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索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DNS)胸腹联合呼吸控制在功能性便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本试验采取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年7月-2019年2月笔者科室门诊行康复治疗的功能性便秘患者40例,按照电脑随机化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由于试验过程中两组中各有4例患者终止了治疗,故样本脱落后实际参与实验的样本量为每组各1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DNS胸腹联合呼吸训练,每周5次,连续2周。对两组分别进行Knowles-Eccersley-Scott症状评分(KESS)、Glazer法评估盆底表面肌电指标。结果:两组排便功能均有改善,实验组治疗后KES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改善,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症状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Glazer指标对比,实验组第3、4阶段的平均肌电值均较对照组改善,盆底肌耐力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S胸腹联合呼吸控制训练有助于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排便功能,进一步完善了功能性便患者的保守治疗方案以及提供了该类患者自我管理有效性的证据,也为DNS呼吸技术用于治疗功能性便秘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论医院科技开发公司的特点与作用吴方超,罗志汛医院科技开发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之所以能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它不同于一般商业的自身特点和优势。首先它具有科技优势:它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去满足医疗市场的需求,并以科学的经营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各种特性。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次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后即刻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收集诊断明确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均在专业的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一次核心稳定性训练,应用Biering-Sorensen腰背肌等长收缩测试方法,于腰部两侧竖脊肌及多裂肌处记录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和训练后即刻的表面肌电信号,并提取平均肌电值(AEMG)、中位频率值(MF)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训练前的痛侧竖脊肌MF值、多裂肌MF值、多裂肌AEMG值均小于非痛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44、6.06、4.02,P均<0.05);训练后的痛侧竖脊肌MF值、多裂肌MF值、多裂肌AEMG值仍小于非痛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4、6.27、4.12,P均<0.05);训练后痛侧竖脊肌与多裂肌AEMG值较训练前增大,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65、1.23,P均>0.05);训练后痛侧多裂肌MF值较训练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激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部核心肌群,可针对性的应用于深层核心肌群多裂肌的强化训练。  相似文献   
4.
推拿后伸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推拿后伸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12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1例,男34例,女27例;年龄17~67岁,平均42.6岁;膨出型9例,突出型22例,游离型30例。采用牵引治疗仪持续牵引30min后,用推拿后伸扳法治疗;隔1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按Macnab腰椎疾患疗效评定标准,从疼痛、腰部活动功能、正常工作与生活等方面观察治疗效果。结果:6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9个月,平均4.6个月。经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均较治疗前有较大改善。按Macnab标准:优48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结论:推拿后伸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获得满意疗效,它作用点集中、椎体受力小、且力量可控性强,能减少意外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逐步开展,运动创伤日益增多,其中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最常见的膝关节损伤之一。2000年,美国普通人群ACL的损伤率为38/10万,在职业运动员中高达60/10万[1]。我国现役集训运动员ACL损伤的总体患病率为0.47%[2],尚无一般人群的统计结果报道。大部分患者经过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后能够恢复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及其疗效。 方法邵逸夫医院康复医学科收集38例诊断明确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对照组仅接受2周常规牵引理疗治疗,训练组在接受2周常规牵引理疗治疗后,再进行2周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治疗后)进行VAS评分、JOA下背痛评分及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VAS评分[(1.11±0.74)分]和JOA评分[(21.05±3.08)分]及训练组VAS评分[(0.95±0.62)分]和JOA评分[(23.47±2.04)分]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1),组间对比,治疗后,训练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训练组患侧竖脊肌中位频率值[(84.84±12.78)分]、患侧竖脊肌平均振幅值[(108.94±24.70)分]和患侧多裂肌的中位频率值[(95.63±16.35)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健患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组间对比,训练组患侧竖脊肌[(84.84±12.78)分]与多裂肌[(95.63±16.35)分]中位频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前后2组平均振幅值比较,除患侧竖脊肌[(108.94±24.