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8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关于经脉起止走向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王鸿谟 《中国针灸》2003,23(9):537-539
目的:探讨经脉起止走向规律。方法:从分析古文献入手,对经脉全部起于肢端、经别经筋全部起于肢端、标本根结本输理论及经气流注进行分析。结论:十二正经全部起于四肢末端。向心行走,终于头身。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58岁,因右上腹不适1周就诊,考虑患者为熟人未给予全面检查。B超:于右侧胸腔位置锁骨中线第四、五肋间以下,肩胛线第七肋以下,均探及无回声暗区,最大直径20.0cm,内见分隔,肋下剑突下探及部分肝组织。肺部查体:右侧第四前肋以下第七后肋以下叩诊浊音,听诊呼吸音由减弱至消失,右侧肋弓下4.0cm处可触及肝下缘。考虑为右侧胸腔积液,收入院准备实施胸穿排液,入院后常规检查发现:胸片示双肺纹理清晰,双侧肋膈角锐利、右侧横膈上提于第四间肋间(2004年10月12号片号04001)。  相似文献   
3.
根据《灵枢·逆顺肥瘦》篇的记载,十二经脉的循行为“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如此”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气血随之终而复始,流行不止。但在其它文献中如《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难经》以及《灵枢》的《卫气》《根结》等均有一些有关气的循行分布与之不相一致的描述,兹试就这一问题做一尝试性探讨,冀从理论和临床角度说明经气流注  相似文献   
4.
5.
6.
由于气血流注的物质基础及其范围的不同,十二经脉的经气存在着3种不同的流注方式:根据营气在十二经脉之间的逐经循行而产生的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它活动的范围是在整个十二经脉之间;根据卫气在其中某一条经脉的运行情况来确定的标本根结理论,它活动的范围只局限在一条经脉之中,用以强调四肢末端是该条经脉的根本所在,在临床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五输穴理论是标本根结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具体表现,它在根结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四肢远端腧穴的重要性,用以说明在具体的某一条经脉中,随卫气运行的气血(主要是血)的运行方式,强调位于四肢末端的井穴是该经脉气血产生运动的根源,四肢末端腧穴在针灸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金黄敷剂的制备与临床应用。方法:以试剂法鉴别主药。结果:鉴别呈正反应。结论:制备工艺简便,鉴别易行,临床总有效率为94.9%。  相似文献   
8.
十二经脉依次流注,循环不已,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经络确实存在,经络有其一定的物质基础。脏腑与伤寒六经以经络为基础,脏腑间的表里关系与六经间的表里关系以及六经传变也都是以经络为物质基础。实测经络有关穴位,观察它们的动态变化,将有助于揭示经络流注与伤寒六经传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总结许建秦教授运用除痹止痛汤治疗痛风急性期经验。许建秦教授认为痛风急性期发病由内伤湿热,兼外感风、寒、湿诸邪诱发,辨证为脾肾亏虚为本,湿热流注、瘀血阻滞为标,发病以“痹”“痛”为特点,治方以萆薢分清饮为基础,融合清热化湿、利水化湿、宣化湿热、通腑泄热,给湿热邪气以出路,兼活血止痛、搜风通络止痛,配伍补脾益肾化湿,许建秦教授所创除痹止痛汤应用于临床多可奏效。  相似文献   
10.
[原文]既而感指幽微,用针直诀。[阎注]此皆《指微论》中,用针幽微之直诀也。[补评]“指幽微”乃射影《指微论》与《指微赋》,阎公之注是也。[原文]窍齐于筋骨,皮肉刺要;[阎注]窍者穴也,齐者浅深之宜也。经曰:刺皮无伤骨,刺骨无伤髓。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补评]此言空穴所在,刺当掌握病位之浮沉,而定浅深之剂,“齐”通“剂”,指针刺浅深之剂量。阎注引自《素问·刺要论》与《刺齐论》。文义精当,恕不另议。[原文]痛察于新久,腑脏寒热。[阎注]痛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