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6篇
预防医学   3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高原军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了驻高原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了可能影响驻高原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多数研究以问卷或电话访谈的形式来评价高原军人的心理卫生状况,较一致的结论为:国内高原军人的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等因子分均高于中国军人常模和中国成人常模,表明驻高原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国外正服役的高原军人有明显的躯体活动受限、疼痛、慢性疲劳和休息不足等症状。高原低氧环境、个性特征、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生活事件的严重性和频度以及防御方式等对高原军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对提高高原军人心理健康干预模式的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原军人的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高原军人的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择驻西藏某部队官兵490名,应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生活事件量表(LE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进行调查。分析PSQI睡眠质量与各因素的关系。结果高原军人PSQI总分为7.14±3.42,其中14.8%的人睡眠质量较差;睡眠问题主要表现在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和主观睡眠质量三个成份上;高原军人PSQI睡眠质量的各成份和总分与人格、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睡眠个人态度和信念显著相关;多元回归结果表明人格的神经质维度、生活事件中的适应因子、睡眠控制和睡眠影响因子是影响高原军人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高原军人的睡眠质量需要改善,可以通过调整情绪、改变对应激性事件的主观评价、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和转变对睡眠的歪曲认知来提高高原军人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 22岁病案号321420 1985年发现左足背肿物,伴有轻度疼痛。在某院诊断左足第2楔状骨巨细胞瘤,行手术剔除。1988年10月始又感到左足背痛,行走活动受限,原手术部位又出现肿物隆起并渐大。1989年1月来我院。查:左足背隆起正中有4cm长纵行切口瘢痕,隆起部内侧有明显压痛,足底近第2楔状骨处亦有压痛。X线片:左足第1、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不同户籍深圳市民的自测健康状况。方法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择5940名应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进行调查。结果迁入户籍组的深圳市民在自测健康各维度、子量表和总分上的得分最高,不同户籍的3组间自测健康的得分,大多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迁入户籍的深圳市民自测健康的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高原军人的睡眠质量及其与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择驻西藏某部队官兵490名,应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原军人PSQI总分为(7.14±3.42),14.8%的人睡眠质量较差;睡眠问题主要表现在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和主观睡眠质量3个成分的得分较高,2分以上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56.5%,54.8%和36.9%;不同睡眠质量的高原军人在生存质量4个领域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原军人睡眠质量各成分得分和总分与生存质量4个领域的得分绝大多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高原军人的睡眠质量需要改善,提高高原军人睡眠质量是改善他们生存质量状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广东省武警官兵的应对方式特征及其与生活质量状况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对广东省武警官兵1170人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 广东省武警官兵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25.5%).其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与生活质量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领域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237,r=0.275,r=0.145,r=0.151)(P<0.01);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与生活质量生理、心理、社会、环境领域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0.123,r=-0.146,r=-0.108,r=~0.145)(P<0.01)."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寻求业余爱好,积极参加文体活动"这两种应对方式进入全部四个回归方程.结论 不同的应对方式可影响武警官兵的生活质量状况,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消极的应对行为有利于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中国大学生自杀死亡接触流行现况及其与自杀风险的关系,检验自杀死亡接触史在生活事件与自杀风险之间的调节效应。方法采用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编自杀死亡接触及基本情况问卷对全国6个地区的820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⑤中国大学生近亲自杀死亡史和熟人自杀死亡史的发生率分别为3.9%和11.8%;⑤有近亲自杀死亡史大学生的SBQ-R总分显著高于无近亲自杀死亡史大学生的得分(5.51±2.44 vs 4.68±2.11,P<0.01);有熟人自杀死亡史大学生的SBQ-R总分显著高于无熟人自杀死亡史大学生的得分(5.23±2.48 vs 4.64±2.07,P<0.01);具有自杀死亡接触史的大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行为率显著高于无相应经历者(P<0.05);⑤生活事件及其各因子与自杀风险呈显著正相关(0.11≤r≤0.26,P<0.01);⑤近亲自杀死亡史×熟人自杀死亡史交互项、生活事件×近亲自杀死亡史交互项对自杀风险的作用不显著(P>0.05),生活事件×熟人自杀死亡史交互项对自杀风险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生活事件水平且具有熟人自杀死亡史者自杀风险相对最高。结论中国大学生的自杀死亡接触史、生活事件与自杀风险关系密切,有近亲自杀死亡史、熟人自杀史、生活事件水平越高,自杀风险越大;熟人自杀死亡史在生活事件与自杀风险的关系中存在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8.
