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慢性膝关节疼痛是骨科临床常见病,部分病人伴有运动初起的膝部功能障碍,这些症状不仅在中老年骨性关节炎病人出现,而且部分青壮年甚至少年病人中也有发生。从2002年9月至2004年5月,笔者应用小针刀疗法治疗39例慢性膝痛患者,(这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分析手法闭合复位与切复内固定治疗青少年桡骨小头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或朱氏中医骨伤科门诊部采用手法闭合复位或切复内固定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青少年桡骨小头骨折36例,其中手法闭合复位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6~23岁,平均(14.33±4.39)岁,按照Mason分型:Ⅱ型8例,Ⅲ型7例;切复内固定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8~22岁,平均(14.86±3.92)岁;按照Mason分型:Ⅱ型9例,Ⅲ型12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桡骨移位距离,并随访采用Broberg and 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及采用Metaizeau肘关节功能后期疗效标准评定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法闭合复位组和切复内固定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桡骨移位距离相互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3d两组患者的桡骨移位距离分别为(0.99±0.57)mm和(0.57±0.28)mm,均明显小于术前移位距离(P<0.01),并且手法闭合复位组的Broberg and 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为(86.93±10.85),明显高于切复内固定组(P<0.05),手法闭合复位组的Metaizeau疗效评价中总较好率为86.67%、不良率为6.67%,与切复内固定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手法闭合复位与切复内固定治疗青少年桡骨小头一样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能够更好的恢复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研究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骼与肌肉的相关性,探讨骨肌系统的整体统一性,指导临床对于骨肌系统的重视。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随访的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骨质疏松患者60例,其中男24例,年龄65-89岁,平均(74.42±5.87)岁,女36例,年龄60-85岁,平均(71.89±6.14)岁,记录一般资料后均采用DXA进行全身扫描,记录骨骼的骨密度T值(BMD)、骨矿含量(BMC)和肌肉的相对骨骼肌质量指数(RSMI),进行握力、简易步数及Hendrich II跌倒量表评估测定,采用BMD评估骨质疏松程度及RSMI判断肌肉肌量情况,分析所有患者的骨骼、肌肉与性别的相关性,比较骨骼、肌肉的相关指标与年龄、Hendrich II跌倒量表评分的相关性,并对骨骼的BMD、BMC与肌肉的RSMI、握力、简易步数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RSMI判断肌量发现肌肉减少占50%,其中男性的肌肉减少发生率占所有男性患者的66.67%,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男性骨骼的BMC和肌肉的RSMI、握力及简易步数评分均高于女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与女性的骨质疏松程度BMD及跌倒风险无差异(P>0.05)。所有患者骨骼的BMD、BMC和肌肉的RSMI、握力、简易步数评分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799、-0.405、-0.323、-0.248、-0.389,P<0.01),并且还与Hendrich II跌倒评分亦均呈负相关(r=-0.633、-0.744、-0.481、-0.403、-0.408,P<0.01),而年龄与Hendrich II跌倒评分呈正相关(r=0.672,P<0.01);所有患者肌肉的RSMI、握力、简易步数评分与骨骼的BMD均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434、0.403、0.355,P<0.01),还与骨骼的BMC亦均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652、0.579、0.494,P<0.01)。结论:骨质疏松患者多伴有肌肉减少,男性发生率高,女性的骨肌系统弱于男性,但骨质疏松程度与跌倒风险无性别差异,并且骨骼与肌肉具有正相关性,年龄越大,骨质疏松越严重,肌肉肌量越少、肌力越小、功能越差,越容易跌倒,临床应该注意将骨肌系统进行协同性诊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四物汤加味联合肝素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于医院因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治疗的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处理组在术前应用四物汤加味至术前,术后使用四物汤加味联合肝素14 d,对照组术后单独使用肝素14 d,测量所有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小腿周径、疼痛VAS评分、凝血功能、D-二聚体,采用下肢彩色多普勒评价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的PT、APTT、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处理组患者的PT和APT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的FIB和D-二聚体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的患者术后24、7d的平均PT和APT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患者的术后24、7 d和2周的D-二聚体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处理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和术后7 d处理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小腿周径比较中处理组在术前、术后7 d和2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术的患者,术前应用四物汤加味,术后联合四物汤加味和肝素,可以预防血栓的发生,促进下肢肿胀消退和缓解患者疼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臀筋膜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自1996年6月~1997年5月共收治22例腰突症患者经手术或大推拿治疗后仍感腰腿痛,经进一步检查,确诊为臀筋膜炎,经小针刀治疗后,症状消失,现对这一现象作一简单探讨,供同道参考。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中,男性19例,女性3例,年龄最大者为67岁,最小者为23岁,平均年龄为47.6岁。本组22例患者均以腰腿痛就诊,且均是较为典型的下腰突症,都有典型的腰痛及坐骨神经放射痛。病程最长者10年,最短者为半个月。本组22例中,手术治疗者16例,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椎板开窗,突出髓核摘除,或加椎管扩大术;大推拿治疗者6例,在麻醉达成后,行骨盆牵引,直…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由于髓核突出变性,刺激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笔者自2010年1月~2011年6月,采用我院自制的外用膏药伤科腰痛贴外敷治疗LDH患者76例,获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8.
AO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院2001年10月至2004年12月,应用AO双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28例,经过4个月至3年3个月的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股骨外侧壁的完整性对髓内与髓外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影响,指导临床选择内固定方式。方法:采用成人尸体同侧股骨标本12具,均造成股骨粗隆间骨折AO 分型A1型骨折,随机分为外侧壁完整PFNA组、外侧壁完整PF-LCP组、外侧壁破损PFNA组、外侧壁破损PF-LCP组,每组3具,4组股骨标本采用万能材料测试机进行压缩载荷实验,观察股骨标本的最大载荷力,并用游标卡尺测量骨折断端的压缩前后的间隔位移及骨折远、近端沿粗隆间的滑动位移进行相互比较。结果:外侧壁完整PFNA组的最大载荷力大于外侧壁完整PF-LCP组,并且外侧壁破损PFNA组的最大载荷力也大于外侧壁破损PF-LCP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缩前4组股骨标本的骨折端间隔距离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压缩后外侧壁完整PFNA组的骨折端间隔距离、压缩前后的骨折端位移及骨折远、近端的滑动位移与外侧壁完整PF-LCP组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外侧壁破损PFNA组的骨折端间隔距离、压缩前后的骨折端位移及骨折远、近端的滑动位移均小于外侧壁破损PF-LCP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更强的载荷力,股骨外侧壁完整时髓内与髓外固定均有较强的稳固性,但股骨外侧壁破损时髓内固定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可见髓内固定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合并脊柱侧弯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方法选择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合并脊柱侧弯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腰腿疼痛程度,采用Oswes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并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Cobb角,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ODI及Cobb角。末次随访采用Nakai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4.17±1.08)个月。术后第1天腰腿痛VAS评分、ODI及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及Cobb角与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及Cobb角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Nakai疗效评估:优16例,良3例,中1例。结论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创伤小,操作安全、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满意,是目前治疗合并脊柱侧弯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