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进一步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症状、改善腰背部核心肌群耐疲劳性和两侧多裂肌肌功能不平衡性,但训练对于腰部整体肌肉力量的改善程度有待于进一步延长治疗时间后的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长期卧床脑卒中患者盆底表面肌电变化特征。 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其下肢Brunnstrom分期结果将其分为卧床组(≤3期)及对照组(>3期),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经颅磁刺激、功能性电刺激、针灸及分阶段运动训练等,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AM1000B型生物反馈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盆底肌表面肌电检测。 结果 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2组患者在放松阶段、后基线阶段其盆底肌电波幅及变异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发现对照组患者在快速收缩阶段、连续收缩阶段及耐力收缩阶段其Ⅱ类(快型)肌纤维、Ⅱ类(快型)&Ⅰ类(慢型)肌纤维、Ⅰ类(慢型)肌纤维波幅均显著高于卧床组水平(P<0.05),变异性均明显低于卧床组水平(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在快速收缩阶段、连续收缩阶段及耐力收缩阶段其Ⅰ类、Ⅱ类肌纤维波幅均低于正常值范围,其中卧床组盆底肌纤维波幅与正常值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盆底肌纤维收缩时变异性均与正常值范围较接近,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卒中患者在发病早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盆底肌功能障碍,且长期卧床能加重患者盆底肌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半掌踝足矫形器和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25例,采用步态分析系统分别对25例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患者裸足、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和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步行状态进行分析,记录三种状态下患者的步速、步频、健侧摆动相、患侧摆动相、跌倒风险和3 m起立计时行走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受试者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步频为(86.718±17.947)Hz,较裸足和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时均显著加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步态不对称系数为(0.086±0.070),与裸足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和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3 m起立计时行走时间较裸足时均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和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跌倒风险均显著低于裸足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受试者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跌倒风险亦显著低于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和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均可有效纠正脑卒中患者的步态,降低其跌倒风险,且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的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针刺结合腰部核心肌群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 收集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的40例门诊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单纯针刺治疗组(n=20)和针刺结合核心肌群训练组(n=20)。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竖脊肌、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并计算中位频率(MF)以及记录平均肌电值(AEMG)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 治疗前2组患者的竖脊肌、多裂肌的AEMG、MF值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AEMG、MF值和其自身比较均较治疗前提高,且针刺结合腰部核心肌群训练组AEMG值、MF值大于单纯针刺组(P<0.05)。结论 针刺结合核心肌群的稳定性训练,更能有效激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肌群,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运动体位对盆底肌肌电激活的影响并为盆底肌评估和训练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2022年1月至3月浙江普陀医院产后门诊选取20例产后42 d至6个月女性纳入研究,所有受试者分别在平卧体位、双侧桥式运动、单侧桥式运动、主动单侧直腿抬高、主动双侧直腿抬高等5种体位下执行盆底肌最大主动收缩运动,采用表面肌电采集分析系统进行测试,同步采集盆底肌和腹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并对获取的平均肌电(AEMG)值进行分析。 结果 平卧位、双桥运动、单桥运动、单侧直腿抬高和双侧直腿抬高时的盆底肌AEMG值分别为(48.43±24.07)、(40.75±22.33)、(42.54±24.28)、(44.60±26.41)和(56.88±26.47)μV;与平卧体位相比,双桥运动时的盆底肌AEMG值显著下降(P<0.05),单侧桥式运动和主动单侧直腿抬高运动时盆底肌AEMG值存在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侧直腿抬高时的盆底肌AEMG值较其余4种体位均显著升高(P<0.05)。平卧体位、双桥运动、单桥运动、单侧直腿抬高和双侧直腿抬高时的腹直肌AEMG值分别为(2.87±1.64)、(9.24±6.17)、(13.28±5.70)、(15.15±6.76)和(35.37±15.02)μV,与平卧体位相比,双桥运动、单桥运动、单侧直腿抬高和双侧直腿抬高时的腹直肌AEMG值均逐步升高(P<0.05),且双侧直腿抬高时腹直肌的AEMG值较其余4种体位均显著升高(P<0.05)。 结论 体位对盆底肌收缩功能存在影响,双侧直腿抬高体位下进行盆底肌收缩可获得更大的肌电激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