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5篇
中国医学   10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煎煮时间牡丹皮汤液中丹皮酚和芍药苷含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传统煎药方法对牡丹皮中有效成分丹皮酚和芍药苷在药液含量随煎煮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应用RP-HPLC分别测定两个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丹皮酚的含量煎煮5min最高,以后随时间增加逐渐降低;芍药苷含量煎煮10min最高,以后逐渐降低。结论:传统方法煎煮牡丹皮宜“后下”。应将牡丹皮列为后下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子鼻技术应用于白及及其近似饮片快速辨识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34批白及及其近似饮片(白及45批、天麻30批、玉竹30批、黄花白及29批)作为待测样品,使用PEN3型电子鼻采集样品嗅觉感官数据作为自变量X,基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地方标准的鉴别结果,以及各饮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和原始采购信息,获得辨识模型的标杆数据Y,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PCA-D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LS-SVM)及K-最近邻(KNN)4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45批白及与89批非白及的二分类辨识模型和上述4种饮片的四分类辨识模型Y=F(X)。结果:经留一法交互验证,在二分类辨识中,上述4种模型分类正判率分别为97.01%、97.01%、98.51%和97.01%;在四分类辨识中,这4种模型分类正判率分别为97.76%、89.55%、98.51%和97.01%。二分类和四分类辨识模型的最高正判率均可达到98.51%,且均以LS-SVM算法为最优,最优核函数分别选择径向基核函数和线性核函数。最优模型判别结果良好,没有未分类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人工智能感官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用于中药五味药性二分类辨识方法的可行性,为中药药性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借鉴。方法 选取122种仅含单一味不含兼味的5类代表性中药饮片(源自《中国药典》2020年版)及14种常用的食品类样本,使用PEN3型电子鼻及ASTREE、SA402B型电子舌采集136种样本的智能感官信息,以得到的信息矩阵作为自变量(X),药典项下的性味描述等作为标杆信息(Y),利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discriminant analysis,PCA-DA)、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2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分别基于单一型号智能感官设备(单源)和多智能感官信息融合(多源)建立五味二分类(酸/非酸、咸/非咸、辛/非辛、甘/非甘、苦/非苦)辨识模型Y=F(X),以交互验证的正判率作为模型优选指标。结果 经留一法交互验证,基于单源信息的五味二分类模型中最大正判率分别是98.53%(ASTREE/PCA-DA、LS-SVM)、97.06%(ASTR...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舒肝灵胶囊对肝损伤动物的保护作用。方法:用脾指数、肝胶原蛋白含量、肝硬化形成率、ALT 值检测肝损伤程度。以炭粒廓清法,迟发型超敏反应法检测免疫功能。结果:舒肝灵胶囊能降低慢性肝损伤大鼠的脾指数、肝胶原蛋白含量及肝硬化形成率(P<0.05,P<0.01);降低急性肝损伤小鼠的 ALT 值(P<0.C15),提高小鼠对胶体炭粒的清除速度(P<0.05),增强二硝基氯苯(DNCB)引起的小鼠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强度。结论:舒肝灵胶囊能够抑制大鼠慢性肝损伤的发展,提高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 T 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李学林 《齐鲁药事》2005,24(2):82-83
《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号)第五十九条规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但在执法实践中,大家对逾期及不停止执行的含义存在不同理解,在具体把握上有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正剂量是影响方药有效性及安全性重要和关键的因素,如脱离剂量,任何关于方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谈论都是空洞的。目前,已有专家学者对中药饮片剂量进行研究,但是研究内容和方法比较散乱,没有形成系统研究。我们对中药饮片剂量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为全面开展中药饮片剂量标准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选取本院制剂处方3个,采用3种不同的包装机处理方法进行包装,对不同保存期中药袋装汤剂按《中国药典》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确定了药液于储液桶内煮沸,并冲洗管道后包装制备袋装汤剂为最佳制备方法,并为制订袋装汤剂的保存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探讨真实世界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医院集中监测方法,收集到全国37家综合性医院30 888例使用丹红注射液的病例,按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分为发生不良反应组、未发生不良反应组,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性别、过敏史、给药方式、合并用药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共纳入30 888例病例,确定不良反应108例,发生率为0.35%,经分析有头孢类抗生素过敏史、中成药过敏史、丹红注射液合并用药(门冬氨酸钾镁、胸腺肽、塞来昔布、富马酸比索洛尔)的不良反应组不良反应发生多于对照组(P0.05,估计系数0),提示此六者为引起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显著的风险因素;丹红注射液合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组不良反应发生少于对照组(P0.05,估计系数0),提示其为引起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的非风险因素。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头孢类抗生素过敏史、中成药过敏史、丹红注射液合并用药(门冬氨酸钾镁、胸腺肽、塞来昔布、富马酸比索洛尔),提示临床使用时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SY)注射剂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79-2014年发表的有关SY注射剂致ADR病例报道,并就收集的ADR相关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两种不同SY制剂在患者年龄、性别、发生时间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且致ADR均主要表现在变态反应方面,但SY氯化钠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占比(24.39%)显著高于注射用SY(0.82%),循环系统损害占比(2.44%)显著低于注射用SY(22.13%)。结论:不论何种SY注射剂均需规范用药,同时加强用药监测,发生ADR时应及早对症处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椎间融合术中腰椎融合器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基于正常人L3~4节段的CT扫描数据,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钛合金椎间融合器制作,设备为EOSINT M280(EOS GmbH公司,德国).建立完整的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实验模型进行不同入路的生物力学性能测定并进行对比研究.手术入路包括前路腰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直接外侧腰椎间融合术(direct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DLIF)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在L3椎体表面施加500 N的模拟重力和10 N·m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6种生理活动,观察力学性能差异.结果 行不同入路腰椎融合术后,ALIF以及DLIF模型的预测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椎间融合器应力显著低于PLIF和TLIF模型;ALIF、DLIF以及TLIF模型的终板应力较PLIF显著降低.结论 在4种不同入路的选择中,ALIF、DLIF术后模型的ROM、融合器应力、终板应力均有良好表现.结合临床ALIF的局限性在于前路手术操作相对复杂,容错率较低,而DLIF入路效果与ALIF相似,且具有更好的综合性优势,同时在临床操作过程中更适合于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