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神经病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报道对1例药物难治性癫电患者应用深部电极脑电图(EEG)长程监测发现的发作间期高频振荡分布及与其它辅助检查、临床症状的一致性,结合手术后疗效,分析高频振荡对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定位价值.方法:记录患者自然安静睡眠高频振荡脑电活动5 min,对比围发作期症状、影像学资料、常规神经电生理资料,分析深部电极记录的高频振荡与其它资料的一致性,根据高频振荡进行手术后的临床效果评价,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9岁男性患者临床发作表现提示可能为右额病灶,PET-CT示右额中回低代谢,MRI表现为双海马萎缩,头皮EEG显示右额尖慢波,颅内电极高频振荡位于双颞叶内侧和右额,自然睡眠期左侧颞叶内侧最频发且波幅高(自动检测),深部电极EEG提示右额为起源灶(术后8h内癫(痫)持续状态,与惯常发作有异),主要参考发作间期高频振荡分布,进行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毁损左侧颞叶内侧后,患者术后4个月仅留先兆,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结论:在患者安静睡眠期记录颅内电极发作间期高频振荡5 min,可以显示患者的潜在致(痫)灶,帮助临床定位.  相似文献   
2.
精准定位致痫区是癫痫临床诊疗的关键。但目前尚没有可准确定位致痫区的技术方法。大量研究已表明癫痫发作引起的血氧水平依赖效应与癫痫起始区或致痫区的位置密切相关。EEG-功能核MRI同步联合记录技术结合了脑电信号的高时间分辨率和功能核磁信号的高空间分辨率,无创地描绘了与癫痫发作相关的全脑血流动力学响应,为提高致痫区的定位以及致痫网络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辅助技术手段。本文将对EEG-功能MRI同步联合记录技术的发展、在癫痫诊疗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应用前景及面临的挑战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EEG不同频段的神经振荡并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和调节。不同频段之间的耦合现象叫做交叉频率耦合(CFC),其中包括相位同步、振幅共调节和相位振幅耦合(PAC)。PAC是指高频活动(gamma、ripples、fast ripples)的振幅随着低频活动(delta、theta、alpha、beta)的相位变化发生一定调节。以往研究认为PAC与记忆、认知有关。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发作间期和发作期PAC强度的变化可以定位癫痫起始区或致痫区、预测癫痫的发生及手术预后。本文将从PAC的产生机制、PAC的计算方法、生理性PAC、病理性PAC与致痫区的关系几个方面做一文献综述,以总结EEG PAC在癫痫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快速低温对癫痫患者锥体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手术切除的局灶性耐药性癫痫患者皮质致痫灶组织标本共13份(13例),经人工脑脊液灌注使其温度呈阶梯式快速降至20℃,随后阶梯式复温至30℃并维持10 min(每10 min目标温度改变5℃);应用膜片钳技术记录温度变化过程中锥体神经元(18个)和中间神经元(6个)静息膜电位、突触活动和动作电位变化。结果 (1)静息膜电位:当温度降至20℃时,两种神经元静息膜电位呈轻微去极化,但不同温度以及同一温度下二者变化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均P> 0.05)。(2)突触活动:随着温度降低,中间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波幅更小(F=5.332,P=0.034);且两种神经元EPSC(F=8.811,P=0.000)和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F=9.843,P=0.000)波幅、EPSC事件间隔时间(F=7.065,P=0.001)、EPSC(F=6.281,P=0.002)和IPSC(F=8.266,P=0.000)峰面积标准化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5.
目前癫痫的治疗方法尚不完善,药物治疗仍为首选。但仍有高达30%的癫痫患者因药物控制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而成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因此开发药物难治性癫痫治疗的新方法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有众多研究聚焦于这一领域,其中化学遗传和光遗传学技术能够通过精准地选择治疗靶点控制某一类型神经元的兴奋性,进而通过调控致痫网络而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作用。而化学遗传学技术又具有相对无创性的优点,更利于临床转化。本综述简要介绍了化学遗传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仅由特定药物激活的受体(DREADDs)技术的机制及其在癫痫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并对该技术今后的临床转化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雷公藤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在移植免疫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又名莽草、黄藤根、莱虫药、断肠草等,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已有悠久的历史。雷公藤泛指卫矛科(Celastraceae)雷公藤属(Tripterygium Hook f.)植物的根及根茎。自60年代末发现雷公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后;此药开始受到重视,其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的提取等项研究也日益广泛。目前已从雷公藤中提取出的多种化学成分中主要有效的是雷公藤生物碱、二萜、三萜及甙类化合物。临床证明雷公藤水煎剂及多种提取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氏病、肾炎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正癫痫的患病率为0.7%~1%,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癫痫的治疗方法尚不完善,约30%患者的癫痫发作因药物控制无效而成为难治性癫痫~([1]),其中部分患者能够通过手术控制癫痫发作~([2]),但是仍有很多患者不适合或不能接受手术治疗。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方法,具有相对安全、可调控、对神经损伤可逆等特点,并且在近期的研究中还发现DBS还能够改善意识水平~([3]),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替代性治疗  相似文献   
8.
正自1978年Kaplan等首次提出笼锁化合物的概念后,就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领域研究中,主要是研究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1])。笼锁化合物是指小的生物活性分子通过共价键与一个惰性的化合物(笼锁部分)相结合所生成的产物。结合后,小的生物活性分子就会失去活性,然而该共价键是对光线敏感的。在一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下,共价键会断  相似文献   
9.
正癫痫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以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反复性、发作性和短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失常为特征。癫痫在国内的患病率在4‰~7‰之间,虽然其中70%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有效控制发作,但仍有约30%的患者由于药物控制癫痫发作不满意,或无法耐受多种药物联合应用造成的毒副作用,而成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而言,手术切除致痫区或离断致痫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