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气管插管型喉罩通气道(ILMA)为气管插管提供了一种新型途径,而且有望减轻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但是,现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目的在于:(1)进一步观察气管插管型喉罩通气道(ILMA)经口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2)证实经口气管插管时,气管插管型喉罩通气道(ILMA)是否能够比直接喉镜(DLS)产生较轻微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方法 择期整形外科手术患者53例,随机分为ILMA组和DLS组,经常规静脉诱导后气管插管。监测麻醉诱导前(基础值)、后,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5min内的血压(B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的变化。结果 ILMA组的平均气管插管操作时间较DLS组明显延长。气管插管后两组患者血压和心率均比麻醉诱导后明显升高,但血压的最大值未超过麻醉诱导前水平,而心率的最大值较麻醉诱导前明显升高。两组在各对应时问点的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差异,血压和心率的最大值亦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临床常用的全身麻醉深度下,ILMA和DLS经口气管插管操作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反应相似。与DES相比较,ILMA引导经口气管插管并不具有减轻心血管反应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静脉镇静镇痛技术在局部麻醉隆乳术中的应用效果和体会。方法将606例ASAⅠ、Ⅱ级隆乳术患者分为四组,分别采用负荷剂量后持续输注异丙酚-芬太尼(P-F组,n=56)、咪唑安定-芬太尼(M-F组,n=130)、异丙酚-芬太尼-氯胺酮(P-F-K组,n=68)或咪唑安定-芬太尼-氯胺酮(M-F-K组,n=352)复合液的给药方法,调整注速维持镇静深度在改良的警觉/镇静评分2或3分。结果四组患者术中的镇静镇痛效果均满意,呼吸循环功能基本稳定,均在停药3~10min后清醒,但P-F-K组和M-F-K组患者的术中疼痛发生率及程度显著低于P-F组和M-F组。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对麻醉效果满意,仅P-F组和P-F-K组分别有11例和5例患者有模糊术中记忆。结论镇静镇痛技术是适用于隆乳局部麻醉手术简单、安全有效的理想麻醉方法,复合使用小剂量氯胺酮能明显减少术中疼痛的发生率,其中以咪-芬-氯复合镇静镇痛的术中疼痛和记忆发生率最低,程度最轻,是适于该手术的最佳镇静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回授法结合视频健康教育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识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7月至12月住院治疗初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9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案),将2019年1月至6月住院治疗初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9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院时采用回授法结合视频宣教进行早期识别健康教育,出院后3个月及6个月采用电话回访的形式用回授法进行早期识别健康教育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当天、出院后3个月及6个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识别知识点掌握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回授法结合视频宣教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健康教育方法,能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识别知识知晓率,提升患者脑卒中后及时就医的意识,为脑卒中的超早期治疗争取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不同手术方法对施择期腭成形术小儿手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影响。方法选择321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级、年龄8个月~14岁拟行腭成形术的患儿,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3组。所有患儿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手术后到达恢复窒即刻(0min)和5、10、15、20、30、40、50、60、120和180min时,记录患儿呼吸空气时的Sp(O2)。结果患儿接受的腭成形术越复杂,其在手术后早期的Sp(O2)水平越低、Sp(O2)的恢复越慢和低氧血症发生率越高。手术后早期的Sp(O2)水平和低氧血症发生率在3组间具有显著差异。结论腭成形术患儿手术后早期Sp(O2)降低严重程度和低氧血症发生率与手术方法密切相关。患儿到达恢复室时的Sp(O2)水平和低氧血症发生率与麻醉恢复评分密切相关,说明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取决于麻醉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5.
1986年 Reiestad 和 Str(?)mskag 首次报道,将20ml 0.5%丁哌卡因(Bupivacaine,布比卡因)注入胸腔,对术后缓解疼痛效果满意。于是引起了人们的很大兴趣,对这一新镇痛方法的镇痛效果、给药方法、药代动力学、对机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综述晚近文献,简介有关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液稀释对维库溴铵量-效关系和恢复时相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Ⅰ级,年龄17 ̄45岁,施择期整形外科手术的患者,其中30例术中采用血液稀释,另30例作为对照。用60%NO2-O2-硫喷妥钠-芬太尼维持麻醉。血液稀释后Hct从45.7%降至26.2%。用加速度仪监测神经肌肉功能。采用累计给药方法建立维库溴铵的量-效关系曲线。结果:血液稀释能明显左移维库溴铵的量-效关系曲线,与对照组相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小儿光导纤维支气管镜(FOB)引导三步气管插管技术的可操作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治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级,年龄4~13岁,拟施择期外科手术患儿10例.常规静脉麻醉诱导,通过ID为5.5 mm的成人型FOB引导将ID为7.0 mm的较粗气管导管顶在声门口,小心退出FOB(第1步);在人工通气证实气管导管是位于喉口后,经较粗气管导管向气管内插入一根合适的可通气性气管导管交换芯(VETC),沿VETC退出较粗的气管导管(第2步).然后沿VETC将润滑良好且直径合适的细气管导管插人气管内(第3步).记录整个气管插管操作所需的时间和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及其采取的辅助措施,手术后随访有无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结果 本组患儿10例FOB引导三步气管插管成功100%.在沿VETC推送气管导管时,虽然2例小儿因润滑不满意和VETC外径不合适出现了沿VETC推送气管导管困难的情况,经过相应的处理措施均被有效解决.完成气管插管所需的时间为(124.1±15.2)s.所有患者手术后随访未发现呼吸道并发症.结论 在小儿,FOB引导三步气管插管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的优点,该方法可有效解决无法将成人型粗直径FOB应用于小儿困难呼吸道处理的临床难题.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硝酸甘油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体重220~330 g,周龄7周,建立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取模型制备成功的心脏30个,随机分为3组(n=10):缺血再灌注组(IR组)K-H液灌注15 min,停灌20 min,再灌注60 min;低浓度硝酸甘油组(LN组)采用含有2.5 μg/L硝酸甘油的K-H液灌注15 min,停灌20 min,再灌注60 min;高浓度硝酸甘油组(HN组)采用含有25μg/L硝酸甘油的K-H液灌注15 min,停灌20 min,再灌注60 min.于再灌注10、20、30、40、50、60 min时记录心率(HR)、冠状动脉流量(CF)、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发展压(LVD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_(max)).于平衡灌注末、再灌注5、30和60 min时收集冠状动脉流出液1.5 ml,测定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的活性;于再灌注60 min时取心脏,测定心肌梗死面积,计数心肌凋亡细胞.结果 与IR组比较,LN组HR、CF、LVDP,+dp/dt_(max)和-dp/dt_(max)升高,LVEDP、CK活性、LDH活性、心肌梗死面积和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HN组HR、CF、LVDP、+dp/dt_(max)和-dp/dt_(max)降低,LVEDP、CK活性、LDH活性、心肌梗死面积和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与LN组比较,HN组HR、CF、LVDP、+dp/dt_(max)和-dp/dt_(max)降低,LVEDP、CK活性、LDH活性、心肌梗死面积和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结论 低浓度硝酸甘油(2.5μg/L)可减轻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而高浓度硝酸甘油(25 μg/L)则可加重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0.
舒芬太尼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舒芬太尼(Sulfentanil)于1974年合成,是芬太尼的衍生物,其化学结构见附图.在阿片类制剂中舒芬太尼的镇痛效应最强.20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欧洲和美国已开始对静注舒芬太尼麻醉进行临床研究.近二十年来对舒芬太尼的药理特性和临床应用的认识不断深入,已证实舒芬太尼在许多方面优于芬太尼,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本文主要就舒芬太尼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