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8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4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6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168篇
预防医学   169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59篇
  1篇
中国医学   111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联合心理干预在CT增强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5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接受CT增强检查的患者100例,采用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路径联合心理干预,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造影剂渗漏情况、造影剂不良反应及检查中断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自评表(SAS)评分和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后观察组SAS评分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联合心理干预在CT增强检查患者中应用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疗肾阳虚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文  邓海平  程珂  王丽祯  吴凡  沈雪勇  赵玲 《新中医》2020,52(23):28-32
通过回顾近年来中医治疗肾阳虚模型的相关文献,主要从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及其作用机制探讨肾阳虚证的本质。中药治疗肾阳虚模型的作用机制有调节免疫系统、调节能量代谢、调节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及调节整体生长性能等,而针灸疗法作用机制有调节垂体-性腺轴、垂体肾上腺轴及垂体-甲状腺轴等。中医治法被广泛应用于肾阳虚证的治疗,对疾病的诊治及预防均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患者前循环低灌注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由大脑中动脉狭窄引发的症状性ICAD患者,根据急性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次数将其分为初发组(n=92)和复发组(n=38),基于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ime to maximum of the residual function,Tmax)阈值Tmax>4 s及Tmax>6 s定量低灌注体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率、分水岭梗死发生率、Tmax> 6 s及Tmax> 4 s的低灌注体积,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缺血性卒中复发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与初发组相比,复发组血管狭窄率更高(P=0.003)、分水岭梗死发生比例更高(P=0.037)、Tmax>6 s及Tmax>4 s 的低灌注体积更高(P值均<0.001),其中Tmax>4 s的低灌注体积是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20,低灌注体积每增加10 mL,95% CI:1.051~1.194,P<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56(95% CI:0.672~0.839),灵敏度76.3%,特异度63.0%。结论:基于时间阈值Tmax>4 s量化的低灌注体积,是前循环症状性ICAD患者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成为预警缺血性卒中复发的有效影像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380例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卒中和出血风险评估制定抗栓治疗方案,作基因型检测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等,并对未抗凝治疗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NVAF患者的总体抗凝率为61.84%,其中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抗凝率为63.33%,在289例抗栓治疗的患者中,有59.52%选择华法林抗凝,21.80%选择达比加群酯抗凝;172例华法林抗凝的患者出院时INR的达标率为22.09%,行CYP2C9和VKORC1基因型检测的患者其INR达标率(40.74%)明显高于未检测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PROL )水平和体质量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60例,利培酮组60例,分别给予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6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 ESS )对2组进行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评定,采用贝克曼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分析仪进行血清催乳素水平测定。结果2组PANSS各项评分及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立哌唑组在PROL水平改变及体质量增加方面优于利培酮组( P<0.05或0.01),泌乳、月经紊乱及闭经明显少于利培酮组。结论阿立哌唑与利培酮两药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均有较好疗效,阿立哌唑对女性内分泌影响较小,更适合于女性患者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黄豆苷元的杂质谱以及与其生产工艺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色谱柱为C18柱(250 mm×4.6 mm, 5μm),流动相为水-乙腈(65∶35),检测波长249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0℃,进样量20μL,运行时间为主成分保留时间的6倍]对最大未知杂质进行定量检测,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离子肼质谱联用仪(一级、二级质谱)和核磁共振谱仪(氢谱、碳谱)对杂质结构进行确证。通过对生产工艺的分析研究推断杂质来源并提出工艺改进建议。结果:黄豆苷元原料药及制剂的主要杂质为杂质A,在原料药合成工艺中引入,与合成工艺中使用的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缩醛和乙醇有关。结论:本文主要研究了黄豆苷元杂质谱的液相检测方法,并利用核磁对最大未知杂质结构进行了确证,质谱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异黄酮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对生产工艺的提高、质量标准的修订以及黄豆苷元衍生物的合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为一类罕见的疾病,迄今国内外仪少数的报道。本文报道一例.对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效果结合复习文献进行介绍。 病史摘要 李××。男64岁,住院号190838,安微人,退休干部。因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气促六个月,于85.11.7.入院。无发热、骨骼疼痛、出血。慢性咳嗽史20年。4年来常常阵发性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使用电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3例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2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侧下肢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价步行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BBS和Holden评分均提高(P<0.01),但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使用电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甘草与附子配伍有减毒增效的作用。该研究从中药汤剂甘草和附子混煎过程中蛋白质自组装的现象入手,以甘草蛋白和附子主要毒性物质——乌头碱为研究对象,探析甘草附子配伍减毒机制。研究发现经分离纯化后的甘草蛋白在p H 5时可通过自组装形成粒径为(206.2±2.02)nm的稳定颗粒,且可与乌头碱形成平均粒径为(238.20±1.23)nm的甘草蛋白-乌头碱稳定颗粒。通过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发现注射乌头碱单体的小鼠全部死亡,而注射相同乌头碱含量的甘草蛋白-乌头碱颗粒的小鼠全部存活。对甘草蛋白-乌头碱胶体颗粒的稳定性的调查显示,该胶体颗粒在室温下较稳定,具有成为候选药物载体的可能性。综上所述,甘草蛋白可通过与乌头碱自组装而达到减毒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总结显微手术切除侵及海绵窦的眶颅沟通性神经鞘瘤的经验,探讨沟通眶颅的神经鞘瘤的手术方法,以提高手术全切率及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眶-翼点入路硬脑膜外显微手术切除的侵及海绵窦的眶颅沟通性神经鞘瘤2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神经内镜辅助手术5例,并对该类肿瘤的特点及手术要点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4例,肿瘤全切率为83.3%,无死亡病例。术后新出现10例眼球运动障碍;3个月后6例完全恢复,2例不全麻痹,2例无变化。1例病人术后2周出现溃疡性角膜炎,治疗后未愈。1例病人术后失明。4例次全切的患者术后2周行1刀治疗。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8个月,复查MRI示全切病例无肿瘤复发,次全切病例未见残余肿瘤明显增大。结论眶颅沟通性神经鞘瘤从眶内通过眶上裂侵犯眶尖区及海绵窦,经眶-翼点入路硬脑膜外手术全切率高,并发症少,效果满意,是对侵及海绵窦的眶颅沟通性神经鞘瘤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