在 ,可以防止同一 (或同类 )病原体的再次感染。然而 ,天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