马倩雯  赵静波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8):3590-3594
背景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患者的疾病感知极大影响着其治疗及预后效果。因此,探讨我国普通患者的疾病感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十分重要,可以为改善我国患者负性疾病感知和提升患者健康提供依据。目的 探讨普通患者疾病感知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8年1-3月,通过方便取样的方式抽取广东省8家医院的500例患者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工具选用疾病感知问卷简化版(BIPQ)、维克森林医师信任量表(WFPTS)、中国版10项目大五人格量表(TIPI-C)、病人健康问卷2条目(PHQ-2),最终获得有效数据384例(76.8%)。结果 普通患者的BIPQ总得分为(38.6±9.1)分,认知表征、情绪表征、疾病理解能力维度得分分别为(22.1±7.0)、(13.3±4.0)、(3.2±2.2)分。不同职业、医疗费用对家庭经济影响程度患者的BIPQ总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BIPQ总得分与WFPTS总得分及仁爱、技术能力维度得分,以及TIPI-C宜人性、情绪稳定性维度得分呈线性负相关(r值为-0.39~-0.14,P<0.05);患者BIPQ总得分与PHQ-2得分呈线性正相关(r=0.41,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FPTS仁爱维度得分、TIPI-C情绪稳定性维度得分、PHQ-2得分是患者BIPQ总得分的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0.337、-0.781、2.308,P<0.05)。结论 我国普通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认识不足,表现出较多消极情绪,对治疗缺乏信心;患者的抑郁情绪和医疗费用造成的经济压力是疾病感知的危险因素,情绪稳定性和医生的人文关怀是疾病感知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大鼠和兔胃组织条的单轴压力-应变特性,研究胃的零应力状态。方法纵向组织条(平行于小弯)和环形组织条(垂直于小弯)取自胃底(腺性部分)和前胃(非腺性部分)。根据零应力和无载荷状态长度的变化计算残余应变,应用张力拉伸仪进行应力-应变实验。从数字图像测量每个组织条的厚度和宽度,从组织条得到的数据与从体外完整胃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胃腺性部分的残余应力和残余应变比非腺性部分大,大鼠胃的残余应力和残余应变比兔大。就应力-应变而言,腺性部分比非腺性部分硬,纵向腺性部分比环向腺性部分硬,大鼠胃组织条比兔胃组织条硬。从组织条得到的数据与从体外完整胃得到的数据有可比性,从而表明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在生理范围内。结论大鼠和兔胃的张力和应力依赖于部位、方向和种属。由于胃的几何形状复杂,应用影像技术和机械数据进行三维图像重建所获得的数据对于全面评估胃的功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赵静波  Niels Ejskjaer 《医学综述》2008,14(23):3537-3542
糖尿病患者胃肠感觉运动功能异常非常常见,其可涉及胃肠道各个部位。糖尿病性胃肠异常经常是亚临床的,庆幸的是罕有严重和危及生命的问题发生。人们尚未完全了解糖尿病性上消化道感觉运动功能异常的发病机制,但是其机制似乎是多源性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和急性血糖异常可损伤感觉运动功能。糖尿病发展过程中胃肠道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的重构也可能与感觉运动功能异常有关。本综述只讨论糖尿病性上消化道感觉运动功能异常,同时结合讨论胃肠道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的重构在糖尿病性上消化道感觉运动功能异常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