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术后谵妄是一种手术应激导致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为术后急性、非特异性的意识水平、注意力、认知能力改变和睡眠觉醒周期紊乱~([1])。相关研究表明,术后谵妄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以老年人常见,发病率为30%~50%~([2])。Rudolph等~([3])研究表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处于前三位的手术方式分别是髋部骨折(35%~65%)、腹主动脉瘤(33%~54%)、冠状动脉搭桥手  相似文献   
2.
研究椎间盘退化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其与腰背痛的关系。由于很难获取人体组织,特别是正常的组织,很多学者将大鼠、小鼠、沙鼠、兔子、狗、羊、猪、山羊作为模型来研究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模型的种类与造模方法越来越多,主要分为体内和体外椎间盘退变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临床创伤性疾病导致的皮肤软组织损伤?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自2011年2月~2012年10月共收治26例患者,对不同原因所导致的各类皮肤软组织损伤创面,采用VSD技术进行一期治疗,彻底清创后行游离植皮或不植皮,采用创面VSD材料覆盖,持续负压封闭吸引?结果:26例患者在皮肤移植前使用1~2次VSD技术治疗创面,10例创面不植皮而痊愈,14例创面经1次植皮治愈,2例行二次VSD技术后再次植皮,均取得彻底修复,无1例创面感染发生?结论:VSD技术能有效地治疗复杂创伤性创面,降低感染率,促进创面早期修复,为创伤治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内窥镜后路椎间孔切开髓核摘除术治疗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及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7例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5.9 mm内窥镜后路椎间孔切开髓核摘除术治疗,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稳定性评价采用Katsumi标准。结果随访1个月,7例患者术后VAS评分(1.87±0.66)分,明显低于术前(P<0.01)。术后颈椎稳定性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皮内窥镜下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优良,不会造成颈椎失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补肾益肝活血方对大鼠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作用及对关节软骨的影响。方法:3月龄SD雌性大鼠54只,随机分成模型组45只及空白组9只,模型组采用右后膝关节腔注射4%木瓜蛋白酶溶液进行诱导膝骨关节炎模型。经确认模型建立成功后,再次随机分组,分为中药(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模型组及空白组各8只大鼠。3个中药组分别予以补肾益肝活血方煎煮液(低剂量组5 g/kg,中剂量组10 g/kg,高剂量组20 g/kg)灌服,阳性对照组予以双醋瑞因胶囊溶液0.027 g/m L浓度灌胃,模型组及空白组均以0.9%生理盐水灌胃。给药体积为10 m L/kg,共4周。给药结束后,处死大鼠,并通过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肉眼及光镜下观察软骨组织、软骨组织的免疫组化分析等进行探讨。结果:(1)血清炎症因子检测: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较模型组低(P0.05);随给药浓度增加,IL-1β、TNF-α降低明显(P0.05)。(2)肉眼及光镜下观察: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阳性对照组在肉眼和光镜下观察,软骨的退变程度相比于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中药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3)软骨组织的免疫组化分析:在各组软骨组织中MMP-3、EFEMP-1均有不同程度阳性表达;模型组及各药物干预组MMP-3、EFEMP-1阳性表达均高于空白组;MMP-3的阳性表达在中药高、中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要低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中药高、中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EFEMP-1阳性表达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结论:补肾益肝活血方能有效治疗大鼠膝骨关节炎,能改善关节软骨退变,且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方法并分析诱发性椎间盘造影联合完全可视内窥镜技术诊治盘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收治的29例通过诱发性椎间盘造影检查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全部应用完全可视内窥镜技术行髓核摘除、双极射频纤维环成形治疗。术前和术后1 d、3个月、6个月随访时对患者腰痛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对腰椎功能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 结果2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术后1 d、3个月、6个月VAS评分[(1.53±0.43)分,(1.06±0.61)分,(0.71±0.37)分]与术前VAS评分[(6.62±1.01)分]比较,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13,P<0.05);术后1 d、3个月、6个月ODI评分[(14.12±1.43)分,(12.98±2.01)分,(10.33±1.46)分]与术前ODI评分[(51.11±10.15)分]比较,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3.35,P<0.05);术后6个月时根据改良MacNab评分标准:优22例,良5例,可2例,差0例,术后优良率为93.10%(27/29)。 结论诱发性椎间盘造影联合完全可视内窥镜技术诊治盘源性腰痛疗效好、安全性高,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2008年6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8例椎管内肿瘤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了解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病理诊断,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本组8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1~65岁,平均47.7岁.首诊时根据患者症状或X线、CT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但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实际上应诊断为椎管内肿瘤.肿瘤发生部位:胸段3例,腰段2例,骶段3例.8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 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术后病理:副神经节瘤1例,沙粒体型脑膜瘤1例,脊膜瘤1例,神经鞘瘤2例,囊肿3例.结论 临床上若发现有腰腿痛患者经保守治疗后效果欠佳,需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查体及辅助检查,特别是肿瘤标记物及MRI检查,排除椎管内肿瘤可能,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全内窥镜下减压结合中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随访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因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于本院进行手术并于术后服用中药的患者,手术方式为全内窥镜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椎管减压术。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3,6,12,24个月对患者使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ODI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改良的MacNab标准进行评价,同时记录诊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末次随访拍摄腰椎过伸过屈位片评估腰椎稳定性。结果:45例患者完成24个月的随访,男21例,女24例;年龄53~87岁,平均(72.35±9.24)岁。VAS评分由术前(6.96±0.95)分,下降到术后3个月(3.29±0.55)分,术后6个月(2.67±0.48)分,术后12个月(2.27±0.45)分,术后24个月(2.09±0.29)分。ODI评分由术前(87.60±6.15)分,下降到术后3个月(38.76±6.52)分,术后6个月(29.89±8.07)分,术后12个月(27.33±7.99)分,术后24个月(26.60±7.78)分。VAS及ODI评分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优良率达到88.89%.术后1例一过性感觉障碍及1例暂时性尿潴留,余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腰椎失稳。结论:全内窥镜下减压结合中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满意,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尤其针对老年患者,该方法充分发挥了现代先进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结合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在颈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回顾了2011年3月~2014年3月28例接受颈椎手术患者的术中监测结果,术中对患者进行MEP、SEP监测,观察手术、麻醉事件对SEP、MEP潜伏期及波幅的影响,并以术前、术后JOA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3例术后波形改善,1例术中未观察到MEP,其余24例术前、术中、术后波形无明显阳性改变;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术前、术后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醉深度可对SEP波形产生影响,肌松剂可对MEP波形产生影响,低血压可使SEP、MEP波形发生改变,脊柱手术中的操作可引起SEP、MEP改变.结论 MEP、SEP进行术中监测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和敏感性,可以帮助监测和减少术中脊髓神经损伤,因此,建议将SEP、MEP术中监测常规运用于颈椎手术中.  相似文献   
10.
椎间盘退变是引起下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像学的检查是诊断椎间盘退变的重要手段。传统MRI技术虽可显示椎间盘的信号强度和形态学改变,但很难客观量化椎间盘退变的程度。T2 mapping技术能够检测椎间盘内水含量、蛋白多糖含量及胶原纤维排列顺序等多种生化成分,为椎间盘退变早期临床评估提供新的方法。本文从T2 mapping与其他定量磁共振技术对比,及其与椎间盘退变分级、日本骨科学会评分、视觉模拟评分及年龄、性别等联系论述定量磁共振T2映射成像在椎间盘退变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