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术前3D打印技术在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矫形中的可行性。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住院并确诊为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共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5.2±6.8)岁,均采用术前3D打印技术结合选择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本组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SF-36健康问卷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测量Cobb角及顶椎偏距进行影像学评价。记录并计算置钉时间,术后CT评估置钉准确率,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1、6、12个月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SF-36健康问卷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术前与术后1、6、12个月相比较Cobb角及顶椎偏距差异明显,P0.05。术后1、6、12个月相比较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SF-36、Cobb角及顶椎偏距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置钉时间为(2.0±0.2)min,准确率为95.2%(339/356)。结论 3D打印技术结合选择性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安全、高效、精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从督论治"的治疗理念探讨脊康方(原方名腰突颗粒)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腰椎间孔镜术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本病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在术前3d及术后1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口服脊康方煎煮剂;对照组未口服脊康方煎煮剂。于术前3d、术后1周、术后2周采用VAS评分、ODI指数、督脉瘀阻症候积分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2周VAS评分、ODI指数及督脉瘀阻症候积分均明显优于术前3d,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后1周、术后2周VAS评分及ODI均低于对照组,督脉瘀阻症候积分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治疗组的手术相关并发症为4.17%,低于对照组的1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摘除神经根致压物,同时在围手术期口服脊康方补肾通督、活血化瘀、疏通督脉,促进受压神经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3例。男25例,女28例,平均年龄为(64.34±12.57)岁,平均病程为(2.14±0.35)年。通过比较患者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VAS评分、ODI指数评价临床疗效,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同时根据ODI指数改善率分析术后患者优良率。结果与术前相比,53例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平均VAS评分、ODI指数均明显改善(P<0.05)。平均手术时间为(60.17±26.3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5.26±8.32) mL。1例患者术后6 h下肢疼痛加重,症状1周后逐渐改善,余未出现明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为(4.52±2.34) d;依据术后ODI指数改善结果,53例患者中优35例,良14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为92.5%。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获得较佳的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全脊柱内镜手术治疗高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在本院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高度脱垂型)患者22例,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手术治疗。随访时间为12~1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2.5个月。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与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术后末次随访的Macnab评分来评价手术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各个时间点的VAS评分及ODI功能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Macnab评分:优18例,良3例,可1例,差0例。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治疗高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因具有微创、高效等特点,逐渐被脊柱外科医生学习采用,同时更多地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关注,其适应证也逐步扩大。2010年在美国脊柱内镜手术占所有脊柱手术总数的1/6,到了2016年则是1/3,预计2020年可以达到1/2[1]。而在我国,2016年脊柱内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种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IONM)在胸椎管狭窄症(TSS)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共收治26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术中均采用全身静脉麻醉,所有胸椎管狭窄症患者行胸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术中监测选用加拿大的Xltex32导术中电生理监护仪进行监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多种模式的体感觉诱发电位(S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结果:术中2例SSEP波幅监测出现异常;其中1例为胸椎管减压术中出血,放置止血棉过多,导致脊髓受压而出现SSEP波形异常,及时去除止血棉后恢复正常;1例由收缩压下降导致SSEP波形出现异常,由收缩压升高纠正。4例MEP监测波幅出现异常,2例因术中电极脱落引起,2例因术中吸入肌松剂干扰引起。结论:在胸椎管狭窄症术中进行多种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实时了解脊髓和神经功能状态,明显降低术中损伤脊髓、神经的发生率,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与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术中操作要点。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58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PETD组和PEID组,每组79例。PETD组男41例,女38例,年龄(41.38±6.25)岁,病程(10.06±3.14)个月;PEID组男43例,女36例,年龄(41.18±5.78)岁,病程(9.99±2.8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放射次数、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ODI指数、改良Macnab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年随访。(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X线放射次数PETD组均明显高于PEID组(P<0.05)。(2)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6、12个月目测类比评分、ODI指数、JOA评分两组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末次随访PETD组优良率89.87%(71/79),PEID组为87.34%(69/7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ETD组发生2例并发症,PEID组出现3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D与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短期疗效相当,而在手术时间、穿刺定位难度、X线放射次数方面,PEID更具优势。通过严格把握适应证,熟练内镜技术、精细术中操作,熟悉常见并发症的注意要点,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肾虚血瘀证患者血细胞参数、血瘀评分和骨代谢标志物的相关性,从血瘀对骨代谢影响的角度探讨血瘀在POP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POP患者共99例,按年龄段每10岁1组,分为3组(A组:55~64岁;B组:65~74岁;C组:75~84岁),统计所有患者年龄、身高、体重和骨密度。检测所有患者血细胞参数: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coefficient of vaviation,RDW-CV)、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骨代谢标志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并对患者进行血瘀量化评分,各项指标以直线相关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MCV水平随年龄增高呈上升趋势,且A组与C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量化评分随年龄增高呈升高趋势,A组和C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密度随年龄增高呈降低趋势,A组和C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瘀量化评分与MCV、RDW-CV呈低度正相关(r=0.233、0.257,P0.05);骨密度与MCV、血瘀量化评分呈低度负相关(r=-0.248,P0.05;r=-0.344,P0.01);β-CTx、PINP与PDW均呈低度负相关(r=-0.199、-0.221;P0.05),β-CTx与RDW-CV、MPV存在极低度负相关(r=-0.155、-0.154),PINP与MPV呈极低度负相关(r=-0.184)。结论女性POP患者随年龄增加,血细胞参数及血瘀量化评分呈逐渐加重倾向,骨密度呈逐渐降低倾向,血细胞参数水平与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呈负相关。其机制可能是由于患者体内血瘀以及血细胞参数的异常改变引起骨内微循环障碍从而引起骨细胞代谢功能异常,导致旧骨吸收与新骨合成速率减慢,骨重建失衡,形成骨质疏松。研究表明血瘀是女性POP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上段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深圳市中医院2016年8月至2022年6月住院部行PVP手术治疗的上段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24例,年龄58~90(67.75±12.27)岁。15例采用机器人辅助PVP手术治疗(机器人组),其中T1骨折0例,T2骨折1例,T3骨折1例,T4骨折3例,T5骨折3例,T6骨折7例;随访时间1.0~3.0(1.6±0.7)个月。17例行常规PVP手术治疗(常规组),其中T1骨折1例,T2骨折0例,T3骨折0例,T4骨折5例,T5骨折2例,T6骨折9例;随访时间0.5~4.0 (1.5±0.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次数、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重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探讨使用镜下磨钻扩大腹侧空间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评估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应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的重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9~76(44.03±16.92)岁;患者均为单一节段病变且髓核脱出,其中L2,33例,L3,43例,L4,515例,L5S19例。术中用镜下磨钻磨除椎体部分后缘骨质及椎弓根切迹,增大腹侧操作空间,显露游离的髓核并完整摘除。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神经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2 d、3个月及1年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根据腰椎功能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游离髓核取出完整,术后当天腰腿痛明显缓解,2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一过性疼痛麻木,无严重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术后各时间点的ODI及VAS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术后第2天、3个月、1年时根据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分别为66.67%(20/30)、83.33%(25/30)和90.00%(27/30)。结论:重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使用镜下磨钻扩大腹侧空间,能够顺利取出游离髓核,避免了神经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